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藥高壟栽培技術
栽培山藥應選擇地勢較高、地表平整、排灌方便、土質疏松、土層深厚、有機質豐富、透氣性好的沙質壤土地。山藥忌重茬,忌與塊莖作物連作。入冬前,一般每667平方米施充分腐熟的廄肥或雞糞7 500千克、磷肥50千克,結合整地每667平方米用50%辛硫磷乳油150~200毫升拌麩皮或細土25千克均勻撒施地表,然后深翻2~3遍,將地面整碎耙平。整地后利用冬閑時間按1.5~1.7米寬(播種2行)為一帶放線,用山藥打眼機松土深1米以上。打眼時在播種行內每667平方米施山藥專用肥100千克,務必使土壤與肥料充分混合。打眼后起寬約80厘米、高30厘米的畦壟,沿畦壟底邊人工踏實,翌年春季播種。也可以春季隨打眼隨播種。
把上季收獲的山藥上半部長20~25厘米段(俗稱“藥嘴子”)截下留種,即種栽。種栽標準:塊莖頸短、粗壯,均勻無分枝,皮色赤褐,無病蟲危害。選好種栽后在其截口處涂抹一層消石灰,然后選晴天放在室外曬4~5天(室外溫度0℃以上),待斷面傷口愈合后再將其放于地窖內或干燥屋角儲存,同時蓋上草苫等物防止低溫凍害。翌年2月底至3月初,在溫棚內或背風向陽處進行催芽。催芽前先把受病蟲侵染種栽全部清除,然后用50%多菌靈300倍液浸種15~20分鐘,撈出晾干后進行催芽。催芽時,一層種栽覆一層濕潤的細沙土,交替堆放5~7層,最外面覆蓋一層薄膜,催芽溫度控制在20~25℃。
山藥的播種時間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高畦覆膜栽培可比露地早播1周。播種前1周左右,當種栽幼苗高3~4厘米時,可逐漸通風煉苗、催綠幼苗,以提高栽植成活率。
播種時在畦壟中間開寬40厘米、深15厘米左右的平溝。順溝兩側按窄行距25厘米、株距30厘米把山藥種栽芽朝上、雙行同向平行擺于溝內,然后用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與50%辛硫磷500倍混合液噴霧,隨后覆土厚10厘米左右做成龜背畦,整平后趁墑每667平方米用48%氟樂靈乳油200毫升兌水50千克均勻噴灑防治雜草,最后覆蓋地膜并壓實。
1.破膜放苗。播后20天左右幼苗出土,及時選晴天在10:00以前或16:00以后破膜放苗,然后用細土封嚴放苗孔。
2.扎架纏蔓。當幼苗高25~30厘米時,用長2.5米的細竹竿搭“人”字架,架高2米左右,竹竿距幼苗10厘米左右。架子搭好后及時人工扶蔓爬架,每株留1個健壯幼苗,其余的芽全部抹除。
3.肥水管理。第1次追肥在山藥出苗1個月前后進行,一般每667平方米溝施腐熟人糞尿2~3立方米。第2次追肥在山藥現蕾時進行,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鉀復合肥40~50千克。第3次追肥在8月底進行,每667平方米施磷酸二銨10~15千克。追肥后如墑情較差,則應及時澆水,并適時中耕松土。
4.整枝。在山藥生長中期,應將主莖1米以下的葉腋側生枝全部抹除;除留種株外,其他植株的余零子應全部摘除。
5.病蟲害防治。危害山藥的病害主要有炭疽病、枯萎病、褐斑病、褐腐病、葉銹病等,可采取輪作倒茬與藥物預防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防治,可于發病前或發病初期用瑞毒霉、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等藥劑交替噴施。危害山藥的蟲害主要有紅蜘蛛、山藥葉蟲等,可用辛硫磷、掃螨凈及菊酯類農藥進行防治。
6.其他管理。在6月底田間出現旺長趨勢時,每667平方米用15%多效唑50克兌水50千克蓋頂均勻噴灑,7月底再處理1次。生長期應根據植株長勢,葉面噴施3%尿素與0.3%磷酸二氫鉀混合溶液2~3次,以延緩莖葉衰老。雨季來臨前,應于寬行中間開排水溝,防止田間出現內澇及塌方。
10月上中旬,待山藥地上部莖葉枯死后,及時清除田間枯枝敗葉,并根據市場行情適時收獲上市。一般采用人工挖取,用專用鍬從溝端開始深挖1米以上,仔細把山藥周圍的土層剝離,然后完整地取出山藥,再將其放入專用箱中銷售或運回貯藏。●
溫玉清山東省莘縣農業局25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