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如南
轉型年代,我們面臨的是日益多元的復雜社會。改革開放30余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直至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社會問題并沒有隨著經濟發展而減少,反而日益暴露出官場貪腐、貧富差距、環境污染等系列問題。發生在拉美世界的中等收入陷阱是否將在中國重演?一方面,我們看到的是黨和國家的民生政治。通過持續高壓反腐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和生活環境改善來增強人們的幸福感,從而帶領人民走向“中國夢”;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維穩的身影。被強征土地的農民、被侵犯權益的工人、被迫走向維權的業主等人群走向集體利益訴求,而這種利益訴求的表達很容易遭遇維穩邏輯的壓制。從而民生—維穩成為這個時代主旋律的一體兩面,剛性穩定的政治結構與社會問題層出不窮之間的矛盾成為這個時代的主要矛盾。我們怎么辦?
這個時代不是小時代,而是社會結構劇烈轉型與變革的大時代,我們置身其中,何其幸運。多元時代,需要正視利益的多元、社會群體的分化與利益訴求的社群化。多元時代,首先帶來的是政治學家鄒讜所稱的“總體性危機”,也就是政治權力滲透各個領域、社會生活高度政治化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改革開放30多年,確立了市場經濟的重要地位,正如十八大報告中所表述的,將“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未來30年,我們認為,將是一個社會重建的30年,從而壯大社會,形成政府、市場與社會多元共治的現代治理格局。誠如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前提就是一個“強國家—強市場—強社會”的出現。
反觀當前,強國家弱市場弱社會的格局亟待重塑,這一格局重塑的路徑只能是通過市場和社會主體意識的覺醒來實現。從市場角度而言,我們踐行的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由于政治改革有待深化,這一市場化過程中出現了政企不分的權貴結盟,當前反腐即源于此因。從社會角度而言,社會的自主力量正在出現和成長,但這一力量的壯大很可能遭遇總體性權力的壓制。從歷史的角度看,這可能會帶來暫時的回潮。但當我們將目光放置在更長遠的歷史河流中進行審視,就會發現社會趨勢是明晰而樂觀的。樂觀的理由并非來自頂層設計或某種“信號”,而是當我們目光向下,看到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大寫的“公民”。公民,而非臣民或暴民,將成為推動這個時代持續轉型的原動力。公民,其實就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但因其對公共利益的持續關注,因其理性溫和的建設性行動,使我們對這個轉型時代的前景仍抱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