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薯育苗技術要點
1.當前主栽甘薯品種。在河南省民權縣,主栽的兼用型甘薯品種有SL-19、徐薯18、金華05-36等,多用于淀粉加工和食用;食用型甘薯有安平一號、蘇薯8號等,多用于烘烤與食用;紫薯品種有鄭平紫一號、紫星等,主要用于食用。其中,SL-19的種植面積占總面積的95%。
2.主要育苗方式。甘薯育苗方式有4種,分別是火炕育苗(目前較少使用)、溫室大棚育苗、塑料拱棚育苗(規格有8米、6米、4米、2米、1.5米、1米等)和冷床育苗(規格多為1米)。
3.薯塊擺放方式及其所需種薯量。薯塊擺放方式有平排和條排2種。平排種薯相連時,每667平方米需種薯10 000千克左右;種薯間隔2~3厘米時,每667平方米用種薯5 000千克左右。條排種薯行間距20厘米左右時,每667平方米用種薯2 500千克左右。平排適用于春薯苗的供應,條排適用于春夏薯苗的供應。單塊種薯質量以100~250克為宜:薯塊大則苗壯,但用種量大、育苗成本高;薯塊小用種量少,育苗成本低,但苗子相對較弱。
4.育苗時間。采用大棚育苗的,當棚內5厘米地溫高于16℃時,即可排放種薯,一般立春后即可。采用大拱棚育苗的,一般在驚蟄前10天左右開始排放種薯。采用小拱棚(1米畦)育苗的,一般在驚蟄后開始排放種薯。露地育苗的一般在谷雨后開始排放種薯。
5.育苗溫度。土壤溫度在16℃以上時,種薯才會扎根發芽。薯苗出土后,生長適溫為16~35℃,溫度越高生長越快;棚內氣溫高于35℃時,薯苗會停止生長;棚內氣溫在40~42℃時易出現灼苗現象。需要注意的是,棚內濕度高、空間大時,不易發生灼苗現象,苗床干旱、棚內空間小時則易出現灼苗。
6.苗床處理。苗床底肥忌用碳酸氫銨、尿素,可用適量磷肥與腐熟有機肥摻土混合后施入。嚴防病薯進入苗床;排好種薯后先用多菌靈300倍液噴霧,然后再覆土。種薯要大、中、小分級分片排放,保持種薯上面相平,以利于覆土和出苗均勻一致。覆土厚度以2~4厘米為宜。覆土后澆透水,澆水量以10~15分鐘滲完為宜,然后用土覆蓋裸露的薯塊,覆土后床面要平整一致。覆土完成后,每667平方米用乙草胺50~60毫升,兌水30千克噴霧,以防雜草危害。
7.苗畦寬度、扣棚竹片長度及薄膜寬度搭配。1米寬的畦,用2米長的竹片和2米寬的塑料膜,每隔1米插1根竹片;1.5米寬的畦,用3米長的竹片和3米寬的塑料膜,每隔1.5米插1根竹片;2米寬的畦,用4米長的竹片和4米寬的塑料膜,每隔2米插1根竹片。
8.拱棚龍骨(骨架)的搭建。依據地勢設計拱棚高度和畦的寬度,一般棚越大,薯苗出圃越早。打好畦后先在兩端固定木樁,然后扣埋竹片,而后用鐵絲或壓膜線將整個棚架串實,最后將棚架中間固定在兩端的木樁上,一定要拉緊。竹片埋壓深度以20~25厘米為宜,每畦拱棚的高度和寬度要一致。
9.拱棚內澆水量。1米寬的畦一般從外部澆水,1.5米或2米寬的畦一般在棚中間鋪設微噴管。直徑65~80毫米的管道鋪設長度為50~100米;直徑40毫米的管道鋪設長度一般為25~30米,不宜過長,否則易出現澆水不勻。若拱棚過長,可從兩端開始澆水。
10.拱棚防風措施。在我國北方地區,春季往往多大風天氣,易對大棚造成破壞。因此,大棚覆膜后,一定要在每兩根竹片間壓一道專用壓膜線,一定要壓緊,禁止用塑料繩、鐵絲代替壓膜線。
11.棚內濕度控制。育苗棚內要求寧濕勿干,地表要見干見濕。淤土地、兩合土地一般10~ 15天澆1次,沙土地一般7~10天澆1次,注意小水勤澆。
12.放風。棚內溫度達35℃時就要及時放風,放風時間一般在9:00左右,風口大小根據棚內溫度而定。關閉風口的時間應根據天氣及棚溫而定,一般在17:00左右關閉風口。
13.煉苗。苗高20~25厘米時開始煉苗,逐步加大放風量,完全放風2~3天后方可剪苗移栽。
14.采苗后及時追肥澆水。采苗4~6小時后,可每667平方米撒施尿素12.5~15.0千克,隨即澆水沖掉葉片上的尿素顆粒,以免灼傷葉片。
15.草害的防除。對于禾本科雜草,可在其3葉期用蓋草能等精喹禾靈類除草劑防除,一般每667平方米用藥40~60毫升,兌水30千克,葉面噴霧處理。對于闊葉草類雜草,應人工拔除,且宜早不宜晚。●
趙敏夏曉昕趙汝秀河南省民權縣農業局47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