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視野
“去庫存化”關鍵是開發商讓利的誠意
近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經濟工作、穩增長重點、結構性改革戰術任務、重要改革領域、惠民生要點和開放戰略作出了明確部署。在化解房地產庫存方面,會議提出要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降價、取消過時的限制性措施等方法。(2015年12月21日新華網)
@轉身就是一輩子:走到拐點的房地產業,降價促銷與轉型升級是必然選擇。畢竟買房這事兒,政府、專家、開發商說了都不算,還得看老百姓的臉色。這么大一筆資產投資,開發商沒點兒讓利的誠意,誰會掏真金白銀救你呢?
@醒著哭,笑著睡:所謂房地產庫存壓力大,就是房子多了賣不出去。算算賬,咱們現房庫存去化周期高達23個月。這種“很多人沒房”與“很多房沒人”并存的現實困境,對于正處于城鎮化加速進程中的我們,可真是一筆甜蜜的負擔。
@失心瘋:匆匆數年間,房地產業一直是拉動GDP的利器,地方政府、開發商、購房者、銷售中介各路人馬輪番登場,幾家歡樂幾家愁,給人的總體感覺就是,盡管房地產業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態勢,但始終表現得急功近利,效率是有了,而在很多時候卻有失公平。
@心夢無痕:一方面,中低收入者為高房價所困;另一方面,房地產庫存又居高不下。“有恒產者有恒心”,住房作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并不是一種純粹的商品,而是帶有準公共產品的性質。在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房地產也應該走上正確的軌道。
延長生育假還得有政策“兜底”
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近日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修正案(草案)》。草案中明確,全國統一實施全面兩孩政策,提倡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子女。根據全面兩孩政策的新形勢,草案中規定,符合政策生育的夫妻可以獲得延長生育假的獎勵或者其他福利待遇。(2015年12月21日財經網)

@不會打乒乓球的寧:這年頭生孩子就是,媽媽生,外婆養,爺爺奶奶來觀賞,爸爸回家只上網,不是陌陌就微信,不說單身就離婚!這年頭當媽不易啊!今天被問的最多的就是你還準備再來一個嗎?
@假裝在紐約:國家將延長生育假正式寫進法律,這對所有育齡夫婦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喜訊。不過,沒有統一明確生育假的延長期限,而是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具體實施辦法。未來的生育假到底延長多少,存在很大的彈性。
@白天不懂夜的黑:生育假延長后,面對抬高了的隱性成本,勢必會有更多用人單位在招錄員工時搞“性別歧視”,因此,國家有必要通過相關政策和監管,保證女性就業的權利。如此,女性在生孩子這一問題才會少些后顧之憂。
@風飛沙:生育假的延長,也是一個非常敏感的政策,它直接關聯著用人單位的切身利益,站在用人單位的角度,當然是延長得越短越好。因此,生育假的具體延長時間,應該有一個相對“兜底”的規定,既保證了生育者的基本產假權,又給地方以可操作的空間。
“退休幸福指數”考驗城市的“良心”
退休之后在哪個城市生活最安逸?近日,西南交通大學國際老齡科學研究院在北京發布了一個“退休版城市幸福指數”——2015中國大中城市退休生活質量指數,這是國內機構首次采用指數形式,以退休人群生活品質為主線,全面衡量了城市應對老齡化的建設情況。(2015年12月20日《華西都市報》)
點評: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隨著老年人口占比越來越高,這個日益龐大的人群,他們的養老、醫療、出行等權益問題將會成為我們這個國家的大事之一。
從排名第一的珠海來看,合理配置公共資源是城市退休生活質量高的關鍵。這也提示我們,唯有合理配置公共資源,才能提升廣大市民的福祉尤其是老年人的幸福指數。
一種高質量的退休生活,不僅關系到現有老人的權益保障與群體尊嚴,也關系到未來老人的生活品質——我們每個人都會步入老年,同時還關系到一個社會乃至一個國家的養老事業形象。

旅游不能只有“面子”沒有“里子”
近日,由中國旅游研究院聯合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發布的國內首份《中國游客海外形象全球調查》表明,中國出境游游客在禮儀、文化和習俗方面容易與當地文化的沖突。中國游客在購物情境中的形象最好,而在公共場所、交通、餐飲、酒店和旅行社五個場所的形象排名靠后。(2015年12月18日《光明日報》)
點評:前腳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后腳就是一連串的不文明曝光。隨著我國日漸成為旅游大國,中國游客在國外的形象也越發受到關注。
旅游的本身除了放松、愉悅外,不同文化習俗和禮儀之間的互融互通,顯得尤為重要。旅游中的不文明行為,會給個人形象以及旅游的愉悅度帶來較大影響。
個別游客在文物上刻字、亂扔垃圾、不排隊等不文明行為,往往會引發一場輿論對于國人素質的討論和反思。通過這份評價,看到“鏡中我”的形象,無論對國人的“面子”還是“里子”,都具有積極的督促作用。

“城市病”應“精細化治療”
近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再度召開。交通擁堵、房價高企、霧霾圍城的當下,“城市病”尤其是“特大城市病”如何來“把脈”、怎樣來“開藥”,引發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這次會議提出的“徹底改變粗放型管理方式”,以及“建設綜合性城市管理數據庫”,明確指向“精細化治療”方案等,令不少觀察者眼前一亮。(2015年12月24日人民網)
點評:一些特大城市的交通擁堵,既有人口過于聚集的弊端,也有當初道路規劃設計的“目光短淺”。
“城市病”治理的辦法也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要注重城市人口與相關產業的疏導轉移,并且配合戶籍、財政、計劃生育等各項民生政策的跟進。
既要考慮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又要顧及到資源環境的承載力,既要把危房改造基礎設施建設做扎實,又要把市民參與公共治理的“軟件”搞上去,這樣才能夠將城市的“成長坐標”落到實處,落到百姓的心坎上。

監管之“劍”必須盡快出鞘
歲末年尾,一批以“互聯網金融創新”為外衣的非法集資風險集中暴露,有些涉嫌犯罪被依法立案偵查,引起社會高度關注。金融創新固然需要一定的寬容度,但監管部門須主動作為,嚴防非法集資借偽金融創新“還魂”,掏空百姓錢袋子。(2015年12月23日新華網)
點評:隨著互聯網金融“爆炸式”增長,一些非法集資活動借機以“互聯網金融創新”之名行欺詐之實。
借“互聯網金融創新”搞非法集資,直接受害的是普通百姓。一些大爺大媽金融知識和風險識別能力不足,容易受“高收益”吸引和虛假宣傳誘惑,有的甚至把畢生積蓄拿出來,換來的卻是上當受騙。
“誰的孩子誰抱走”的監管格局,容易造成監管真空和套利空間,讓非法集資有機會披上“互聯網金融創新”外衣招搖撞騙。只有統籌協調監管才能形成現代金融監管框架,監管之“劍”必須盡快出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