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邢璐 廣東白云學院 廣東廣州 510450
老齡社會下居住區規劃建設的適老問題與對策
文/邢璐 廣東白云學院 廣東廣州 510450
目前,居住區規劃建設方面的適老問題十分嚴重,所以,已經引起社會關注。在人口老齡化發展的背景下,國內人口年齡結構也逐漸由成年轉變成老年,因此,在開發建設并規劃居住區方面,也同樣需要將重點放在老年人方面,以保證能夠滿足其居住的具體需求。因為居住區主要以居住與養老為主,特別是在老齡化環境中,適老也將逐漸成為居住區規劃與設計領域重點考慮的要素。為此,文章將老齡社會作為研究背景,將居住區規劃建設作為重點研究對象,闡述了適老問題和相關對策,以供參考。
老齡社會;居住區規劃建設;適老問題;對策
人口老齡化已不再是國家問題,世界各國都面臨這一問題。因為我國人口的基礎偏大,同時,在人口衛生與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人口的出生率與死亡率也隨之下降,呈現出了人口老齡化的問題。然而,大部分老年人在住房與周邊環境的時間更多,所以,基于老齡化社會的居住區規劃設計問題研究十分重要。
1.1覆蓋面積相對廣泛
目前,我國居住區的覆蓋面積十分廣泛,而且內部空間也相對較大,所以,老年人在出行方面十分不方便,同時,大規模城市土地供給逐漸延伸至遠郊地區,甚至是外圍邊緣區域。在這種形式之下,居住區設施也會選擇在外沿范圍建設,如果小區內部的空間范圍不斷擴大,那么老年人由居住地到周邊設施的路途會隨之增加,進而超出其本身年齡段步行的范圍[1]。因而,很多老年人需要騎車,而對于行走不便的老年人來說將帶來嚴重的出行困難。除此之外,居住區占地范圍較大,不僅對老年人出行產生不利影響,同時也會增加居住區附近的主干道數量,如果道路相對寬闊就會增加車流量,間接影響了老年人出行的安全性。雖然當下產生的影響并不明顯,但是,在社區內部居住人群老化以后,問題也將隨之凸顯出來,最終降低住戶居住的質量與安全。
1.2規劃建設的盲目性明顯
政府對養老問題給予了高度關注,并且加大了支持的力度,因此,養老市場隨之形成。很多房地產項目在開發與規劃方面,都將養老思想融入其中。針對與市區距離較遠的外圍區域,很難吸引青年人,而綜合分析環境與資源,比較適合老年人居住,所以,會將重點放在養老居住配套產品方面。這種方式雖然利于養老市場的發展,同時也會增加養老居住產品開發的力度,基于此,將面向的消費人群確定成高端且富有的老年群體。然而,并未對居住區中居住的老年人需求進行論證,在這種盲目追求養老市場的背景下,嚴重缺乏需求調查與研究,而老年人在認知方面,對于居住的需求并不明確,因而居住區在規劃形式機配套設施等方面都很難定位,進而提高了項目開發的難度[2]。
1.3規范標準設計觀念嚴重偏離老齡化發展方向
國內對于居住區空間環境以及設施配置的問題,都已經滿足規范化與標準化的要求。與此同時,在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當中,根據人口的具體數量確定了規模劃分的標準。然而,因為標準居住區的單元范圍相對廣泛,所以,使得內部空間的尺度也隨之擴展,無法更好地達到老齡化居住的標準要求。
1.4設施配置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我國當前居住區內部的配置設置主要將成年型作為主體,而且使用的人群也通常都是青年人。但是,在老年型社會背景下,配置設施與老年人的需求并不匹配。其中,在居住區內部的配置設施中未考慮老齡化發展的需求進行適當調整或者是補充。另外,公共設施的建設類型和形式問題突出,對于人口構成及動態性變化的考慮不到位[3]。具體表現在老年型與青年型公共設施的建設不同,所以,在配置級別方面以及功能方面也必然存在明顯的差異。然而,從實際上來講,老年人公共設施需求量高于中年人,同時,設施配備位置應當與其居住位置距離不遠,這樣才能夠更方便老年人出行。
2.1對圈層式空間布局進行合理運用
所謂的空間布局模式,具體指的就是不同類型居住產品規劃用地方面的空間布局,而研究的主要方向就是對居住區進行合理地設計,以保證不斷滿足空間布局合理性。在老齡社會背景下,可以采用圈層式的空間布局模式,將醫療資源當作中心。與青年人相比,老年人更需要醫療設施。同時,在年齡增長的基礎上,醫療資源利用的情況也會隨之增加,使得實際需求也更加明顯。因而在居住區空間布局建設方面,醫療資源的位置選擇也更關鍵。其中,在對大型居住區進行規劃的過程中,居住產品空間分布的距離主要由醫療資源位置所決定。而養老居住產品的用地與醫療設置的位置相靠近,充分考慮客戶對于醫療資源依賴的具體狀況,最終構成以醫療設施為中心,向外部輻射的圈層式的布局結構[4]。概括來講,就是以老年人的需求為基礎的居住產品位置需要與醫療資源位置相靠近,這樣可以提高老年人使用的安全性與便利性。
