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彩雯 楊采蓮 高新明 陳煒清 林元恒 龍亞

【摘要】 目的 觀察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剖宮產產后出血的臨床效果。方法 230例行剖宮產分娩后發生產后出血的患者, 按照數字分組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115例。兩組均給予相同的藥物治療, 對照組給予常規手術, 觀察組給予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24 h出血量和并發癥發生率和有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未發生死亡病例。結論 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剖宮產產后出血, 有效率和安全性高, 手術操作的技術要求相對較低, 值得廣大基層醫院借鑒。
【關鍵詞】 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剖宮產;產后出血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5.068
產后出血是產科常見并發癥, 剖宮產中發生的幾率更高。產后出血可導致多種繼發并發癥, 嚴重者可導致患者死亡。為了改善預后, 作者對患者實施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 取得較好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0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行剖宮產分娩后發生產后出血的230例患者。入選標準:具有順產的相對禁忌指征, 無精神疾病, 無凝血功能異常, 無胎盤植入和胎盤粘連。按照數字分組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115例。觀察組平均年齡(27.3±4.6)歲;發病距分娩結束時間(4.3±0.6)h;平均出血量(564.7±48.3)ml。對照組平均年齡(27.1±4.5)歲;發病距分娩結束時間(4.2±0.7)h;平均出血量(561.2±47.5)ml。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均給予相同的藥物治療, 如縮宮素、立止血、米索前列醇、葡萄糖酸鈣和氨丁三醇卡前列素等。對照組給予常規手術, 具體方法:按摩子宮, 熱鹽水紗布墊壓迫出血部位, 采用“8”字法縫合出血部位, 然后用卵圓鉗將無菌紗布緊密填塞宮腔, 同時行子宮雙側動脈進行上行支結扎。觀察組給予子宮背帶式縫合術, 具體方法:子宮托出腹腔暴露宮體, 清除宮腔積血。從子宮下緣切口處距離右側端2~3 cm處采用1號可吸收縫合線進針, 經由對側上緣前壁切口處出針。將縫合線拉至前臂右側距宮角3 cm處縫合, 再在后壁行垂直縫合, 直至右側骶骨韌帶處。然后在下段切口水平處由外向內、由左向右斜行縫合, 在對應的左側子宮部位出針。左半部分的縫合處理與右半部分相同, 最后緩慢勒緊縫線兩端并打結, 縫合腹腔。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24 h出血量和繼發并發癥發生率和有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觀察組并發癥包括產褥感染3例, 痛經2例, 繼發性貧血1例, 對照組并發癥包括產褥感染8例, 痛經5例, 繼發性貧血4例。兩組均未發生死亡病例。觀察組3例無效患者均經子宮動脈栓塞介入治療后得到控制, 觀察組12例無效患者中, 8例行子宮動脈栓塞介入治療后得到控制, 4例行子宮切除后得到控制。
3 討論
產后出血是指產后24 h內陰道出血量≥500 ml, 可引起呼吸衰竭和休克, 是導致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 一般產后6 h內是發病的高峰期。子宮收縮乏力是導致產后出血的主要因素, 導致子宮收縮乏力的因素較多, 如生理因素(多角子宮、子宮肌瘤、子宮肌纖維退行性改變、瘢痕子宮、多次引流產等), 心理因素(過度疲勞、緊張、焦慮等), 妊娠因素(胎盤早剝、前置胎盤、胎盤殘留、巨大兒、妊高癥、多胎兒等)以及醫源因素(過多使用鎮靜劑和麻醉劑, 產道損傷等)[1]。上述因素可以同時存在, 而且有些因素不可改變, 因此雖然剖宮產能降低風險, 但風險依然存在。當發生產后出血時, 其治療目標為改善子宮收縮乏力。雖然切除子宮能迅速控制病情, 但切除子宮不管從心理上還是從生理上, 都給產婦帶來持久的負面影響, 因此作為最后方案, 在此之前, 治療的目標是在保留子宮的前提下改善病情。
本次觀察組采用的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又稱β-Lynch縫合術, 其原理為通過機械性縱向擠壓子宮平滑肌, 引起宮腔縮小和子宮壁弓狀血管關閉, 使血流速度降低, 灌注量減少。除了可以直接降低出血量外, 血流速度的降低使得血液更容易凝成血栓而止血;灌注量的減少導致子宮肌層缺血, 子宮收縮頻率增加, 進一步壓迫血竇而使其關閉, 形成良性循環。該術式操作簡單、手術時間較短, 可以迅速改善病情。縫線在宮底漿膜層下穿過, 避免了縫線滑脫和子宮收縮后形成線圈;未穿透宮腔, 對患者機體損傷較小, 安全性高, 術后并發癥相對較低, 一般基層醫院也有條件開展。有報道顯示, 手術時間越長, 機體損傷越大, 其出血控制也就更為困難。本次對照組采用的宮腔填塞紗布所需時間較長, 而且容易導致感染及再次出血;子宮動脈結扎對患者的機體損傷更大, 而且技術要求較高, 所以其止血效果相對要差。
從本次結果來看, 兩組中無效患者主要通過子宮動脈栓塞介入術治療后得到控制。子宮動脈栓塞介入術具有低創傷性的特點, 但其主要適用于產后少量出血, 對于嚴重的產后出血, 單用子宮動脈栓塞介入術的治療效果有限, 其主要治療方式還是外科手術。本次觀察組手術時間、24 h出血量和繼發并發癥發生率及有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剖宮產產后出血, 有效率和安全性高, 手術操作的技術要求相對較低, 值得廣大基層醫院借鑒。
參考文獻
[1] 熊瓊, 周榮向.氨丁三醇卡前列素聯合子宮背帶式縫合術論著預防治療剖宮產術后出血的臨床療效.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3, 12(3):1046-1047, 1049.
[收稿日期:201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