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徽 徐 飛
(1.國網平頂山供電公司,河南 平頂山 467099;2.平頂山華辰電力集團有限公司,河南 平頂山 467099)
關于新農村建設中農村電網改造原則的研究
吳軍徽1徐飛2
(1.國網平頂山供電公司,河南平頂山467099;2.平頂山華辰電力集團有限公司,河南平頂山467099)
在對當前農村電網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新農村建設實際需要,探討農村電網改造工作應遵循的相關原則,以提高新農村電網建設整體水平為目的,分別從農村電網改造中結構的優化、電網改造技術指標的制定和電網設備的優化等三方面提出對應的農村電網改造策略。
新農村;電網改造;原則
新農村的電網建設與發展應以電力市場的需求為導向,結合現階段農村電網的實際發展情況,構建一個安全、可靠、經濟的新型農村電網。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和產業的不斷發展,農村對電力能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對農村電網進行改造和優化,能夠為農村地區的發展提供助力,對促進農村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不容忽視的拉動作用。因此,探討新農村建設時期農村電網的改造策略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我國農村地區的電網建設工作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經歷了6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規模大、基本功能完善的電力能源供應網絡。農村電力網絡的建設促進了我國的農業生產,促使了農業生產活動從人力向機械化的轉變,提高了農村地區居民的生活質量,實現了農村地區經濟水平的提升,對農業經濟的全面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雖然農村電網給農村地區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隨著農村地區經濟的持續發展,電網使用中的一些問題也開始凸顯出來。例如,在農村電網建設支出方面,農村地區的用電需求較小,加之當時供電技術和設備的限制,使得建設和規劃的農村電網結構較為單一,電網在事故處理、電能轉換等方面存在諸多隱患,給農村電網的可持續應用與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特別是受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農村地區對電力能源的需求增加,農村的相當一部分電網開始老化,設備陳舊、電路安全性差等問題暴露出來,嚴重影響到農村生產生活,甚至威脅到農村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農村地區電網維修及管理人員的整體素質參差不齊,專業技術能力和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因此農村電網改造工作勢在必行。
2.1系統整體規劃原則
在新農村電網改造工作中,首先要做好電網的規劃工作,基于科學發展觀,用超前、系統的方法研究新農村電網規劃工作。同時,建設的新農村電網要與上級電網規劃工作相互銜接,并與地方建設、規劃機制結合起來,提高農村電網的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為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更可靠的電能支持[1]。
2.2全局觀念原則
新農村建設期間建設的農村電網是城鄉經濟統籌、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的基礎設施,電網的規劃與建設內容必須納入到當地社會的經濟發展整體規劃當中,要有全局觀念。同時,新農村電網還是電力系統的重要構成部分,在電網建設過程中要注重電網規劃的權威性,要以通過審批的規劃作為依據來指導電網的建設工作。為了確保電力的穩定供應,農村電網建設還應確保電網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從電網的實際應用出發,根據農村地區的實際應用需求,實現農村電網改造工作的遠近結合。
2.3客觀實際原則
