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智慧農業”重構農業產業鏈
時下,“互聯網+”成了一個很時髦的詞,各行各業都在提“互聯網+”的應用。從農業產業看,“互聯網+”跟農業更是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在“互聯網+農業”火熱的背后,仍存在許多繞不過去的關鍵問題。因此,對于廣大農民群眾而言,要客觀看待“互聯網+”對農業的作用。
“互聯網+”對農業產業的改變不僅僅是營銷層面,還可以改造生產環節,管控整個生產經營過程,確保產品品質,最終將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打通,實現農業和三次產業的融合。用“互聯網+”打造智慧農業,可以重構新型農業產業化體系,培育充滿活力、富有競爭力和創新力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有效、支撐得力、網絡健全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形成分工協作、優勢互補、鏈接高效的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
據統計,目前全國播種面積在1.53億~1.6億公頃。智慧農業與科學管理制度相結合,讓多種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和生產環節得到綜合而全面的應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土地產出率,推動農業向工業化邁進,逐步實現農業產業化、工業化、現代化,是改變中國農業發展軌跡的必然選擇。所以說,大力發展“互聯網+智慧農業”的實質性問題,正是重構農業產業鏈價值體系的關鍵所在。
對于“互聯網+智慧農業”在今后農業發展中的應用而言,在實施中必須延長產業鏈的長度,促使農產品加工深度的增加;要增加產業鏈的寬度,使產業環節和產品功能得以擴充;要擴大產業鏈的厚度,實現農業生產資料由低效益行業向高效益行業配置。
此外,農業生產借助“互聯網+智慧農業”手段,還可以開創大眾參與的“眾籌”模式。這種模式一方面可以促進專業化分工,提高組織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勞動生產率,同時也是打破小農經濟制約農業發展枷鎖的利器;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便利化、實時化、智能化等手段,為農地確權、農技推廣、金融服務、農村管理等提供精確、動態、科學的全方位信息服務。
有關專家認為,當前發展智慧農業或者農業的信息化,在某些方面似乎“感覺有點偏”。因為現在一說起“互聯網+”,基本上是電商的代名詞。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根本目的不應該僅僅停留在交易上,而要通過電子商務形成的數據、標準去倒逼生產,也就是說要帶動市場化,倒逼標準化,促進規模化,提升品牌化。
2015年,農業部在全國22個縣進行了信息農業試點,把農民所需要的公益服務、便民服務、電子商務服務集于一體,將服務站作為線上線下結合的關鍵點來扶持。對信息安全來說,必須要做到信息安全和信息化項目建設的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運維,關鍵是要加強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對數據進行分級、分類管理。目前,智慧農業或者農業的信息化剛剛起步,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相對薄弱,仍有5萬多個行政村沒有通寬帶,農村互聯網普及率不足30%。另外,農業數據資源的利用效率不高,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大多還停留在試驗示范階段。智慧農業將是未來農業生產的主要模式,拓展農村信息服務覆蓋范圍,擴大信息資源聚集規模,加強信息服務載體建設,建立多元化的市場運作機制,構建信息服務可持續發展的支撐體系,提升農村信息服務質量和水平,將是擺在農業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我們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傳統農業將從分散化的傳統小農經濟向現代化農業轉型,最終進化為融合互聯網的高度智能化的智慧農業模式。因此,智慧農業的出現,將對我國農業生產帶來顛覆性的改變,這也是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卞文志山東省臨沂市水田路水田小區5號樓三單元信箱27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