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圣山 江蘇省南京工程高等職業學校 江蘇南京 210035
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BIM技術應用分析
文/楊圣山 江蘇省南京工程高等職業學校 江蘇南京 210035
近年來,綠色建筑以其自身環保、節能等優勢逐漸發展成為建筑領域發展的主流,為人們營造健康、高效的使用空間。但是綠色建筑作為一種新型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階段,出現信息斷層,大量重復工作等問題,造成綠色建筑預期功能得不到有效發揮。而BIM技術建立在數字技術基礎之上,能夠對建筑項目進行幾何、物理等方面表達,呈現更加直觀的建筑信息,為真正意義上實現綠色目標提供了極大的支持。文章初步了解綠色建筑及其全生命周期概念后,分析BIM技術與綠色建筑之間的關系,最后結合某醫院深入探討BIM技術的具體應用。
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BIM技術;應用
工業化趨勢下,我國能源短缺問題愈發嚴重,尤其是建筑行業迅猛發展,使得我國能耗遠遠超過國外發達國家。由此,綠色建筑理念正式提出。綠色建筑在發展過程中強調全生命周期,與BIM技術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將二者有機整合到一起,能夠關注理念與技術雙方面要求,不僅能夠提高對建筑的管理水平,且能夠實現綠色建筑持續設計。因此加強對該問題的研究具有積極意義,能夠加快綠色建筑在環節我國能源消耗方面又好又快發展。
所謂綠色建筑,主要是指在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最大程度上節約能源、土地、水資源等,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不同于傳統建筑,綠色建筑強調整個建筑生命周期內,在建設、使用流程上,兼顧資源使用效率與環境負責雙重目標。全生命周期由選址、建筑設計及拆除等多個環節構成[1]。
BIM技術在應用中在電子虛擬三維環境當中,結合設計圖紙將整個建筑項目完全呈現出來,通過數字信息仿真模擬建筑物。其中包括材質、構造等視覺信息,還涉及大量非幾何信息,如材料強度、性能及傳熱系數等。BIM技術在實踐應用中,追求的終極目標是整合建筑設計流程,實現對項目進行全周期管理。而這與恰恰與綠色建筑所要達到的目標不謀而合[2]。綠色建筑與BIM結合后,能夠向人們呈現的是真實的數據、構件信息,為綠色建筑分析軟件提供了強大的數據支持,不僅如此,還能夠顯著提高分析結果準確性。
經過實踐證明,綠色BIM市場調查發現,在美國將BIM技術應用到綠色建筑當中,在滿足業主需求方面表現非常突出,能夠得到業主的廣泛認可??梢?,將BIM技術應用綠色建筑中具有較為廣闊的發展前景。但是在我國,對于BIM技術在綠色建筑管理中的應用尚處于初級階段,還有待進一步發展,究其根本是缺少對該項技術的了解和認識。
通過對二者關系進行分析后發現,二者在理念上都具有較強的一致性。因此在具體應用中,可以從規劃、設計等多個方面入手:
3.1規劃階段
建筑工程是一項系統性、綜合性工程,涉及內容較多。尤其是規劃環節,忽略任何一個細節,都將影響工程后續施工。因此在規劃中,應充分考慮氣候條件、地貌等影響因素[3]。通常來說,我們可以對場地及進行分析,對建筑景觀、周邊環境都能夠進行客觀評價和分析。但是傳統分析方法存在定量分析不夠等問題。所以可以利用BIM技術對綠色建筑及場地構建模型,獲取真實、準確的結果,實現對項目在規劃階段的評估,最后根據評估結果對建筑場地及進行規劃,實現對各要素的布局。
3.2設計階段
BIM能夠幫助建筑師根據實際情況,對不同系統進行優化,最大程度上提高空間利用率。基于BIM綠建模型,能夠準確模擬出室內外空氣之間的熱質交換過程,更為合理的制定給排水、通風等系統,為人們居住提供更多便利。如果設計條件較為復雜,可以借助BIM技術進行精細化設計,最終營造出合適的建筑環境。BIM技術中具備的Revit軟件能夠立足于FC標準,導入到ECOTECT軟件當中,實現對綠色建筑進行能源消耗情況系統分析。不但如此,還能夠對綠色建筑朝向、維護結構等進行研究,實現對建筑項目的綠色、環保設計[4]。
3.3施工階段
綠色建筑施工中,利用BIM技術5D施工模擬等功能,節省能源消耗的同時,還能夠縮短施工時間,為施工活動順利開展提供了極大支持。另外,通過BIM技術構建3D模型,對施工涉及到的管線等進行綜合檢測,尤其是復雜的建筑項目,利用BIM技術能夠及時發現管線之間存在的交叉問題,及時對設計圖紙進行修改,以便為后續施工有序開展做好鋪墊。同時,針對建筑材料使用量,可以利用BIM技術工程量統計功能進行科學計算,以此來減少材料浪費情況的發生。
