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明珍
摘 要:作為小學教師有義務帶領學生在課堂上體會古詩的語言美,感受古詩的繪畫美和音樂美,領會古詩的意境美、情感美,理解古詩的哲理美,從而引導學生學會鑒賞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加強學生的審美特質。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3-065-01
素質教育是一種著眼于開發人的內在潛能,以完全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教育。而審美素質是人格修養的重方面,是人文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重視美育,重視學生的審美教育,將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有利于素質教育的實施。所謂審美教育,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和設施,使學生掌握審美教育基礎知識,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語文學科是一門極富藝術感染力的學科,詩歌更是集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于一體的一種文學體裁。而選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都是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佳作,具有感情真摯、意境清新,語言凝練優美等特點,蘊含著極為豐富的美育因素,是審美教育的得力工具。
一、通過逐字分析,反復吟誦,品味古詩的語言美
語言是傳道授業的載體,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文學創作的工具,是文學作品形成的首要因素。而古則是用最精粹的語言寫成的。古人作詩十分講究語言的含蓄凝練,用詞的恰當確切,有時一字一句都包含了極其豐富的思想內涵,有的是“傳神”之筆,有的是“點睛”之句,詩人追求的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境界。因此,在古詩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古詩的思想內容和寫作藝術,以及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古詩的語言美是指古詩的語言凝練、生動、形象,常常用夸張、比喻、象征等手法來描寫環境的美、社會的美和藝術的美。正由于古詩的語言精練、含蓄、優美,教師應抓住重點字詞,讓學生讀字音,認清字形指導學生理解語言,了解大意。如“日照香爐生紫煙”一句中的“生”字,把香爐峰給寫活了,展現出山間煙霧、云冉冉升起的景象。“遙看瀑布掛前川”一句中的“掛”字,化動為靜,惟妙惟肖地描繪出遙看瀑布傾瀉直下的壯觀景象。
二、運用自我表演形式,創設古詩情境
感受詩的意境美意境,是創作者的審美體驗、情感與經過提煉、加工后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詩不同于小說,它不可能像小說那樣,按照生活矛盾發展的過程鋪敘開去。詩人是從這一過程中截取幾個最感人的鏡頭,用跳躍含蓄的語言,創設出一種畫外有畫、言外有意、令人回味無窮的意境來表達審美體驗,反映生活本質的。入境,是讀古詩的根本。在古詩學習中,教師應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去領悟古詩中的意境美。針對小學生愛聽故事,愛看動畫的特點,可將有關古詩改為有趣的故事,做成動畫和音樂,這樣可以刺激兒童的感觀去感受古詩的意境。如:在教學《江雪》時,我放映詩中之畫的電影片段:大地銀妝素裹,在雪花紛飛的江面上,一位老翁獨坐一葉小舟,在寒風中垂釣。影片把學生帶入詩人刻意營造的孤獨、冷清、寂靜的世界。
三、通過分析、解讀,體會詩的情感美
感情是詩歌的生命,詩歌的特點是以情主,以情勝,詩歌以抒發真實的、強烈的、帶有普遍性的感情為其主要特征。情緒和感情是古詩的基礎,詩與其他文體相比充分顯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懷。讀詩的過程就是探求作者靈魂的過程。學生在感知階段已漸漸走進了作者的心,所以教師要找到學生生活經驗與詩詞所述之情的契合點,恰到好處地點撥激起學生已有的相似情感,體驗作品的情境,實現“詩中有我”的融合。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詩,描寫了江面落雪紛紛,漁翁獨釣的景色。看到這里,學生腦海里自然會浮現出一幅孤寂的畫面,進而體會到詩人的孤獨之感,領會到詩人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教師要幫助學生透過抽象的語言文學感受到生動的美的形象。又如李紳的《鋤禾》,“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抒發了詩人無限的憤慨和同情勞動人民的真摯情感,也道出了一個不可移取的真理——人類社會的物質財富,都是勞動人民用辛勤勞動而創造的。教師在教這首詩時,要引導學生領會詩中的這種感情。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教學,只需引導學生從詩文入手,學生就領會個中意味:碧空萬里,江水浩蕩,江面一葉孤舟,揚帆東去,站在黃鶴樓上目送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而他敬愛的孟浩然就在這舟上,他的心也在這舟上,望呀,望呀,帆遠去了,望呀,望呀,帆只剩影兒了;眼一迷忽,帆影不見在江中已久,思念之切,遙望之久。
四、通過想象,感受古詩的繪畫美中國的詩歌講求意境,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或者說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感受詩歌的繪畫美,就要揣摩詩歌設境之法。所以教授詩歌時,必須借助詩歌的素材,充分調動學生豐富的想象,讓學生感受詩歌的畫面美。如:王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畫面如電影鏡頭般出現在大家面前:邊疆沙漠,浩瀚無垠,一片空曠之中,烽火臺燃起的濃煙使得天地似乎相接;落日,在地平線的盡頭,帶著大漠的蒼涼,留下了唯一暖色的形象。這兒應該讓學生把自己對這句詩的理解稍微畫一畫。
五、通過探求意蘊,領悟古詩的哲理美許多詩歌都蘊涵著深刻的哲理,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啟發學生自己對詩歌進行認識和評價。如:“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草》蘊含著“具有旺盛生命力,是不可扼殺的”的深刻哲理。又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看表面,詩是寫廬山,然而,只要我們深入思索,就能悟到這樣一個哲理:對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觀察,全面思考,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生活中有美,教學中也有美。祖國文化源遠流長,古詩在我國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運用美學原理處理教材,根據古詩的具體內容和學生特點,設計出多種形式優化課堂教學,使古詩的教學成為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讓學生品嘗美,使他們的思想感情、審美理想與詩人產生共鳴,在共鳴中體會詩中蘊含的各種形式的美,以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達到很好的美育目的。作為小學教師有義務帶領學生在課堂上體會古詩的語言美,感受古詩的繪畫美和音樂美,領會古詩的意境美、情感美,理解古詩的哲理美,從而引導學生學會鑒賞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加強學生的審美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