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蟲
繼201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麗絲·門羅之后,201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又落入女作家之手。不同于小說家門羅,記者出身的俄羅斯女作家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多年從事非虛構寫作,為世人呈現冷峻沉重的真實。而在她的創作中,又透露出女性獨有的敏感和優美,在黑暗的底色上,美得令人心碎。
“戰場上的一切都是黑色的,只有血是紅色的”“只有我一個人回到媽媽身邊”“突然間,非常想活下去”……《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寫的是蘇聯衛國戰爭,距今已經三十年。作者以女兵為采訪對象,通過她們的敘述再現殘酷戰爭,除了保家衛國爭上前線的紅色價值觀,女兵們還要面對一日三餐的窘迫,飯盒邊跑過的老鼠,濕褲子上凍出的冰殼子,聽著戰友在呻吟中死去,不理解自己的通信工作為什么也是戰爭的一部分,因為愛美圍了紅色圍巾,卻由此被敵人發現而被捕槍決……年輕人令人發指的天真,被戰爭磨礪得體無全膚。而戰后的失落茫然,無法融入正常生活,買東西會忘記付錢,相親不知該如何與異性交往,一聽到巨大聲響,條件反射立即跳下床往外跑,創傷后應激障礙伴隨她們一生。沒有什么“戰爭讓女人走開”,相反,戰爭抹殺了性別,只剩下士兵的身份。而這本書的采訪實錄,就是一點點把女性身份從戰場上打撈出來。她們是女兵,也是媽媽的女兒,是戰士,也是某人的愛人。我們是人,是女人,這是講述背后的默默堅持。
現代社會物質豐裕,炮火紛飛的戰爭已經沉淀成文字歷史。但對于個體而言,屬于千萬個生命的青春記憶,永不消逝,永遠在靜夜中回響。歷史學家的長篇論文,軍事學家們的巨著,不能取代個人的聲音,雖然對于時代而言,個人的聲音如此微不足道。太多苦難和傷痛就這樣湮沒在泛黃的書頁中,這是被世界默認的不公平。時間并不能治愈一切痛苦,歷史也不能掩蓋傷疤。肉體可以老去、死亡,但是她們留下的話語,會在后人的閱讀中,讓真相獲得不死的生命。
獲獎后,阿列克謝耶維奇接受采訪說:“二十年過去了,知識分子和精英的靜默必須結束,是時候說出來了。”這句話經過了蘇聯解體,對知識分子禁言等等事件之后,顯得勇氣非凡。無論何時何地,敢于發聲,說出真相的人,都是勇士。
在和平年代,反思戰爭更顯難能可貴。無論戰爭與和平,人性始終在熠熠發光。非虛構寫作獻給讀者最坦率的真實,女戰士們的恐慌、脆弱、焦慮、痛楚,讓她們成為擁有血肉之軀的人,而不是鋼鐵大軍的一員。
國內女作家的創作也值得關注,對于女性來說,創作始終是打破桎梏,實現自我最好的方式之一。在陽江小城專注寫作的女作家陳麒凌,推出新書《你是我久等的歸人》。這部短篇小說集中收錄了《豬腸碌你吃過沒》,在網絡上發布時曾引發網友關注和討論熱潮。陳麒凌的小說精巧優美,情真意切,寫出了一對異地小夫妻之間的愛情和鄉愁。因患病不良于行的女作家沈熹微也推出了新作《不曾愛過,怎會懂得》,對于生命和疾病,一切波折,她總是沉靜講述,不愿以個人情感抹殺事件本身的色彩。專欄女作家陳思呈《我所虛度的那部分世界》,是她近年來專欄作品的結集。回憶與現實在她的講述中有一種奇妙的結合,而文字風格沉實中卻顯出一派天真。
不同于男性作家,女作家們保持著自己獨有的細膩靈動,以女性的視角去求索人生,感知世界。女性寫作越來越開闊自由,帶給讀者更多驚喜。指尖上開出玫瑰,是最勇敢的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