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青,張 雯(.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重癥醫學科,重慶400042;2.重慶市中醫院腦外科4000)
微量泵致危重患者藥物外滲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
楊青青1,張雯2△(1.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重癥醫學科,重慶400042;2.重慶市中醫院腦外科400011)
【提要】分析總結微量注射泵(簡稱微量泵)在危重患者靜脈滴注過程中致藥物外滲的原因及相關的護理對策。導致危重患者藥物外滲的原因包括危重患者自身因素、護理人員因素及藥物因素。在正確使用微量泵的基礎上,合理選擇靜脈通路,不斷提高穿刺技術,加強巡視等方法,可有效減少微量泵使用過程中藥物外滲的發生,保障患者接受及時、準確地治療。
危重病;輸注,靜脈內;輸注泵;診斷和治療物質外滲;護理
微量注射泵(簡稱微量泵)是一種將藥物精確、均勻、持續的泵入人體內的新型泵力儀器。微量泵具有操作簡單、精度準確、流速穩定、小巧便攜的優點而被廣泛使用于危重患者的靜脈滴注中。但微量泵靜脈滴注過程中較一般靜脈滴注更容易發生藥物外滲。藥物外滲使患者局部皮膚出現疼痛、腫脹,處理不及時或處理不當,可引發靜脈炎甚至局部潰爛壞死,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也是降低護理工作滿意度的主要原因之一。為引起護理人員的重視,更好地發揮微量泵在危重患者靜脈滴注過程中的作用,本文總結分析了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重癥醫學科危重患者微量泵靜脈滴注過程中發生藥物外滲的原因,并提出相應護理對策,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12月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重癥醫學科采用德國貝朗-新型微量泵進行靜脈滴注的危重患者7 534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 288例,女3 246例,年齡16~89歲。
1.2方法
1.2.1操作方法采用德國貝朗-新型微量泵進行靜脈滴注。該微量泵由泵、注射器及操作桿三部分組成,注射器根據需要選用20 mL或50 mL的規格,以微量泵延長泵管連接。微量泵自帶蓄電池,一般使用交流電工作,流速為0.01~99.9 mL/h。注射器抽取藥液,使其乳頭與微量泵延長泵管連接,排氣后放入泵的針管滑座內,推動滑座至注射狀態,打開電源開關,根據醫囑調節泵速,按啟動鍵,可見綠色指示標志閃動,連接靜脈通路,微量泵進入工作狀態。
1.2.2藥物外滲的判定藥物外滲的臨床癥狀分為輕、中、重度。輕度:注射部位疼痛,局部腫脹面積小于1 cm;中度:注射部位疼痛難忍,局部腫脹面積在1~3 cm;重度:局部腫脹面積在3 cm以上,皮膚由蒼白轉為暗紅。
1.3結果使用微量泵進行靜脈滴注的7 534例危重患者中發生藥物外滲38例。其中輕度30例,包括靜脈滴注間羥胺致藥物外滲28例,普通治療液體外滲2例;中度7例,包括靜脈滴注間羥胺(上海禾豐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4151101)致藥物外滲3例,靜脈滴注間羥胺+多巴酚丁胺(上海第一生化藥業有限公司,批號:1412204)致藥物外滲2例,靜脈滴注鹽酸腎上腺素注射液[遠大醫藥(中國)有限公司;批號:105515]+去甲腎上腺素注射液[遠大醫藥(中國)有限公司,批號:151004]致藥物外滲1例,靜脈滴注三升液致藥物外滲1例;重度1例,為靜脈滴注間羥胺+三升液致藥物外滲,經過護理人員精心護理,3周內得到滿意愈合。
2.1藥物外滲的原因分析
