大視野

醫保“流動”是民生紅利
日前,人社部辦公廳印發《流動就業人員基本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業務經辦規程》,《規程》指出,進城落戶農民和流動就業人員參加新農合或城鎮(城鄉)居民等基本醫療保險的信息應連續計入新參保地業務檔案,保證參保記錄的完整性和連續性,《規程》將從2016年9月1日起實施。(7月5日新華網)
@出門左轉:真正實現城市夢,就需要國家從制度上為流動人員亮綠燈。從制度的層面上保障他們不僅能夠在城市生存生活,而且能夠與都市人一樣享受各項權利與福利待遇。如此才能讓流動人員通過自身的努力,有尊嚴的享受城市生活,完成其城市夢想。
@路過:農民工是城市的建設者,為城市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辛勤的勞動為城市筑起了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構筑了美麗的家園,他們才是這個城市的功臣,如何對待城市建設的功臣,還需制度上進一步完善。
@風雨同舟:城市需要向所有棲息者敞開胸懷,鄉村的魅力則不應僅僅限于其無法抹去的“老家”身份,使回鄉轉而成為一種機械的儀式化活動。隨著異地高考、居住證等制度的推行,相信在城市與新生代農民工之間建立歸屬感將不再是難題。
@80后的記憶:“城市難融入,農村回不去”,拓寬年輕人進城的通道不可少,但同樣重要的則是,重建鄉村社會的價值,提升培育鄉村生活的品質,在流行的城市模式之外,農村也能成為另一種有競爭力的、精致化的選項。
打擊微商傳銷得補法律漏洞

近日,工商總局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工商、市場監管部門進一步做好查處網絡傳銷工作。近年來,網絡傳銷違法活動日益突出,打著所謂“微商”“電商”“多層分銷”“消費投資”“愛心互助”等名義從事傳銷活動屢見不鮮。與傳統傳銷相比更具隱蔽性、欺騙性和社會危害性。(7月4日人民網)
@流年大吉:現在微信朋友圈啥最火?面膜!很多小伙伴會發現,微信朋友圈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中學同學、大學校友、前同事甚至前女友,都做起了面膜生意。真是吃飯睡覺看面膜,休閑娛樂看面膜,每天早上醒來翻微信朋友圈,面膜還是少不了!
@山藥蛋的蛋:微信營銷本質上乃交情營銷、熟人營銷。這種模式,以親朋好友為推銷對象,以個人信用和情感紐帶為說服資本,的確可算是精準營銷的經典范例。只不過,一旦傳銷網絡滲透其中,也就不可避免造成更大危害……
@傳說都是騙人的:打擊微商傳銷,靠消費者自身當然不行,電商平臺和監管部門要切實負起責任,加強自律和內部的監管,營造良好的微信生態環境。但不可否認的是,微商傳銷亂象的產生,跟相應的法律制度缺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一江秋水:不管是電商、微商,還是傳統的實體商,變的只是交易的平臺,實質永遠不會變,即為商之道。在“互聯網+”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雙重背景下,微商大有可為,但前提必須是依法經營、誠信經營。
社保降費要讓企業和職工更放心

近日,甘肅、寧夏兩省區宣布降低社保費率。自國務院提出階段性降低社保費率以來,目前至少有16個省份下調了企業養老保險費率,上海由21%降到20%,其余省份由20%降低到19%,部分地區降低了失業保險費率。多地明確表態,費率降低后,參保人員的各項社會保險待遇不受影響。(7月8日《羊城晚報》)
點評:在經濟新常態的當下,社保費率不僅影響到企業的生存發展,由此造成的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
把社會保險費率盡快降下來,并不會馬上造成支付危機。事實上,養老金固然有較大缺口壓力,但這種缺口是中長期的,在降低社保費率同時,加快國有資產劃撥,把社保資金的“失血”盡快補足,并非難事。
下調社保費率不必等“條件充分”,先上車,后補票,先減負,后籌資,其實是可行的政策路徑。在經濟面臨種種考驗的非常時刻,我們應當拿出非常之策,畢竟,企業和職工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



職業獲得感需要制度設計
截至2015年年底,60周歲及以上人口2.22億人,占總人口的16.1%,老年護理專業人才缺口在千萬以上。一方面相關學校為生源奇缺苦惱不已,另一方面好不容易培養的科班畢業生又流失嚴重,到崗第一年的流失率可能達到30%,第二年50%,第三年70%甚至更高。(7月6日《京華時報》)
點評:一個充分發育的市場,必然有一根看不見的指揮棒,年輕人的選擇務實而理性,沒什么不好。非要讓他們選擇不喜歡的行業并不現實。
勞動強度高、工資水平低、社會認可度不高,還時不時遭受被服侍的老人辱罵,換做你,你會干下去嗎?扣除五險一金后,每個月到手工資捉襟見肘,你去嗎?
提高待遇和社會認可度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國家有責任一步步通過制度安排,為之創設良好的環境。當從事養老護理職業不被輕視,且有成就感有獲得感,這個行業自然會吸引年輕人加入。
預付卡消費陷阱透支的是誠信
目前,在餐飲、美發、美容、健身等行業,預付卡消費幾乎成為標配。記者調查發現,有些商家涉嫌變相融資、非法集資,甚至卷款跑路。廣東省消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廣東省預付卡投訴案件從2013年的3131件增加到2015年的7195件,翻了一倍多。(7月4日《人民日報》)
點評:預付卡消費本來是個好東西,若能善加利用,可以讓消費者與商家實現雙贏。正因如此,近年來全球預付卡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已經成為一種主流的消費方式。
對消費者而言,預付卡消費可以享受較大的價格折扣,而且比現金消費更加安全方便。對商家而言,預付卡可以鎖定消費,穩定客戶人群,而且可以迅速聚攏資金,擴大業務規模。
但從預付卡市場的種種消費陷阱來看,商家的道德自律顯然靠不住,消費者睜大眼睛固然重要,但人們畢竟沒有火眼金睛。填平預付卡市場的消費陷阱,根本上還得靠法治,唯有法治才能為預付卡消費保駕護航。
互聯網信息搜索服務有了“健康指南”
近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互聯網信息搜索服務管理規定》。將于8月1日起施行,《互聯網信息搜索服務管理規定》不僅填補了該領域法律法規空白,也意味著互聯網信息搜索服務有了“健康指南”。(7月1日人民網)
點評:假冒品牌與商品、“李鬼”維修網點、不良醫療咨詢、含有謠言、淫穢、暴力、恐怖等違法信息、非法網絡公關……嚴重地侵害了公眾利益。
伴隨著互聯網產業的飛速發展,中國搜索引擎脫穎而出,為經濟發展開啟了“阿里巴巴的寶庫”。然而,“灰色地帶”的野蠻生長也伴隨著“潘多拉魔盒”現象,各種問題長期被廣為詬病。
作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搜索服務提供者要改變壟斷入口思路,由機器“武斷”把關,變成“共建”可信的信息服務,讓搜索成為了解群眾、貼近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的好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