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視野
平均工資,你“被平均”了嗎?

日前,河北、安徽、湖南、湖北、海南、青海、四川等地公布了2015年平均工資。同全國一樣,上述已公布平均工資的地區中,其非私營單位的平均工資都明顯高于私營單位。以河北為例,2015年河北省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50921元,遠高于私營單位的34084元。(5月21日中新網)
@:原來是你“人均中國”,儼然“天天都是好日子”了!這些遠離老百姓真實感受的“人均”數據,除了增加老百姓的怨言,對社會的和諧進步又有何益處?而這些數據將會產生怎樣的“指導意義”,會帶來怎樣的“決策”?
@青小禾:拿平均工資來反映社會普遍收入狀況是斷然不夠的,年復一年地只讓人們看平均工資是一種忽悠。不僅如此,由于我國社保基數、住房公積金繳交基數都由平均工資決定,這實質上造成了讓低收入者更貧困、以及劫貧濟富的效果,這種狀況理所應當需要改變。
@風景:如果數據真的沒有問題,那么“被平均”、“拖后腿”感受如此強烈的原因,就只有一個:高收入者工資太高了。自然就把平均工資大幅度地拖了上去。正如打油詩所言,“平均起來算一算,個個都是張百萬”。
@線上線下:平均工資沒有統計低收入人群的工資,但平均工資的上調卻要低收入人群承受社保繳費同步上調的痛苦。對低收入人群來說,“被平均”不過是面子上不好看,社保繳費的提高是實實在在的負擔:工資沒同步上漲,被扣的錢反倒更多了。
“提速降費”用戶最有發言權

5月17日是世界電信日,也恰逢“提速降費”政策實施一周年。“提速降費”政策實施效果究竟幾何呢?根據工信部及運營商提供的數據,自去年實施“提速降費”以后,當年運營商已少收用戶超過400億元。僅就數據而言,“提速降費”政策的力度不可謂不大,但許多人表示感受并不明顯。(5月17日《中國青年報》)
@緣木求魚:就我個人的觀察,許多人依然端著手機到處找wifi,免費wifi依然是很多商家吸引客流的重要手段。盡管到處找免費wifi有個人消費習慣和消費心理的因素,但“蹭網”的人這么普遍,也說明流量資費還是有些嚇人。
@花開四季:提速降費,不該只是工信部的“逗你玩”,官方公布一組數據,一年讓利400億,這些只是數字,對于用戶來講,意義似乎沒那么大。只有讓用戶切實感受到了“提速降費”帶來的喜悅,這才是目的所在。
@紅太狼的平底鍋:“光說不練假把式”,在套餐資費越來越高的大背景下,許多人并沒有感受到這項改革帶來的紅利。所以說,“提速降費”必須有,但不該是運營商說了算,應該以用戶滿意為追求,以用戶感受為標準。
@失心瘋:消費者對“提速降費”的感覺不明顯,相關部門和運營商可能會感到委屈,可能會認為消費者是在“得了便宜賣乖”。其實,感受不明顯的一個原因,用戶基數龐大。再大的雨,均分到每個用戶的頭上,也就成了毛毛雨。
要找準企業和職工之間的平衡點

近日,人社部決定在一段時間內將最低工資標準調整的時間,由每兩年至少調整一次,改為兩至三年至少調整一次,且調整幅度原則上不超過社會平均工資增長幅度。根據人社部統計,過去5年間,全國最低工資標準年平均增幅為13.1%。(5月17日《21世紀經濟報道》)
點評:最低工資標準,向來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最低工資標準高了,企業用工成本會增加,經營負擔會加重;最低工資標準低了,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恐怕難以保障,甚至可能會激化社會矛盾。
站在企業角度與站在政府的角度、站在民生的角度,會對最低工資標準的調整產生完全不同的態度。
最低工資,終究是一個市場化的東西。它不應該代替社會的基本保障制度,也不應該給企業造成巨大的負擔。社會勞動力的成本到底是多少,應該由市場決定,如果過度頻繁調整最低工資,看起來很美,很得民心,但實際上是在破壞市場。



擠壓藥價水分政府不能缺位
近日,國家藥價首次談判結果公布,治療乙肝和肺癌的3種藥降價一半以上,與周邊國家趨同。去年,16個部委組成協調小組,建立談判機制,按照“一藥一策”思路與相關企業進行多輪談判,用團購的辦法,以量換價,最終形成了如上談判成果。(5月23日《人民網》)
點評:專利藥、獨家藥缺乏市場競爭,價格高昂,很多患者買不起,可是確實管用,買不起怎么辦?國際通行做法就是價格談判。
隨著國家談判的不斷推進,將會有更多藥品價格不再“高高在上”。更多藥品納入談判范圍,受益人群不斷擴大,充分體現國家的決心,意義非常重大。
談判價格屬于國家藥品分類采購的一種,也是一種藥品的定價辦法,如何更大程度地擠壓藥價水分,回歸合理水平,不能光靠藥品采購機制的改革。破除以藥補醫機制,擠壓藥價水分政府不能缺位。
旅行社先行賠付值得推廣
武漢市人大通過的武漢旅游條例將于今年7月1日實施。該條例規定,游客到指定的旅游購物場所購物,買到假貨,旅行社也要擔責;旅游者在與旅行社合同書面約定的旅游購物場所內購買的商品為假冒偽劣商品的,旅游者可以要求旅行社先行退賠;旅行社先行退賠后,有權向商品的銷售者追償。(5月16日新華網)
點評:旅行社在一定條件下承擔先行賠付責任,雖然未必能根治強迫購物、欺詐銷售現象,但未嘗不是提高旅行社違規成本,維護旅客權益的次優選擇。
身處陌生環境,游客解決糾紛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急劇升高,加上害怕遭到打擊報復,很多人無奈地忍氣吞聲。
當前,保護消費者權益方面,先行賠付制度主要適用于網絡購物領域,網絡平臺不能提供商家真實信息的,應當承擔對消費者的賠償責任。武漢市出臺的旅行社先行賠付規定,無疑屬于吃螃蟹者。
應及早破除“旱澇保收”的壟斷利益
“煤價都降成‘白菜價’了,電價為什么不能跟著降?”“為什么油價降了,物流成本卻總也降不下來?”記者近日對浙江、河南兩省多家企業成本狀況展開調查。不少制造業企業反映,雖然煤、油等原材料價格一直在降,但一些來自水電熱氣等壟斷性行業的成本仍然“堅挺”,加重了企業的生存負擔。(5月18日《新華每日電訊》)
點評:旱澇保收,甚至旱澇了格外豐收,這是某些壟斷行業的特有現象,它不跟國家的整體經濟狀況在同一頻率,更遑論“同呼吸共命運”。
成本是一本內部糊涂賬,如何定價完全自己說了算;怎么給下游企業制定規則也是一言堂……結果造就了各種各樣的“壟斷性特權”。
國家去年底出臺了降低成本的六大“組合拳”,其中就涉及降低電力價格、降低稅費負擔、降低社保成本、降低財務成本、降低流通成本、降低交易成本……現在看來,沒有強有力的驅動,誰都不愿意放棄原有的“旱澇保收的那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