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靖
摘 要:語文學科的審美教育主要是憑借語文教材進行的,現行的語文教材按課程標準的要求,注意選取“文質兼美、適合教學”的典范文章做課文。
關鍵詞:語文教學;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3-232-01
語文教學是兼有思想性的工具課,教學內容也從不同側面蘊含著自然之美,社會之美和藝術之美,語文教學活動過程是形象生動的美感過程,因此必須重視課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讓學生在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過程中增長知識,發展能力,凈化思想,陶冶情操。
一、引導學生從語文教材中發現美
語文學科的審美教育主要是憑借語文教材進行的,現行的語文教材按課程標準的要求,注意選取“文質兼美、適合教學”的典范文章做課文。打開課本,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琳瑯滿目的美的世界,它幾乎涵蓋了美的各個領域,從不同角度描繪了美的各種形態,既有自然之美、社會美,又有科學美,既有優美、壯美、崇高美,又有藝術美、喜劇美。
法國大雕塑家羅丹有句名言:“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做美的發現者,那么如何引導學生發現語文教材中的美呢?
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美,必須把學生帶進作品美的藝術境界中去,鼓勵學生調動自身的想象力去“看”、去“聽”、去“品味”,讓學生坐在教室里也似能聽到黃河“震耳欲聾的轟鳴”,看到“有姿態地搖動上來”的泉水......使學生“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
把握文章的特色,品味關鍵詞語,也是發現語文教學中美的因素的一個常用方法。傳統的語文教學非常重視誦讀,誦讀不單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響亮的口頭語言,而且有助于發現、感受、理解教材中美的因素。朗讀能使靜止的書面文字動起來,變成聽得清、看得見的形象畫面,將我們很快引入美的意境。通過美讀可以幫助學生體味教材中蘊含的難以言傳的哲理,領略那搖蕩心靈的思想美,形象美和音樂美。
課文中的美如何體現,往往各具特色,在最能體現特色的地方去開發美點,最能給學生留下難忘的印象。
二、啟發想象,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引導學生感知文學形象的外在美
美,包括自然美、人格美等等,這些都是互相滲透,密不可分的,文學作品中的美學具有形象的可感性、直接性,離開了具體的形象,美就不存在了。因此,語文教師的責任就是在審美對象和學生的審美能力之間巧妙地建立一種審美聯系,給學生開辟一條審美通道,為了建立這種審美聯系,教師必須鋪路筑橋,穿針引線,把學生帶進審美情景中,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我采用啟迪想象的方法來達到讓學生感知美的目的。教學時,我運用形象的語言向學生展現作品所描繪的畫面,在作品的形象和思維之間架起一座審美橋梁,讓學生感知美,熱愛美,激發學生審美情趣。如教學《秋天的懷念》一文時,我先引導學生在大腦中勾勒自己母親的形象,從母親的言行中去發掘中國婦女所具有的傳統的美德,體味母子或母女之間的純真情愫,喚起學生的美感體驗,在這種情況下再來欣賞文章,聆聽一位重病母親體貼入微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感受偉大而無私的母愛,這樣能夠迅速激起學生的情感與作品中的情感產生共鳴,達到“物我同一”的境界,這時的美感遷移便可水到渠成。作品所包含的語言美、意境美、道德美便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融進學生的心田。
三、在培養學生感知外在美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對內在美的感受
美具有感染力,美的內容可以誘發學生產生積極的、良好的情感,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學內容之美蘊含在認知對象的內部,學生由于受自身認知水平,情感體驗等因素的影響,不易直接感知。課堂教學活動中,如不注意顯示教學內容之美,那么教學過程就會遠離美感,顯示美的教學內容就在于縮短這種美感距離,將認知對象形象化,使其與學生的感知、聯想接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聚精會神中達到“我的情緒與物的情緒往復回流”的境界,實現教學過程的“美感遷移”。姑且以《桂林山水》為例,本課的語言、內容、結構無不具有美感性,以傳統的方法機械地肢解、分析,就會丟棄教學內容之美,僵化知識,如果先展示《桂林山水》的彩色教學掛圖,讓學生從直觀上感知美景,老師結合圖畫,依據課本內容,簡介桂林山水之美,通過逼真的教學掛圖的展示,給同學們以游覽桂林山水之感,體味桂林山水之美,實現學生的情緒與物的交融。
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僅讓學生感知外在美還不夠,還要把學生帶到作品中去,讓學生感知更為深刻、更為細膩的內在美,才能真正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由感知形象的外在美,到感知形象的內在美是步步深入的過程,教師要善于誘導學生把身心浸在美的意境中,使他們心有所感,情有所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熱愛美、向往美,追求美的審美教育的目的。
四、在學生具備一定審美情趣后,著力培養欣賞美,判斷美的能力
小學生年齡小,知識少,比較單純,對事物的認識和鑒別能力比較差,既容易接受正確的審美觀,也容易被錯誤的審美意識所侵蝕。特別是在社會迅速發展的今天,一些小學生由于年紀小,缺乏美的情操和崇高的理想,再加上受傳媒的影響,有的以“奇”為美,有的以“怪”為美,有的以“超時髦”為美,有的喜歡和社會青年混在一齊,有的逃學整日泡在網吧、游戲廳,這勢必影響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因此,必須培養學生欣賞美和鑒別美的能力,正確區別是非、美丑、真假、善惡,把握住美的內涵。由于美的事物是由美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所以要認識一個具體形象是美是丑,美多少,丑幾何,不僅要觀察它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剖析它的內在本質,不要只講表面的虛榮和漂亮,要做不求虛名、默默奉獻的人。教育學生判斷事物的美與丑,不能只看表面,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要看到事物內在的本質,擁有丑陋的外表并不一定就沒有美的本質,反之,擁有美的外表并不一定也有美的本質,這樣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欣賞美和判斷美的能力。
朱光潛先生在《談美》一書中寫到:“人的美感活動全是無所為而為,是環境不需要他活動而活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審美教育,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感知美、向往美,還可以誘發學生追求真、善、美,鄙棄假、丑、惡,提高學生鑒賞美、判斷美的能力,從而為培養具有高尚情操和遠大理想的社會主義一代新人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