2.1.1患者自身因素(1)一方面,無法溝通的危重患者,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建立人工氣道的患者(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的患者)及使用鎮靜劑或處于昏迷狀態的患者,當藥物發生外滲時,因患者無法表達疼痛的感覺,導致藥物外滲難以發現;另一方面,由于患者病情危重,急救藥物種類繁多,同一靜脈通道靜脈滴注多種藥物,加大了對血管壁的壓力,從而增加了藥物外滲的機會。(2)重癥患者,如嚴重創傷、休克、重度脫水、重癥哮喘的患者,由于存在微循環障礙,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發生藥物外滲。(3)穿刺部位。由于患者關節及皮下組織少的部位活動度大,易發生藥物外滲,其細小血管較粗大血管更容易發生藥物外滲。另外,在同一部位長時間靜脈滴注或反復多次穿刺進行靜脈滴注也是發生藥物外滲的原因。
2.1.2護理人員因素(1)護理人員缺乏責任心,疏于管路管理。微量泵自帶報警提示功能,導致護理人員相對忽視了微量泵的管理和查看,存在較強的依賴性[1]。抬高床頭、翻身、裝卸床檔、移動患者等外力作用導致靜脈滴注管路斷開、破損斷裂,護理人員觀察不及時使藥物發生外滲[2]。(2)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不夠熟練。護理人員在微量泵使用過程中,存在不正確的操作行為或操作流程不科學、不規范,也會影響微量泵功能的發揮[3]。(3)技術因素留置針一次穿刺未成功。同一靜脈反復穿刺后將軟管送入血管,造成血管壁的損傷,導致靜脈滴注過程中容易發生藥物外滲。(4)未合理調節微量泵的壓力。德國貝朗-新型微量泵機身自帶3個壓力,由小到大依次為P-1、P-2、P-3。使用外周靜脈留置針靜脈滴注液體時,應調節微量泵壓力至P-1;使用深靜脈置管或PICC置管靜脈滴注液體時,應調節壓力至P-2或P-3。護理人員在使用微量泵給危重患者靜脈滴注時未合理根據患者靜脈通路的不同調節微量泵的壓力,也是造成藥物外滲的一大原因。
2.1.3藥物因素靜脈滴注藥物濃度過高,血漿pH值過高或過低,以及某些藥物自身有較強的毒性反應,均可損傷血管壁,使血管通透性增高,發生藥物外滲。刺激性大的藥物如化療藥、鈣劑、甘露醇、三升液,血管活性藥如鹽酸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間羥胺、鹽酸多巴酚丁胺等外滲的高危藥物,一旦發生藥物外滲,嚴重時可致局部組織壞死[4]。
2.2護理對策
2.2.1靜脈穿刺部位的選擇與觀察(1)使用微量泵靜脈滴注時,盡量選擇粗直的大血管,穿刺時盡量避開關節便于妥善固定[5]。老年患者盡量避免進行下肢穿刺,躁動患者必要時加用保護性約束。已發生藥物外滲者不在穿刺點遠端再做穿刺,同一靜脈盡量避免多次反復穿刺[6]。(2)建立多條靜脈通道,減輕連續使用微量泵時微量泵壓力對血管壁的沖擊[7]。靜脈滴注特殊藥物時,采用專用靜脈通道,如酚妥拉明盡量不與其他藥物在同一通道靜脈滴注。(3)加強巡視。在微量泵使用過程中定時觀察穿刺點皮膚顏色及腫脹情況,懷疑藥物外滲時,手指可輕壓留置針針尖部位,觀察局部皮膚質地有無由軟變硬,并與對側肢體進行對比,及早發現藥物外滲情況。
2.2.2藥物外滲的處理靜脈外滲一旦發生,立即停止靜脈滴注,及時更換穿刺部位并積極采取治療措施,清除組織水腫,減輕藥物對組織的毒性反應,最大限度降低藥物外滲給危重患者帶來的危害和痛苦。(1)小范圍外滲。外滲的藥物對組織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穿刺點周圍皮膚腫脹小于2 cm或顏色發紅無創面的滲漏部位可予超過腫脹部位2~3 cm的脫脂棉浸潤50%硫酸鎂溶液外包保鮮膜冷敷[8]。24 h內腫脹基本消失。(2)大范圍外滲。紅腫范圍大于2 cm,藥物外滲48 h內應抬高患肢,以促進局部外滲藥物的吸收。在患處均勻涂抹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喜遼妥),并適當局部按摩,每6~8小時涂抹1次,直至紅腫消退,疼痛消失[9]。局部紅腫明顯時,即刻采用舒康博G水凝膠敷料封貼處理,以減輕局部皮膚腫脹與疼痛[10],每3天更換1次敷料,連續使用14 d效果最佳[11]。(3)藥液外滲引起水皰。水皰未破潰,不必刺破以免感染,可用無醇聚維酮碘外涂,使其自行吸收。如果水皰過大,消毒后用無菌注射器抽去水皰里的滲出液,再用甲紫外涂。(4)藥液外滲致穿刺點周圍皮膚發黑,用1∶20絡合碘溶液清洗滲出部位,然后用2~4 L/min的氧氣吹滲漏部位15 min,氧療結束后局部涂抹燒傷濕潤膏,涂藥后輕輕按摩周圍皮膚3~5 min。涂抹燒傷膏范圍以超過水腫邊緣2 cm并將皮膚完全覆蓋為準。每6~8小時1次,用藥過程中加強對局部皮膚的觀察,患肢抬高制動,嚴防皮膚壞死[12]。