因為各個地域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存在較大的差異,對應的農村電網改造和規劃工作也存在較大的差別,在開展農村電網改造工作中要客觀實際,根據情況因地制宜地進行改造工作。供電企業首先要降低農村電網的線損、網損,并制定切實可行的方針政策實現電網的科學合理配網,達到整體能耗降低的目的[2]。農村經濟和電網的差異不僅體現在縣級行政單位之間的差異,而且縣城和農村之間的差異也較大。因此,在建設和規劃工作中要分區進行針對性的改造和規劃。
2.4適度原則
新農村建設改造工作的重點在鄉鎮地區,難點則在電源點的規劃和建設與城市發展不同步。因此,電網改造工作的規劃和前期的準備應以思路的適當超前為引導,對電源點布局、主干網絡結構和負荷分布情況進行科學規劃,并做好規劃期間內變電所與電力線路的預留工作。電網改造的前期準備和負荷預測工作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對前期工作進行深入、細致的調研。
3.1優化電網結構,保證電網合理布局
在農村電網改造中,要對電網結構進行合理規劃與優化,提高供電網絡的供電能力和質量。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要強化主干網絡和線路的建設與改造工作,并充分考慮不同類型農村地區的負荷特點,對網絡結構進行合理優化。例如,變電站應設置在負荷中心地區,若變電站承擔負荷對電能可靠性要求較高,則可以采取增加旁路母線的方法來保證供電的連續性。當農村電網是以農業生產負荷為主的電網類型時,要重視35 kV網絡建設與110 kV電網的相互銜接,要考慮到以后35 kV變電站后續的升壓。
從農村電網的實際運行情況來看,新農村電網結構可以采用“閉環結構,開環運行”的形式,將整個電網設置成為環形,正常情況下將其中的部分線路斷開,使得整個網絡呈輻射樹枝狀。這樣用電出現故障可以通過操縱開關將丟失電源的負荷轉移到其他正常的線路中[3]。這種網絡結構有利于提高整個電網結構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另外,在農村電網變電站的布置過程中也要基于“密布點,短半徑”的基本原則,實現電網結構的整體優化。
3.2構建完善的農村電網改造技術指標
3.2.1電網改造中的技術指標。在建設及改造布局中要遵循“先勘察、后設計、再施工”的基本原則,對需要改造的鄉鎮進行統一規劃、布置,并積極組織工程施工,強化施工管理水平,避免出現重復建設情況的出現,保證以最少資源獲得最大功效。
3.2.2電網規劃設計中的技術指標。在改造工作中首先要做好實地勘察工作,對原有的電網配電變壓器供電范圍、高低壓線路走向、線纜大小、用戶負荷以及供電質量需求等進行調查,將獲得的數據與配電變壓器的數據相結合,調整既有的供電計劃,滿足當地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需要。
3.2.3關鍵的技術標準。農村電網改造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降低線損:10 kV的高壓線線損要降低至6%及以下,低壓線的線損率要控制在10%以下。同時,還要保證農村地區用戶端的電壓合格率達到95%,對于高壓電用戶則要保證電壓合格率達到99%。
3.3優化供電網絡及電網設備
3.3.1合理設置無功補償方式,提高電網功率因數。技術降損是農村電網改造及無功規劃的一項重要內容,在農村電網改造和無功規劃工作中要基于“合理布局、全面規劃、就地平衡、分級補償”的基本原則,對無功補償進行優化,通過設置補償裝置達到改善用戶末端供電質量,提高電網輸送能力,降低電能輸送過程中線損與器損的目的[4]。因為設置無功補償裝置具有見效快、成本較低、后續運行維護方便的特點,而且自身造成的損耗較小,可以在農村電網改造中廣泛應用。
3.3.2優化電網負荷分配,推廣應用低功耗變壓器。當前農村地區的配電網絡一般使用TT系統,當出現三相負荷不一致的情況時,中性線將產生電流,使得配電網絡的損耗增加,且不利于漏電保護器動作,降低了電網的安全性。因此,在新農村電網改造中,要做好電網的負荷分配工作,確保供電程序的安全。隨著變電設備設計制造技術的不斷提升,新一代配電變壓器的節能性能更好。因此,在新農村電網改造工作中,要根據實際情況盡量選擇功耗較低的變壓器,實現農村電網功耗的最小化。
[1]韋賢廣.農村電網改造技術措施探討[J].技術與市場,2014(10):38-39.
[2]章赟垚.淺談農村電網建設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3(18):45-46.
[3]延立輝.農網改造的技術問題及其常見問題探討[J].科技與企業,2014(22):89.
[4]段奇峰.農村電網改造技術措施研究[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3(10):113-114.
TM 727
A
1674-7909-(2016)05-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