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玉
中國人對于司空見慣的不文明行為,確實過于寬容了。沒有事前的教育,沒有現場勸導的機制,也缺乏事后追責懲罰的樣例,整個管理顯得松散而無序。
在長沙南站正門出口,一整排的球形大理石整齊地放置著,行人可以在球形之間的空隙中自由地穿過,但車卻無法開入。但就是這些用以隔開人行道與車道的球形大理石,被旅客們一屁股“占領”了,當作自己的臨時座凳。更有甚者,一位身著皮衣的中年男乘客,一腳又將皮鞋大喇喇踩在了球形大理石上,姿勢顯得很“舒適”。放眼望去,二十余個球形大理石幾乎沒有空位—這是《南風窗》記者前段時間在長沙看到的一幕。
相似的一幕也出現在北京西單。干凈敞亮的某商場門口,放置著四五個用木頭精心圍成的花壇,中間栽種著開得極為嬌艷的黃色小花?;▔膰鷻诤塥M窄,本不具有讓游客休憩的功能,但它的旁邊卻又正好是一個未設座椅的公交站。于是乎,一些逛完西單商場、在等公交車的游客就“順理成章”地坐在了花壇邊上,壇中的花朵也被壓得七零八落。
隨地坐臥、隨意踩踏、隨地亂扔垃圾、隨地大小便、在旅游景點亂涂亂畫、大聲喧嘩、排隊插隊等等,這些旅游中的不文明行為不斷刷新我們對“不文明”的認識,甚至還出現了“升級版”。

世界這么大,想去旅游看看—這本無可厚非。但有的游客在爬山時竟然將垃圾往山下扔,逼得環衛工必須“飛檐走壁”去處理懸崖下的垃圾。這不僅破壞了其他人欣賞美景的權利,甚至可能給清潔人員帶來生命危險。
有的家長竟然還把不文明行為帶給了孩子,比如找到一處墻角就讓孩子隨意方便,放縱孩子在人流量大的地方隨意玩耍、追逐、叫鬧等等。若讓孩子也養成了“不考慮他人感受”的壞習慣,不文明行為也許就將代際傳遞。
2013年曾有“xxx到此一游”的中文字被刻在了埃及名勝盧克索神廟的石壁上,引發網友集體聲討,最后“人肉”出是南京某中學一名在讀初一學生所為。亂涂亂畫這種不文明行為被從國內帶到了國外。有些人還刻下旅游當時的所思所感,甚至留下臟話等等。
中國人大聲喧嘩的習慣也一直揮之不去。在國內,大家圍成一桌吃飯,越熱鬧越好,但在國外,這種風俗卻會影響到別人的用餐。此外,有的游客住進歐洲的酒店后,還會按照中國的習慣去互相“串門”、開著房門大聲聊天等等,給其他住客造成困擾。
除了吃喝拉撒睡方面的問題,中國人旅游還有個特點,就是喜歡拍照。哪知拍照也有需要遵守的“文明規范”!首先,拍照的時候要考慮到被拍攝對象的隱私。比如在沙灘邊穿著比基尼曬太陽的美女,是否愿意被你拿著相機猛拍?如果有些人不愿意被拍攝,就得尊重對方意愿。其次,還得對拍照環境、合照背景保持尊重。如果在一些宗教場所,拍照行為或者一些不恰當的拍照姿勢在當地人的信仰中會有侮辱之意,這種照片就不宜拍攝。在國內,西安華清宮的貴妃雕塑還屢屢遭遇“襲胸”,男性游客與貴妃雕像合影時做出不雅動作,這也是極其不文明的。第三,拍照時要考慮到“拍照權”是平等的。有的游客占著一個絕佳的拍照位置以后,拍了許多張自拍照以后仍然不愿離開,讓一旁等著拍照的游客干著急。
中國游客出現如此多的不文明行為,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文明教育的缺失,有些人甚至不知道哪些事該被劃在“不文明”的行列中。其次就是行為約束和懲罰機制有待提高。有的人明明知道這是不好的,卻為了圖方便省事、圖自己痛快而損害公德,規勸和懲罰卻常常缺位。
在埃及神廟刻下“到此一游”的同學,他的父母出面道歉時就曾反省說,從小就經常帶孩子出去玩,但見到亂寫亂畫的現象,也沒有想到告訴他這種做法是不對的。換而言之,一個初一的學生在游玩時也“學習到”這些不文明行為,甚至自己動手“實踐”,直到引起軒然大波之前,也并沒有人對此進行嚴厲地阻止、批評和懲罰。
中國人對于司空見慣的不文明行為,確實過于寬容了。沒有事前的教育,沒有現場勸導的機制,也缺乏事后追責懲罰的樣例,整個管理顯得松散而無序。
當然,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上說,我們還是要看到它有復雜的一面。比如,有些不文明行為,是源于旅游中沒有得到滿足的需求,而游客的素質遠沒高到可以自我約束的地步。
我們可以觀察到,很多人希望在景點“留下自己的印記”,在文物古跡上刻上“到此一游”。這是一種很古老的心理。這其實是在提醒旅游景區,要為到訪游客提供替代方案去滿足這種“留痕”的需求,比如圈定“同心鎖”集中掛扣的區域,或者設置專門的涂鴉墻等等。如果沒有提供這些替代性方案,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很快就會表現出來。
有一件相當“奇怪”的事情是:不文明行為通常跟“破壞”、“污染”、“打破”等關鍵詞有關,但人們旅游的目的,不正是因為尊重、喜愛而愿意去欣賞、了解不同地域的美景和風情嗎?
