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孟劼
當看到左邊這幅自畫像時,你應該已經知道我要聊誰了吧?
沒錯,就是凡·高。
他這憂郁的眼神實在太有名了,以至于看自畫像就直接能叫出他的名字。
我在介紹其他畫家時,報名字之前多少都要有點鋪墊。凡·高雖然有名,但我也不想就此壞了規矩,大家就當不知道,我們重新來一遍。
1886年,一個立志成為畫家的年輕人來到了藝術之都——巴黎。
他在這里見到了許多大師的作品,并受到了他們的啟發。
但是,沒過多久,他就發現當時流行的畫風與自己的創作理念不符。于是,他決定不再追隨別人的腳步,要走出一條只屬于他自己的藝術創新之路。
這時的他,并不知道自己只剩下4年的生命。
這個年輕人的名字叫凡·高。
文森特·凡·高,我想,他應該算是一個“家喻戶曉”的畫家。
你可千萬別小看這四個字,能擔得起這個形容詞的,可都不是普通人!
你可以去身邊找一個“藝術門外漢”,他可能看不懂或者甚至從沒看過凡·高的作品,但肯定聽過他的名字。這就是所謂的“家喻戶曉”。在整個藝術圈里能達到這個級別的,估計也只有莫扎特、莎士比亞這類“神人”了。在繪畫圈里就更少了,差不多一只手就能數得過來。
那么,凡·高的名氣為什么會那么響?
論才華,他不像透納那樣鶴立雞群;論經歷,他又沒有卡拉瓦喬那樣跌宕起伏。
但他的名氣要比他們響,這是為什么?答案很簡單:
因為他獨特!
其他的大師,無論多牛,在歷史上總能找到那么一兩個畫風或性格和他類似的畫家,但是毫不夸張地說,往前500年,甚至往后500年,都找不出第二個凡·高來。
那么,他到底有何獨特之處?
首先,我想聊聊他究竟應該屬于哪一派。
藝術家的分派不像黑社會電影里那樣,幾個弟兄向關二哥的塑像磕個頭,然后在背上文條青龍什么的就算加入幫派了。其實,藝術家還不如幫派弟兄,他們的分派大多是被動的,是后來的人給他們分的,也可以說是“被分派”。
分派的標準基本上就是根據以下三點:
1.這個畫家的畫風。
2.他受到哪些大師的影響。
3.他所處的年代。
許多畫家都是在死后才被專家學者歸入某某派的,所以他們自己也“沒得選”。
但話又說回來,要給凡·高分派,也確實為難了那些專家學者。
我們先從第一點來看:凡·高的畫風。
下面這幅是凡·高到巴黎之前的作品——《吃土豆的人》。
是不是有一種很慘的感覺?(聽名字就覺得有點兒慘……)
凡·高就背著這幅“慘畫”來到了巴黎,想要靠這樣的畫風在巴黎闖出一番天地……結果,不用想也能猜到,誰愿意掏錢買一幅掛在客廳礙眼、掛在飯廳影響食欲、掛在廁所導致便秘的“慘畫”?
到了巴黎以后,凡·高接觸到了印象派,畫風又一下子變“亮”了!
這幅《塞納河上的橋》就是凡·高在這個時期的作品……把這兩幅畫并排放在一起,誰會相信這是同一個人畫的!而且創作時間前后就差兩年時間。
好吧,如果凡·高的畫風難以捉摸,那我們再來看看第二點:他受過誰的影響?
凡·高曾表示他最喜歡的畫家是米勒。
米勒屬于巴比松畫派,在當時來講,巴比松畫派既不像“學院派”那么保守,也沒有“印象派”那么激進,算是半個“非主流”。但就畫風來講,還是比較偏向于“現實主義”的。
那么凡·高是不是應該被分入“現實主義”畫派呢?
我們先來看看米勒的作品。
這幅《播種者》是他的代表作,米勒最喜歡畫的就是農民。這也是“現實主義”畫家最喜歡的主題——社會底層的人。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凡·高臨摹的社會底層。
這是凡·高的《播種者》……
看著這個在陽光下“踢正步”的歡樂男青年,我覺得,如果硬把凡·高和米勒湊在一塊兒的話,那也太不人道了吧!
勉強是不會幸福的!
那么只剩最后一種分類方式了——“時代”。
凡·高所在的時代比印象派稍微晚一點兒,他又畫過印象派,那么,就把他劃入“后印象派”吧!
不容易啊!
也實在難為了那些“分派”的學者!
但是我認為,把藝術家分成不同派系,其實就是為了讓教授在上課時比較方便歸納總結。對于我們這些業余愛好者來說,大可不必那么糾結于派別,反正考試也不會考這些。那我從開始到現在一直都在說廢話嗎?!
差不多吧!
畢竟,又有哪個畫家的畫風是一成不變的呢?
如果硬要分,我覺得倒可以給凡·高單獨分一個派別:癲狂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