3.4維護階段
BIM技術在綠色建筑維護階段,能夠進行運行、疏散及能耗等方面的模擬。通過ECOTECT等模擬軟件分析綠色建筑能源消耗等情況,構建建筑項目在使用過程中性能指標,為提高資源利用率提供理論支持。
3.5具體案例
為了提高本文研究實用性、針對性,筆者將某醫院作為研究對象。該醫院作為一家綜合性醫院,建筑內部機電管線設備較為復雜,很多新設備、新技術應用其中,且工期安排相對緊張,加之醫院業務繁忙,直接增加了施工難度。綜合上述情況來看,傳統二維設計施工模式無法滿足實際要求[5]。因此筆者認為相關主體可以利用REVIT軟件對建筑工程進行建模,實現對工程的三維整合,并將集成后的模型置于服務器當中,以此來形成可視化交流平臺。詳細來說:
第一,動態控制。要想實現對該建筑的動態化控制,需要借助建立在BIM技術基礎之上的5D技術,根據工程概預算、時間進度等,促使工程能夠由靜態管理轉變為更為直觀的可視化動態管理模型,提高項目管理準確性,實現對建筑施工進度的高效控制目標。針對該醫院項目來說,還能夠利用BIM技術分析出成本、材料實際用量。
第二,可視化設計?;诠芾砣藛T能夠準確掌握項目建筑功能、結構空間,我們將傳統平面施工圖進行可視化3D處理,構建單位模型。在實踐中,對重點專業進行建模,如空調系統機房模型,將模型轉變為FC標準格式,導入到上文提到的5D系統當中,幫助管理人員更為全面的掌握空調機房施工關鍵點。
第三,優化平面布置。針對醫院施工,應對項目周邊環境構建三維現場平面圖,直觀了解結構之間的關系,并對現場情況進行科學、合理布置。同時,還應利用BIM模型等模擬出各階段材料防止位置等,設計最佳施工方案,在施工中,不僅能夠確保交叉施工活動順利開展,且能夠提高施工質量及效率,對于日后醫院醫療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定支持。
第四,碰撞測試。不同于一般建筑,該建筑項目主要從事醫療工作。由于醫院科室較多,且設施復雜,地下室各基點專業管線布置復雜[6]。因此在實踐中,可以借助BIM中的5D技術對專業之間進行碰撞測試,以便更好地解決該問題。針對較易出現碰撞的部分,應給予更多關注,對碰撞項目進行統計和分析,避免后期返工問題的產生。
第五,三維較低。針對內部結構復雜的醫院來說,二維圖紙能夠了解構件之間的關系。但是針對本項目,我們需要采用BIM技術可視化功能,直接獲取三維圖紙,進行現場三維較低,減少并消除由于對圖紙理解不透而引發的返工情況。
根據上文所述,隨著建筑領域朝著規模化、復雜化方向發展,社會對建筑質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BIM技術的應用在優化施工方案、提高施工質量等方面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雖然,我國對于BIM技術的應用起步較晚,但是只要我們堅持并努力,加強對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滲透至規劃、設計等各個環節,不斷提高建筑管理水平,從而促進我國綠色建筑在我國得到進一步發展。
[1]李驍.綠色BIM在國內建筑全生命周期應用前景分析[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術,2012,(02):52-57.
[2]李驍.綠色BIM在國內建筑全生命周期應用前景分析[J].綠色建筑,2012,(04):25-28.
[3]盧琬玫,王巍.BIM技術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應用探索——天津市建筑設計院科研綜合樓項目實踐[J].建筑技藝,2014,(02):99-103.
[4]齊寶庫,李長福.基于BIM的裝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問題研究[J].施工技術,2014,(15):25-29.
[5]張國華,郭敏,霍婕,等.BIM技術在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應用——以北京市某醫院建筑為例[J].智能建筑與城市信息,2015,(12):82-84.
[6]盧琬玫,劉欣.BIM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應用實踐——天津市建筑設計院科研綜合樓項目應用淺析[J].中國勘察設計,2015,(10):5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