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俐娜
摘 要:幼兒園的安全是幼兒園生存與發展的前提,《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币簿褪钦f,幼兒的安全是一切發展的保障,只有在幼兒生命安全的基礎上才能保證其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安全;保護幼兒;幼兒生命;心健康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3-131-01
幼兒園在貫徹《綱要》的時候,我們應該充分領會《綱要》精神,真正認識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在平時教育教學中開展豐富多彩的適合本園實際的安全教育活動,促進每個幼兒身心和諧地發展。針對這種情況,我結合自身這幾年的一些教學經驗來談談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理論課的一些教學方法,
一、認識自我,了解生命,知道自我保護的重要意義
讓幼兒認識人體器官的作用,認識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是自我保護教育的前提。
1、認識人體器官的作用,知道這些器官缺一不可。如:認識眼睛,我先讓幼兒觀察它的外形特點,說說它的作用,試一試扮演盲人會給我們生活帶來什么麻煩(學盲人走路,盲人取物……)。讓幼兒充分感知盲人、啞吧、聾子、缺胳膊斷腿等殘疾人生活的不便,從而知道要保護好自已。
2知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要愛惜生命。幼兒對生與死的認識較模糊,可以通過讓幼兒觀看電視《動物世界》中小動物遭遇不測的一些情節,以及觀看飼養角中小朋友親手喂養的小動物不幸染病身亡的真實情景,來感受失去它們的悲痛。同時對幼兒進行遷移教育,知道人的生命是珍貴的,是只有一次的。
二、提高教育認識,采用適當手段
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自護教育有較強的知識性和科學性,自護教育的內容又具有廣泛性和彌散性,要讓幼兒學會真正的自我保護,做到知、行一致,這就要求教師進行自護教育的手段應有靈活性、滲透性和隨機性。
1、靈活選擇自護教育的內容。
自護教育具有較強的知識性、科學性,而幼兒的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才剛剛開始萌芽,所以幼兒對自護教育知識較難理解和掌握。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對不同年齡班的幼兒要靈活的制定不同的教育內容和要求,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另外還要考慮幼兒的可接受性,那些力所不能及的活動,容易使幼兒知識淡化或產生草木皆兵的恐懼或形成滿不在乎的“勁敵”,反而對幼兒的自護自救不利。
2、自護教育應滲透在各類教學活動中。
自護教育的內容具有廣泛性,存在于生活之中。教師對幼兒無論進行哪個學科的教育都應滲透自我保護教育的內容。如,在常識課中介紹電話時,可以教幼兒記住幾個常用的呼救電話,以備在緊急時候進行求助。在體育、舞蹈教學中,注意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針對社會上那些拐騙、冒領兒童的犯罪現象,教師可結合故事教學讓幼兒知道如何對待陌生人。自護教育歸屬于隱蔽課程的范疇,將它與暴露課程交融在幼兒教育中將會取得更為有效的結果。
3、要抓住幼兒的生活時機,對幼兒進行隨機教育。
在幼兒的現實生活中不安全的因素時時存在,家長和教師要關注幼兒的日常生活,隨時的抓住機會向幼兒進行教育。如,教師發現小朋友在樓梯上奔跑、追逐的現象時,要馬上制止并告訴幼兒這樣做的危害性。成人帶幼兒過馬路時告訴幼兒注意路口的紅燈,來往的車輛,不要在馬路上玩耍等等。另外成人還要抓住平時的典型事例向幼兒進行教育。因為典型事例發生在幼兒生活周圍,其人其事十分真實,對幼兒觸動很大。比上一堂自我保護教育課印象更深。這種日常生活中的隨機教育就像滴水成河,有利于幼兒自護能力的提高。
三、日常體育活動,鞏固一些自我保護
1、《生活》課程是對幼兒進行自我保護教育的重要內容。教育幼兒“不玩尖利的東西”,可以通過觀看圖片,讓幼兒討論“手指為什么會劃破?手受傷了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不方便?手受傷后該怎么辦?”然后讓幼兒實踐操作,學會正確使用剪刀、游戲棒等尖利物的方法,避免危險的產生。
2、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將自我保護的學習內容融入游戲之中,能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鞏固生活技能。如:將“橡皮膏朋朋”的故事編成表演游戲,在游戲中進行表演;在自由活動時和孩子一起下“好習慣棋”等,孩子自我保護的技能在游戲中得到了發展。
3、日常體育活動中應隨機教育幼兒要學會面對危險的事情能及時做出反應,控制自己的行為和動作,要有一定的安全意識。
四、要徹底改變“以保代教”這種觀念
眾所周知,美國的教育注重幼兒獨立性的培養,日本的教育注重培養“陽光兒童”——幼兒意志堅強、頑強奮斗品質的培養,而我國傳統教育卻是注重幼兒“保護和保養”——我們的獨生子女被家長乃至學校過度保護著。成人意識到外界存在著的一些對兒童發展不利的因素,一味地對兒童采取全方位的保護,認為“少活動、少出事”,如盡量減少孩子戶外活動的時間,或讓孩子呆在家里與板凳、電視為伍,以為這樣就可以萬無一失。但還是防不勝防,意外傷害事故還是時有發生,更何況孩子終究要離開父母,獨立到社會上生存,還會遇到更困難、更危險的事情。我們應知道成人對孩子的保護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在關注孩子、保護孩子的同時,也應教給幼兒必要的安全知識,提高其自我保護能力。只有把安全的金鑰匙交給孩子才是比較可靠的。所以,我們要徹底改變“以保代教”這種觀念,應該充分認識到:作為教師,不應因噎廢食,束縛孩子好動、好奇、好探索、好冒險的天性;也不能生怕孩子出事故,對孩子管頭管腳,把孩子置于被動的地位,而應正確估價孩子身心兩方面的可塑性,放飛孩子,讓他們去摸、爬、滾、打,引導孩子養成自我保護意識,只有積極的保護——培養幼兒自我保護能力才能使幼兒避免傷害。
總之,保證幼兒的健康和安全,是我們的職責,然而,健康與安全不能被動的等待給予,而應該讓孩子主動地獲得。這種獲得要從良好的環境中來,從各種教育實踐活動中來,從豐富多彩的游戲中來,從家園一致的教育中來。
參考文獻:
[1] 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1)》,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 靳玉樂著的《現代課程論》,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3] 邵瑞珍著的《學與教的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