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其剛
摘 要:。一個語文素養好的人,由于閱覽、欣賞古今中外的名著,受到其優秀文化的影響、熏陶,在這種過程中不知不覺就有了對真、善、美的鑒別能力,對是非曲直正確的衡量標準,對社會、人生正確的觀點。
關鍵詞:初中;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3-355-01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學習定位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上,它囊括了語文知識與能力、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因素,這是對語文學習的全新理解。然而在語文教學上,要做到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是有一定的難度的,但教無定法,學習有法,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實現。我認為要全面培養并且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端正思想,樹立正確學習觀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育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所以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首先要讓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性,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要讓學生明白語文和其它學科的內在聯系,知道語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門學科,正如我們的一日三餐一樣重要,少了哪一餐,身體的營養就跟不上了,身體素質也就隨之而下降了。學不好語文對學生自身的發展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學生能意識到語文學習的迫切性、必要性,對語文學習就會越感興趣,就會越積極地投入學習。
二、培養興趣,增強學習主動性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性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努力形成教學個性”。 那么,要培養學生學語文的興趣,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具有大視野、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并且喜愛閱讀、堅持閱讀。老師愛語文,才可能培養出學生學語文的興趣。在具體實踐中,可以嘗試做好以下幾點:
1、我們可以在課余時間設立閱讀課興趣小組,學生可以自由閱讀、寫采蜜集、寫讀后感、交換讀物、教師推薦好的讀物。然后,逐步開始在閱讀內容上,作一些適當的要求限制,如在規定時間內閱讀完必讀書目、做好讀書筆記,或在閱讀時間上做限定,閱讀課另外與課內聯系起來,更能使課內課外相映成趣。每隔一段時間老師再找一個時間對閱讀的作品做交流評比,或開展一個小小的評論會。反饋他們閱讀的情況,發表他們的感想,促成深層的理解,創造表達的機會。
2、把學生帶進教材,深入解讀文本。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我讀書我快樂。同時我們要放松心境欣賞美文,把文本讀透,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感悟作者表達的心境,做到胸中有書。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我們應盡量引導學生與文本的主體——作者達成心靈的共識,形成思維的共鳴。
3、走出教材,拓展閱讀,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每一節語文課留出3至5分鐘給學生擴展閱讀和本次課文有關的材料,或做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實驗,讓學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體驗,從而增強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同時,做好課外閱讀的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夯實基礎,注重積累與運用
語文素養這個東西是內在的涵養,應當先把語文基礎知識弄扎實,然后才有余地去理解。作為語文教師,如何讓學生把語文基礎知識掌握好呢?
/、1、教師在不增加學生負擔前提下,向學生傳授必要的新知識和新概念,使學生了解廣泛的語文知識。語文老師們一定要把基礎的字詞句,語法慢慢地講透,多遍的復習。剩下的就是嚴格要求學生記。記的東西多了,記住了,才談得上理解運用,能拿來用的也就多了。
2、我們語文教師必須認真學習教育理論,分析語文學科的性質、特點和任務,正確認識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運用科學的方法,研究語文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現象,總結語文教學改革中鮮活的新經驗,掌握語文教育教學的規律,形成自己的教學主張。語文教學時,應注重語文習慣的培養,其中包括良好的寫字習慣,說普通話的習慣,讀書看報的習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默讀習慣,積累語言材料的習慣,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查工具書的習慣。
四、豐富活動,培養語感與能力
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是豐富多彩的,學生的語文素養,可以通過語文實踐活動來進行提升。語文一旦與生活聯系馬上就生動活潑起來。譬如,“聆聽音樂美,發現繪畫美,欣賞藝術美、自然美、科學美、社會美、生活美,都可以從語文學習中獲得。反過來,它們又無一不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途徑。”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時,要利用一切機會給他們創造“語文化”的生活情境,在這樣氛圍中,學生可以更好培養提升語文的語感。而語文學習過程,恰恰是一個不斷培養語感的過程。怎樣通過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呢?
1、訓練學生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把自己觀察的事情,簡單的記錄下來,如果自己今天沒有觀察到什么,就晚上回家看看新聞,把聽到的事情寫下來。這樣日積月累有了良好的表達基礎,為作文取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課堂上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課堂上,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學后,開動腦筋,提出問題,然后把問題在小組內交流討論,解決不了的再在全班交流,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掌握方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于發現新知識。以疑激趣,課堂上讓學生學得緊張而主動,學生就有積極性,成了學習的主人,學得高興,師生關系達到了和諧,學生進入了問題的情境,就會忘我、主動地學習。
3、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老師平時要鼓勵學生愉快地、積極主動地接觸生活,認識社會,并引導學生用心靈去感受,從生活中獲取豐富的表象;還要引導學生多讀書,多聽廣播,多看電視和電影等,讓學生從中獲得各種知識經驗,豐富各種表象,讓想象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