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權
(瀘西縣三塘鄉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云南 瀘西 652499)
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金秀權
(瀘西縣三塘鄉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云南瀘西652499)
所謂美麗鄉村建設是升級版的鄉村建設,優秀豐厚的農業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干和根源,是中華民族永遠眷戀的家園;同時也是在為美麗中國建設打基礎,并為鄉村文化建設帶來更好的機會。然而,鄉村文化建設仍然面臨人才短缺、城市化、現代化等問題,文化的保護意識需要進一步提升,健全體制,加強宣傳教育。
鄉村建設;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
對于建設美麗鄉村工作來說,需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生態建設、環境保護以及綜合治理工作,美麗鄉村建設是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工程,其包括經濟、文化、生態建設等各個方面,建設美麗鄉村直白來說就是改變農村的生態環境,促進農村的文化繁榮,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農村人民的生活水平、經濟收益,使農村人民過上和城里人民一樣的生活,使其幸福感得到提升。隨著社會及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社會、文化之間出現了很多的矛盾,而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及新農村建設的特殊時期,合理地處理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問題,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美麗鄉村就是升級版的新農村建設,其跟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改變鄉村容貌整潔,發揚農村文明、文化,對相關的政策和方針進行完善,主要表現為更加關注事物變化的潛在原因,更加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更加關注改變落后農業發展的方式。如今城鎮化發展尤為迅速,美麗鄉村建設對文化的保護和繼承有很大的作用。
1.1美麗鄉村建設為傳統文化建設和繼承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為了建設一個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新農村,相關政府已經將文化的繼承融入新農村建設中,并做了詳細的布置。通過建立環境保護區,取得了文化和經濟的雙豐收。在整個過程中,很多的古村落、古建筑得到保護或是維修,少數習俗也得到復蘇,重新迸發出活力;農村文化和生態環境得到了良好的保護,使農村的繁榮發展得以實現,最終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鄉村風景。
1.2美麗鄉村建設為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障
在農村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過程中,無論是對傳承活動的開展還是傳承人物的培養或是鄉村基礎的建設,都需要政府大力的支持以及雄厚的物質基礎。美麗鄉村建設最主要的目的是實現農村的經濟發展,帶動農村全面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美麗鄉村建設對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都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對鄉村文化的保護和繼承有很大的幫助。
美麗鄉村建設是目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實現城市化發展的必要途徑。鄉村文化是人文與生態直接整合而形成的,美麗鄉村建設難免會影響鄉村文化生態,其主要體現在物質環境及非物質文化的保護上[1]。
2.1現代化進程對鄉村文化的沖擊和消解
建立在農耕文明基礎上的鄉村傳統文化,其相對穩定一些。但是在保護和傳承過程中,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存在形式得到改變。目前,鄉村社會隨著鄉村建設的不斷推進已經發生巨大的變化,原有的鄉村風貌和特點已經發生改變,取代它的是開放的、時尚的、理性的現代文化,鄉村的政治經濟結構、交往規則及生產生活方式都被重新調整,農民的思想價值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呈現出多元化、差異化、民主化等特點。傳統與現代的激烈碰撞導致鄉村文化逐漸被淡漠,而現代化建設的加快,給鄉村文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消解,使許多生活方式和民間習俗已不符合現代化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使大量的民間藝術、語言文字漸漸地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已不再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農民現在也離不開電腦、電話、洗衣機等便利的現代用品,導致鄉村傳統文化處于一種十分尷尬和艱難的地境,很多有價值的民間文化被漸漸的淡忘。
2.2文化賴以生存的環境發生變化
所謂文化生態是從自然生態引申過來的,是文化的發生、自然環境的發展構成的一種相互連接、相互作用的系統。當其中一個部分發生改變時,其他部分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在我國,傳統的鄉村文化是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存在于相對穩定的人文環境之中,并與原始生態環境不可分割,其存在和發展離不開其依附的環境,一旦環境受到破壞,鄉村的傳統文化也會遭到破壞,嚴重的會滅亡。隨著城市建設一體化的進程速度加快,鄉村地區原有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在城鎮化及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大型項目將會在農村里舉行,使建設用地量不斷增長,無限大幅度的擴張不僅使農村的土地資源越來越少,而且嚴重破壞古文化、古鄉村、古建筑的存在,給鄉村文化的發展空間帶來了負面作用。此外,由于市場經濟的影響,鄉村社會從封閉逐漸走向開放,雖然生產、生活方式使人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但對鄉村的環境、人文生態都造成了一定的傷害,導致傳統的文化生態被改變。
作為美麗鄉村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文化的繼承顯得相當重要,對農村的政治、經濟、環境來說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在如今快速的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鄉村傳統文化遭到破壞,中華傳統文化遭受著傳承危機。因此,探索美麗鄉村建設的路徑迫在眉睫,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①通過政府編輯規劃,健全機制,開展宣傳,讓美麗鄉村建設有相應的法律保障;②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廣大群眾的力量,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通過宣傳、教育等方式轉變對鄉村傳統文化的冷漠態度,并積極參與美麗鄉村建設,成為保護鄉村文化的主要力量[2];③在鄉村開展文化宣傳工作,使農民意識到保護文化的重要性,同時意識到文化遺產與自身利益的重要關系。培養廣大農民尊重文化遺產的素質,為政府廣泛地開展有關文化遺產的宣講活動打下基礎,并將文化保護宣傳教育深入到農民生活中,提高農民的文物保護意識及自覺性。
當今的鄉村文化呈碎片式的道德下坡趨勢,為了能夠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不得不對鄉村文化加大建設力度。誠信社會的構建離不開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繼承,為了能夠滿足保護鄉村文化多樣性的要求,首先要對已有的建立美麗鄉村的政策進行整理和調整,以此促進鄉村文化繼承及保護相關政策的實施;其次,建立制度評估體系,并對已有的政策實施效果進行評估,以此為基礎,構建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文化保護體系,具體包括促進鄉村文化發展的支持政策、推廣的支持政策、鄉村文化保護政策、傳承的政策、人才培養及扶持政策以及與鄉村文化有關產業的支持政策[3];最后,提出促進鄉村傳統文化保護的政策建議,推進鄉村建設及經濟的快速發展,從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使得鄉村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
[1]鄭文堂,鄧蓉,華玉武,等.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J].現代化農業,2015(2):46-48.
[2]姚令華.信陽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文化傳承研究[J].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3-5,22.
[3]王旭東.國家傳統村落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開展情況介紹[J].小城鎮建設,2013(11):34-38.
G122
A
1674-7909-(2016)05-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