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禮果
摘 要:審美是人的一種精神追求,是對美的事物和現象的期望與追求,是一種精神的需要。而語文教學正是給學生撒下美的種子;引導學生發現美、感受美的最好工具。
關鍵詞:語文教學;審美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3-263-02
一、語文是什么
語文是什么?僅僅是字詞的認識與積累?是段落大意的概括與歸納?是知識的傳遞?是考試那可見的分數,是字音詞義的辨別?肯定不是。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它是充滿美的魅力的學科,是一門承載著人學、美學、、倫理、道德、哲學的藝術體,是文化的附載,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達,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娓娓敘事。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僅將我們的教學層次限于淺表的敘事。那不僅加推了學生厭學的情緒,更是拋棄了語文本身文以載道的藝術美。那簡直是最大的敷衍塞責。
因此我們可以說語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讓人回味無窮;語文是清涼可口的泉水,使人清甜解渴;語文是一種摯愛,沒有一顆對生活熾熱的心,怎么有“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浪漫情懷;沒有對祖國山水、人文風物的癡迷,又怎能詠嘆出“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的拳拳詩情。“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是語文;“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是語文;“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碳賤愿天寒”是語文;“這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清,來得靜,來的悲涼”是語文。
語文是一種詩性的光輝,一種厚重的關懷,一種浪漫的情思,一種崇高的靈魂,是一種靈性、一種尊重、一種人格、一種精神;是對生命力量的召喚,對人格魅力的感化,是一種親和力,是民族精神的回放,是我們心靈的自我關照。如果語文教學沒有詩意,只將博大精深的語文簡化成非此即彼的、試卷上的標準答案,簡化成簡單的工具,那么這真是語文的悲哀,是一種對生命的摧殘。
因此在語文課堂上,如果沒有學生抑揚頓挫的誦讀,明亮閃動的眼神,以及由文本生發而來的富有個性的闡述,沒有學生由內而外的精神表達,那么語文課堂是殘缺的,語文的教學任務是未實質上完成的。
二、語文美育的內容
小學語文課文到處滲透著美的表達,美的內容極其豐富。一套小學語文教材幾乎包含了美的各個領域,表現了美的各種形態。美的因素,隨處可見。如《桂林山水》、《彩色的非洲》、《火燒云》展現的自然之美;《中彩那天》、《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體現的人格之美;《電腦住宅》、 《飛船上的特殊乘客》浸潤的科學探索之美;古詩古詞所表現的音韻之美。這些美給予我們的不僅是美的感受,更是美的熏陶與升華。誠如羅丹所言:美,無處不在,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因此概括起來,語文課文中展現給我們的有:自然之美,人格之美,奉獻與創造之美,科學探索之美、語言的精妙之美、詞句的意境之美,愛與被愛之美,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綜合藝術之美。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能以美為中心展開我們的教學設計,那么我們的教學時一定會得到一個質的飛躍,學生的學習也會在我們的引導下,實現質的提升。
語文美育內容不僅豐富且體現出鮮明的特征。它生動形象,使人如沐春風,身臨其境,其通過文字呈現給我們的無不是一幅幅色彩艷麗,形象具備的圖畫。它情感豐富,而又娓娓道來:少年閏土的機智勇敢;小英雄雨來的臨危不懼……作者通過他的筆尖,將其贊美之情、喜愛之意傾注于字里行間,使我們在作者的敘事中,感受到了他飽滿之情,浪漫之意;它令人舒適愉悅,使孩子們在山水流連間,在平常人物的背后,感悟著美帶給他們的精神的愉悅,在作者對丑惡的鞭撻背后,培養起它們嫉惡如仇的鮮明的品格特征。可以說正是語文的美育的滲透,才使我們的學生心靈得到洗禮,情感得以升華,它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得以形成。
三、語文教學中該如何滲透美
1、揭示形象感知美
美感的特征是直觀性。直觀性中才能使學生感知美的形象,領略美的韻味。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教室及身邊的各種素材來展現課文中描畫的各種美的事物、美的現象,以便學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文章所要表達的生動逼真的意境。如武松打虎中描寫武松打虎過程的“一躍而至十步外”這里“十步”的理解以及形象的呈現對于學生感知武松這個英雄人物就是極其重要的,而我們的學生對于“十步”也不容易形成一個相對清晰的概念。因此我們不妨讓一個學生在教室里親自走一走把十步的距離形象的展現給我們的學生,既有利于他們感知武松這個英雄人物的超凡能力,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性,使他們在具體的形象感知中領略到作者表達的由衷之情。
2、品味語句發現美
小學語文教材文章大都繪聲繪色,情景交融。描繪展現了一個個寓意深刻而又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這些成功藝術作品之所以成功,語言文字的恰當靈活運用,是其成功要素之一。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引導學生研讀這些詞句,從這些詞句中感受其帶給我們的色彩與音韻之美。如《春曉》中的“處處聞啼鳥”我們通過多媒體將春的清晨,鳥的鳴叫形象生動地向學生展示,讓他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春晨之美。又如《七顆鉆石》這篇課文中,作者通過“干涸”、“干枯”、“焦渴而死”來描寫大旱災,襯托出水在當時之珍貴,文中小女孩為讓媽媽能喝到水而自己備受煎熬的高尚情操,以及女兒對母親的摯愛之情。再如《桂林山水》其描寫奇山怪石所運用的詞語之精準描繪之形象;不僅讓學生在語言文字中體味桂林山水,且讓學生品味語句之后感受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強烈愛國之情。
3、細讀默念,體會情感美
小學語文課文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壯;或親切、或柔美。老師要讓學生在細讀默念中來感受文章所體現的情感,如《觀潮》,在帶領學生欣賞了有關多媒體課件時,要讓學生盡情地朗讀,細細品味錢塘江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再如《火燒云》中,在教學完課文基礎知識后,要通過老師有感情的朗讀引導學生去朗讀、感受,仔細體味火燒云的瞬息萬變,趣味無窮,以及文字背后作者所飽含的感情。
4、拓展思維升華美
語文教學中在令學生感悟到美的基礎上,要適時將學生激起的美感升華為文字。將他們心中對美模糊的感知清晰化、具體化;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將美的情感用語言或文字表達出來,教會學生有感而發地抒寫,有情而鳴地表達。
結論,審美是人的一種精神追求,是對美的事物和現象的期望與追求,是一種精神的需要。而語文教學正是給學生撒下美的種子;引導學生發現美、感受美的最好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