這種“矛盾”,一是因為很多游客對于公共空間的秩序以及“文明”的具體指向并沒有足夠的了解;二是有些游客沒有渠道去深入了解當地的風俗、宗教信仰等等信息。
當下的“不文明行為”,正是中國游客走出自己熟悉的“本地圈”,剛剛邁開步伐去了解世界的產物。所以有時會過度保留“本地痕跡”,并沒有完全理解和融入其他地方的文化及規則當中,甚至也不清楚一個公共社會應有的文明和規則。
當然,這種現象也并非中國獨有。
在上世紀60年代,當時的日本游客像如今的中國游客一樣剛剛走出國門的時候,也曾飽受批評。之后,日本政府采取了諸如推出漫畫形式的出行指南等手段,加強對公眾的教育,最終才慢慢扭轉形象。日本本地也面臨著外國游客違反本國條例的問題,除了專門設立的吸煙所,日本是不允許人們在街上吸煙的,違者要罰款1000千日元。由于一些外國游客對此并不知情,日本就準備了不同語言版本的傳單,對此項規定進行宣傳。
在旅游大國西班牙,旅游景點要求得比較嚴格:旅游景點不準開飯館和咖啡館,也不準零售任何食品、水和紀念品,更不準亂停車。旅游景點內也不準吃東西,吃飯必須到城里的飯館、咖啡館,買紀念品也必須到專門的商店。旅游景點的廁所也是全部免費,洗手池、洗手液、手紙和烘干機等一應俱全。
在中國香港,不文明行為面臨著嚴格的立法與執法,亂扔垃圾和隨地吐痰被抓到后都會罰款1500元港幣,而涂鴉行為也可以被罰款500港幣甚至面臨3三個月的監禁。
在意大利威尼斯,環保教育和宣傳活動的力度比較大,旅游環保法規也比較健全,除了歐盟、意大利的環保法規,威尼斯還出臺了自己的旅游法規。相關的行為規范手冊要求游客不能在街頭吃午餐、不能在河道里游泳、不能在城內騎車或是駕駛車輛、不能身著泳裝在街頭行走等等。
對于中國來說,要消除旅游中的“不文明行為”,首先是要督促景區有更加人性化的設計,切實滿足游客的各種需求。有些景區在設置收費項目、四處開設商店方面不遺余力,卻沒有在設置垃圾箱、提供衛生間設施等方面花工夫。
在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5年旅游業競爭力指數》中,中國的“自然與文化資源”在141個國家中排名第一,但旅游服務設施僅僅排名全球的102位。
其次是要加強對旅游中不文明行為的懲戒,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很關鍵的一點是,這些規定必須得到嚴格執行,懲戒也必須到位,而不是一紙空文。另外,還需要建立動態、長期的社會誠信體系,甚至可以跟其他國家的信息系統聯網,形成長期懲戒機制。
第三是亟需加強宣傳教育。在一些景區,不文明行為并沒有得到現場制止和教育,而是一個人隨地扔垃圾,后面一個人繼續扔,毫無約束。這就有賴于旅游景區的現場督導,而不是放任自流。另外,越來越多的游客選擇自由行,他們接觸不到旅行團的導游,如何對這部分人普及當地的風俗、信仰等知識?將文明旅游的宣傳教育做得更“軟”、更有趣、更無微不至,或許將有更好的教育效果,也可以加深文化了解、提高旅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