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海英 周明冬
(新疆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站,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9)
新疆農產品產地整體環境影響評價研究
蘇海英周明冬
(新疆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站,新疆烏魯木齊830049)
通過闡述新疆農產品產地整體環境影響評價材料與方法,借助例舉法提出為了進一步改善新疆農產品產地環境,從源頭解決農產品污染問題等對策建議。
農產品;產地;環境影響評價
農產品質量安全直接關系著人類健康,農業應為社會提供安全衛生的食品,這也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客觀要求。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關鍵在于嚴格控制其中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由于農業生產依賴于自然環境的開放性生產,農產品中污染物質來源于環境,農業環境的污染必然會影響到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因此,解決農產品污染就應將農產品的質量控制擴展至產地環境污染物控制和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開展農產品產地整體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就是從農產品產地整體環境狀況出發,通過環境土壤、大氣、水的監測,發現和預測人類活動對環境帶來的影響,從源頭上解決農產品污染問題。
1.1樣品采集與制備
以各縣市鄉鎮產地種植區劃為依據,采用典型取樣GPS定位的方法,根據新疆和碩、吐魯番、昌吉和塔城四縣市主要污染企業分布和行業特點,重點選取有色金屬冶煉、黑色金屬冶煉、采礦場周邊地區、主要歷史污灌區等有代表性的行業、區域進行布點監測,對所涉及的重點區域進行加密布點采樣。4個縣市共采集土壤樣品397個,水樣品26個,大氣樣品22個。其分別為和碩縣57個土樣、6個水樣、5個大氣樣,吐魯番市土樣70個、水樣7個、大氣樣6個,昌吉市144個土樣、水樣7個、大氣樣6個,塔城市土樣126個、水樣6個、大氣樣5個。
1.2監測點位布設
1.2.1產地土壤。采樣標準按照《無公害食品產地環境評價準則》NY/T5295-2004要求。蔬菜栽培區域,產地面積在300 hm2以內,布設3~5個采樣點;面積在300 hm2以上,面積每增加300 hm2,增加一兩個采樣點。其他作物產地,面積在1 000 hm2以內,布設五六個采樣點;面積在1 000 hm2以上,每增加500 hm2,增加一兩個采樣點。
1.2.2產地灌溉水。參照標準《無公害食品產地環境評價準則》NY/T5295-2004要求,對于水資源豐富、水質相對穩定的統一水源(系),布設3個采樣點。
1.2.3產地空氣。參照標準《無公害食品產地環境評價準則》NY/T5295-2004要求。產地布局相對集中,面積較小,無工礦企業污染源的區域,布設1~3個采樣點;產地布局較為分散,面積較大,無工礦企業污染源的區域,布設三四個采樣點;對有工礦污染源的區域,可適當增加采樣點。樣點設置數量根據空氣質量穩定性以及污染物的影響程度適當增減。
對套種了農作物的果園,按照林果業采樣深度要求,采樣深度為60 cm。
1.3檢測分析
4個縣市共分析土壤樣品397個,測定項目為銅、鋅、鎳、鉻、鉛、鎘、汞、砷、pH、氟化物和有機農藥類等13項;分析灌溉水樣26個,測定項目為鉻、鉛、鎘、汞、砷、氰化物、氟化物、化學需氧量、六六六、DDT、硫酸根和pH 等12項;分析大氣降塵樣22個,測定項目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總懸浮顆粒物。根據各縣市的種植環境和工業源污染情況,對各縣市適當增加當地特征污染物。
1.4評價標準
水評價標準以NY/T396-2006中的指定GB5084-2005中蔬菜類型作物的灌溉用水項目標準值為依據;大氣評價標準以NY/T397-2000中指定GB3095-1996中的二級標準濃度限值為依據;土壤評價標準以NY/ T395-2000中的指定GB15618-1995中土壤pH>7.5二級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值中的旱地為依據。
1.5環境質量評價方法
參照無公害食品產地環境質量評價,包括監測項目即監測元素評價和監測區域評價兩方面。選擇單項污染指數和綜合污染指數為評價參數,評價采用單項污染指數與綜合污染指數相結合的方法,分三類進行。
本次4個縣市農產品產地整體環境影響評價,重點對其農產品產地基本環境情況、重點區域農產品產地環境現狀、農產品產地主要重金屬污染情況、無公害產地環境四方面的土、水、氣中重金屬污染、農藥殘留狀況進行了監測和分析,通過單項污染指數和綜合污染指數法對各項嚴格控制指標和一般控制指標進行了環境因子評價,結論如下。
2.1農產品產地基本環境情況
農產品產地水、土、氣種植基本環境良好,達到生產安全食品基地要求,可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但也顯現出一些問題,一方面自然生態環境脆弱,如土壤退化等現象不斷突現;另一方面農業環境污染隱患還未根除,如農田殘膜的污染、農藥的不合理使用等都對產地環境安全存在潛在風險。
2.2重點區域農產品產地環境狀況
根據對四縣市產地環境現場實際調查,以三大污染源中大中城市郊區為判定依據,分別確定重點區域塔城市為二工鎮、吐魯番市為葡萄鄉和亞爾鄉、昌吉市為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老龍河示范區和牛圈子湖示范區、和碩縣為蘇哈特鄉。通過監測和評價,可知4個縣市重點區域的土壤產地、灌溉水環境狀況與四縣市其他鄉鎮相比,沒有太大變化,評價指數均在標準限值范圍內(<1)。由此表明,四縣市重點區域產地土壤環境條件良好,能夠滿足各類農產品的安全生產和種植。
2.3主要重金屬污染情況
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情況,因其對預測農產品產地潛在生態風險,提高產地環境質量,保障農產品安全生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特列為此次整體環境影響評價主要的監測和評價任務,重點對4個縣市產地土壤中鉛、砷、汞、鎘、銅、鉻、鋅和鎳8類以及水中鉛、砷、汞、鎘、鉻5類重金屬含量進行了監測和評價。從監測和評價結果看,無論是土壤還是水中各類重金屬單項污染指數評價結果均在標準范圍內。由此表明,四縣市農產品產地未受到主要重金屬的污染,環境狀況良好。
一是各級農業主管部門應按無公害產地環境標準要求指導農民種植和生產,加強對水、土、氣、的監測,防止有害廢氣、廢水、廢棄固體污染對生產基地的污染。下決心解決好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對農業環境和農產品的污染,堅持每個季度巡回檢查一次,對當地礦區及污水等污染源實行責任監管,保證產地環境符合要求,從源頭上把好農產品質量安全關。
二是指導基地農戶按標準規范生產,科學、合理、安全使用農業投入品。推廣先進技術和品種,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量,加強病蟲的預測預報。積極引進試驗高效低殘毒農藥,嚴格安全間隔期,禁止使用違禁農藥,有效提高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水平。
三是以整體環境影響評價的形式,在全區范圍內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重金屬污染定位監測工作。重點監測污染物的來源、途徑、數量、分布、主要污染物種類和含量等。
F322
A
1674-7909-(2016)05-29-2
蘇海英(1979-),女,碩士,農藝師,研究方向:生態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