2.2占地面積與空間尺度的適度縮小
通過上述研究可以發現,居住區占地范圍較大或者是空間尺度較大都會對老年人出行與運動帶來不便。因此,在規劃建設居住區的過程中,一定要對老年人活動的范圍與出行的能力進行充分考慮,確保能夠將其控制于科學合理的范圍之內,使得支路網的密度得以增加。將多種因素綜合考慮,應盡可能對老年人居住區占地的范圍與空間尺度進行合理調整,特別是養老產品范圍,最好將其邊長控制在200-300米的范圍內,而單個的居住地塊盡可能處于5-7公頃范圍內。基于老齡化的發展,老年人居住團體的比例會不斷提高。因此,一定要在所允許范圍之內,合理地縮小住宅區的占地面積和空間尺寸。
2.3增加對近距離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的力度
考慮到老年人出行的便利性,最好把有關老年人生活的設施合理地配置于靠近居住區的區域。其中,設施主要涉及到的是老年人的日托站與助餐點,另外還有老年人的活動站與社區衛生站等等[5]。將上述設施合理地配置在距離老年人居住區域較近的地點,這樣就可以為老年人的便利出行提供保障。而相比較于小區而言,也可以適當地減少相應設施建設的規模。上述規劃方式不僅可以減少公共設施配置建設層級,與此同時,也使得與老年人日常生活相關的設施空間分布的密度增加,最終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空間布局,方便老年人出行,并且滿足其使用設施的需求。
2.4合理配備復合型社區的養老服務設施
在實現公共服務設施布局的轉變后,也同樣實現了設置配置向復合型方向發展。在這種情況之下,居住小區內部的服務人數也會在配置級別設施升級的影響之下,減少需求面積[6]。根據實際調查結果表明,社區內部的老年人設施服務半徑通常會控制在500米,符合老年人的步行范圍需求,更便于其出行。為此,在對居住區進行規劃與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將不同種類的設施集中并配建在一起,最終形成社區服務的中心。
2.5彈性用地的預留要合理在老齡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老齡化現象也會更加明顯,進而導致老年人的設施嚴重不足,難以滿足實際需求。因此,需要在規劃建設居住區的過程中,合理地預留出空地,為后期老齡化奠定基礎[7]。與此同時,需要對不同設施可轉化性進行綜合考慮,其中,可以將部分中小學設施轉變成供老年人使用的相關設施。在規劃初期必須要全面考慮居住區內部的各項設施,只有這樣才能夠推動未來改造,以免出現重蹈覆轍的問題。
綜上所述,根據上述對居住區規劃建設適老問題的研究與探討可以發現,當前居住區規劃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空間以及設施安裝,而是基于人口發展與居住者實際需求的一種規劃建設。因而,規劃與設計工作人員必須要對居住者具體需求進行深入地了解,采用長遠目光看待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居住區規劃建設的合理性,不斷滿足老齡化的發展需求。文章主要針對老齡社會背景下的居住區規劃與建設中的適老問題進行了闡述,并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完善對策,希望為老齡社會居住區的規劃與設計提供有價值的理論依據。
[1]林婧怡.老齡社會下居住區規劃建設的適老問題與對策[J].建筑學報,2015(6):9-12.
[2]馮一帆.老齡社會下居住區規劃建設的適老問題與對策研究[J].四川水泥,2016(9):77-77.
[3]申瓊龍.老齡社會下居住區規劃建設的適老問題與對策淺析[J].低碳地產,2016,2(15):344-344,345.
[4]張文佩.基于老齡化社會的居住區規劃建設適老化研究[J].山西建筑,2016,42(13):24-25.
[5]侯敏.淺述現代居住文化--中國當代居住區規劃建設的得與失[J].房地產導刊,2013(12):6-6.
[6]劉小喜.城鎮居住區可持續發展規劃建設淺談[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24):1580-1580.
[7]何生兵,鄭萍偉,金勇,等.水電工程移民居住區風貌規劃建設相關問題分析與探討[J].水電站設計,2013,29(3):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