2.2.3護理人員的培訓(1)加強工作責任心,增強管路管理意識。(2)定期組織微量泵的培訓,加強多通道微量泵的規范管理和學習,正確處理使用過程中的問題,從而減少多通道微量泵護理缺陷的發生[13]。(3)提高護理人員的操作技能,提高靜脈留置針穿刺成功率,避免反復穿刺引起的血管損傷。合理使用并妥善固定靜脈留置針。(4)加強護理人員對藥物性能及注意事項的學習。(5)靜脈滴注刺激性強、濃度高的高危外滲藥物時,護理人員應加強巡視,盡早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臨床上使用微量泵調節藥物的速度及劑量可確保液體均勻、精確、微量、持續的輸入危重患者的體內,避免了人工注射的不準確性,減輕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量,提高了治療效率。本研究總結了微量泵在危重患者靜脈滴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對護理人員的培訓及泵入藥物的管理等措施,有效避免微量泵在危重患者靜脈滴注過程中出現藥物外滲的現象,從而確保微量泵在臨床的高效使用,更好地指導臨床治療。
[1]饒群.微量注射泵使用中的問題及護理對策[J].醫藥前沿,2014(34):301.
[2]陽桃鮮.ICU微量泵使用中存在問題的調查及分析[J].當代護士,2012(7):22-23.
[3]許淑芬,王巍,馮敏.微量泵使用中的風險因素分析與防范對策[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36):130.
[4]李榮芳.微量泵注射血管活性藥物存在問題的分析與對策[J].中國醫藥科學,2012,2(10):184-185.
[5]劉琪.微量注射泵應用中存在的問題與護理對策[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0,31(5):396-397.
[6]耿靜,溫水俊.小兒靜脈輸液外滲的原因分析與護理對策[J].健康必讀,2013(4):225.
[7]趙娟花,李慧慧.ICU連續應用微量泵注射血管活性藥物的常見問題及對策[J].醫學信息,2013(9):188-189.
[8]彭輝,劉玉玲.兩種濕敷方法治療靜脈輸液外滲的效果觀察[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4(2):145.
[9]劉春平,路林麗,王瑞平.喜遼妥用于靜脈輸液外滲的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0,5(11):206-207.
[10]歐仲愛.水膠體敷料治療化療藥物外滲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34(4):559-561.
[11]田素萍,曾潔,蔣琪霞.水凝膠敷料早期處理不同藥物外滲的效果比較[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20):2569-2571.
[12]沈萍,肖艾青,王良英,等.氧療結合如意金黃散及燒傷膏治療新生兒液體滲漏的臨床效果[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2(8):157-158.
[13]林嫻.多通道微量泵使用的安全隱患及對策[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5):578-580.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5.053
B
1009-5519(2016)15-2409-02
△,E-mail:331280793@qq.com。
(2016-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