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戰杰
?
農民自發整理未利用土地應當零承包費簽訂承包合同
◎陳戰杰
有問有答
問:
我縣邏崗鎮張李村村民張某多次向寧陵縣國土資源局和寧陵縣林業局反映,要求收回本村村民李某在1982年開墾種植的位于林區最南側的一塊地。如果不收回,張某就要上訪告狀。
國土局經過調查查明:1982年寧陵縣林場第一次更新樹木后,重新種上了速生楊。為了樹木更好地生長和管理,林場將位于李村附近的土地承包給了李村的四個村民組。四個村民組按照每人1.5畝承包給了農戶,并每年收取承包費。四村民組分包時,將位于林地最南邊的一塊二畝多的土地撇下沒有往下分(因為當時坑深積水多,無法耕種,不便往下分包)。到了第二年春天,李某父親和祖父在此塊地的無積水處用抓鉤除去茅草根,種上了些大豆。年底又請人幫忙用兩天時間從地西頭的大沙崗上起土用架子車一點點把大坑填平,并逐步恢復行犁耕種條件。到1984年,李某父親將開墾的這塊地在給三個兒子分家時分給了李某。李某種了30多年,林場也從沒有收取過承包費。2012年,李某種上了梨樹,并在2013年給兩個兒子分家時將此塊地分給了大兒子。
請問:李某管理了30多年的這塊地林場該不該收回(林場沒有收取過承包費)?李某該不該將開墾種植了30多年的地交回林場?張某的反映請求有沒有道理,國土部門該如何處理?應采用哪些法律條文?請編輯老師和有關專家給予解答。
答:
我國土地管理工作中,原來是將土地整理與土地開發進行區分,后來,將土地整理與土地開發合并對待和管理。
本案的坑塘,按照《土地分類》,屬于未利用地,地類可按照地籍登記確定??偟恼f來,屬于人人都不要的無法利用的土地。
本案的基本事實是,李某開發整理未利用或廢棄土地并按照原森林用途植樹造林,李某的行為合法,其合法權益是受法律保護的。
李某開發未利用廢棄土地,行為是自發的,發生在1982年,當時,《土地管理法》《森林法》《合同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等均尚未出臺,屬于事實承包。
《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一條規定:合同法實施以后成立的合同發生糾紛起訴到人民法院的,適用合同法的規定;合同法實施以前成立的合同發生糾紛起訴到人民法院的,除本解釋另有規定的以外,適用當時的法律規定,當時沒有法律規定的,可以適用合同法的有關規定。
因此,根據法律規定,李某進行土地整理并植樹等行為,可以適用后來法律的精神、立法本意和規定。
李某是農民,農民想種地,何罪之有?農民利用未利用地植樹造林,完全符合林場和政府的本意,完全符合法律規定,完全合法,應當保護他的積極性,保護其合法所得。對此《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森林法》都有明確的表述。
《土地管理法》第七條規定:在保護和開發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土地以及進行有關的科學研究等方面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第三十八條規定:國家鼓勵單位和個人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開發未利用的土地;適宜開發為農用地的,應當優先開發成農用地。國家依法保護開發者的合法權益。
第四十條規定:開發未確定使用權的國有荒山、荒地、荒灘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準,可以確定給開發單位或者個人長期使用。
《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條規定:國家實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農村土地承包采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農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承包。
《森林法》第七條規定:國家保護林農的合法權益,依法減輕林農的負擔,禁止向林農違法收費、罰款,禁止向林農進行攤派和強制集資。國家保護承包造林的集體和個人的合法權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承包造林的集體和個人依法享有的林木所有權和其他合法權益。
根據上述規定,李某出于農民對土地的樸素感情,將人人都不要的廢棄土地進行整理,一家三代付出了艱辛的勞作,將廢棄土地整理成為鳥語花香的梨園,這一行為,不管什么時候都是應當受到鼓勵和表揚的,應當依照現行《土地管理法》第四十條的規定,經過政府批準后,確定給李某家長期承包,任何人都無權干涉,無權害“紅眼病”。
李某整理未利用地植樹,發生在1982年,當時,《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森林法》《合同法》全都沒有出臺。土地是在陽光下,誰都看得見,無法隱藏,整理土地的行為更不是隱秘的行為,李某自發整理土地的行為,是后來法律所鼓勵表揚和肯定的行為。政府方面、林場方面、其他村民方面都明明知道,沒有提出要求,而是默認觀望,表明李某與林場之間已經形成了事實上的承包合同關系。
《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一條規定:當事人對合同是否成立存在爭議,人民法院能夠確定當事人名稱或者姓名、標的和數量的,一般應當認定合同成立。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對合同欠缺的前款規定以外的其他內容,當事人達不成協議的,人民法院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二條、第一百二十五條等有關規定予以確定。
第二條規定:當事人未以書面形式或者口頭形式訂立合同,但從雙方從事的民事行為能夠推定雙方有訂立合同意愿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是以合同法第十條第一款中的“其他形式”訂立的合同。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根據該條要求,應當依法完善承包合同。
《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一條規定:承包人應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繼承法的規定繼承。林地承包的承包人死亡,其繼承人可以在承包期內繼續承包。
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四十條的規定,承包期限應當是無期限的。由于原來屬于廢棄土地,整理土地付出的精力、體力和投資都是無法計算的,所以,林場方面不應當收取任何承包費,林場方面如果堅持要承包費的,政府方面應當出面,依法協調。
在簽訂承包合同時,發包方是林場,承包方是村民李某或者其家人,承包方式是《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條對“四荒地”適用的“公開協商”方式,協商結果是可以要承包費,也可以不要承包費。本案中,本來是人人不要的土地,現在有收益了,就想哄搶,我得不到,你也休想得到,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坑害好人的行徑,本來就是人所不齒,“天理不容”。人家流血流汗時,假裝看不見,人家有點小收獲了,就產生非分之想,嚴重違反了法律的“支持”“保護”原則。因此,建議按零承包費簽訂承包合同。
如果李某家人爭取繼承權發生訴訟的,則屬于另外一個法律關系,與本案無關。
至于將來,林場想收回的,或者政府征收的,應當將土地補償費全部直接支付給李某,還應將土地整理費用計算并支付,地上的樹木當然也應依法計算并支付。
本案中,對于張某想告狀一事,應當熟悉一下相關法律規定。
為了方便公民法人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法律對民事訴訟案件的原告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并不是想告誰就告誰,隨便浪費司法資源。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二)有明確的被告;(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四)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本案中,李某承包四荒土地,與張某本來沒有任何交集,沒有瓜葛,也就是說,張某不是本案當事人,沒有原告主體資格。但是,張某卻口口聲聲要告李某,政府方面對于村民之間的“窩里斗”現象,應當抵制,進行批評。張某想告狀,屬于張某個人的權利,別人或者政府方面可以譴責,但無權干涉,應當泰然處之,法院自然會依法決定是否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