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顏
(尚志市國有林場管理局小九林場,黑龍江 尚志 150600)
紅松育苗及造林技術
姜文顏
(尚志市國有林場管理局小九林場,黑龍江尚志150600)
紅松是我國珍貴樹種之一,具有很高的生態與經濟價值。基于此,從幼林撫育、苗間管理、苗地選擇、造林密度等方面,全面介紹紅松的育苗及造林技術,為廣大林業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紅松;育苗;造林
紅松是一種極為喜光的植物,在光照較強的地方易于生長。紅松根系較淺,對生長環境的水分要求較高。土壤中水分過少或過多,均會對其生長帶來不利影響。紅松適宜生長于空氣濕度較高的環境下,一般空氣相對濕度在70%以上時能夠較好地生長,低于50%時紅松生長將會受到影響。
2.1種子處理
紅松育苗一般采用當年采收的種子,首先精選種子,除去種子中所含雜物。然后對種子進行消毒,一般可用1%的硫酸銅水溶液或者1%的高錳酸鉀水溶液浸泡約30min,然后撈出用清水沖洗干凈。
紅松種子由于外殼較厚,難以發芽,一般需要在播種之前進行催芽。紅松種子的催芽一般多采用自然溫度堆積法,即在前一年8月底—9月初將消毒后的種子在水中浸泡兩三天,然后撈出以1∶2的比例與細沙混合均勻,控制細沙濕度為50%~60%,在室內堆積成約30 cm高,每2 d翻動一次。冬季到來后,澆水使其封凍,待春季時進行解凍攪拌,使溫度及水分分布均勻,即可播種。另一種常用的催芽方法是快速催芽法。先用40~50的溫水浸種24 h,然后用涼水浸種約10 d,每2 d換一次水。10 d后將種子放入3倍體積的沙子中,置于20~30的環境中,每10 h翻動一次。當種子有30%以上開裂時,即可播種。
2.2播種
播種時間各地略有不同,紅松種子在5以上即可開始萌發,一般待地表以下5 cm處溫度達到8以上時即可播種。播種量為180~220 kg/667m2。播種前將苗地澆足水,使其濕透,播后蓋上約5 cm厚的沙土,并鎮壓一次,然后在土層上覆蓋一層約1 cm厚的鋸末。
2.3苗期管理
紅松出苗一般需要三四周,這段時間內需要注意隨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還要防治鳥類啄食種子,減少種子損失。紅松幼苗時期,根部生長較快而苗高生長較慢。因此,幼苗對于環境的抵抗力較弱,在夏季溫度較高時應注意及時澆水降溫。幼苗出齊后要進行間苗、定苗,并配合中耕松土、除草、追肥。紅松幼苗生長速度較慢,一般二三年生苗才可出圃。因此,冬季要對幼苗進行越冬保護。雖然紅松對于寒冷有較強的抗性,但對干旱極為敏感,所以要保證苗地的水分充足。
3.1林地選擇
紅松喜陽、耐寒、不耐旱,積水過多時會對其生長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因此,林地要選擇向陽、排灌方便的山坡。切忌選擇不能及時澆灌的旱地以及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帶。
3.2整地造林
造林前,一般在前一年秋季將林地上的雜草、灌木等清理出約60 cm的帶狀區域,并挖好定植穴。來年春天進行定植,定植時先在定植穴內施加50 kg有機肥,并在有機肥上鋪一層土壤。
對于苗木的選擇,應選根系良好,地莖0.5 cm以上,苗高15 cm以上,主根15 cm以上,有10條5 cm以上的側根,頂芽飽滿,苗莖粗壯、通直、木質化程度高的幼苗。一般采用四年生紅松苗,上山造林栽植前實行穴狀或臺田整地,按1.5m×1.5m或1.5m×2.0m株行距栽植,初植密度宜大,可采用林冠下混交造林,待紅松長到1.0~1.5m高時,逐步去掉影響紅松生長的闊葉樹種,形成針闊混交林,栽植3 a內進行撫育,割除影響紅松生長的雜草、灌木。防治松毛蟲危害,主要采取綁扎毒條的方法。
3.3幼林撫育
幼林撫育包括除草、割灌、扶正、踩實等措施。一般采取帶狀或塊狀割灌、割草撫育。帶狀撫育帶寬50 cm左右,塊狀撫育大小以50 cm×50 cm為宜。撫育時間和次數根據幼樹生長情況,雜草密集程度和立地條件而定。一般連續撫育3~7 a,每年一兩次,前一年撫育要結合割灌將苗木扶正踩實。
3.4主要病蟲害的防治
大袋蛾的幼蟲蠶食葉片,7—9月危害最嚴重,可用90%的敵百蟲0.1%溶液噴殺。亦可在冬季或早春人工剪摘蟲囊。金龜子的防治應于傍晚或凌晨進行,可用辛硫磷或樂斯本噴霧防治。
總之,在紅松育苗造林中,除掌握正常的技術措施外,還要研究紅松樹種在當地的生長發育規律,并根據這些規律制定出適宜的技術措施,保證紅松這一樹種的永續利用。
S791.247
B
1674-7909-(2016)0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