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海紅(啟東市中醫院神經外科,江蘇226200)
預見性護理在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后的應用效果分析
葛海紅(啟東市中醫院神經外科,江蘇226200)
目的觀察預見性護理在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該院行CT引導下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患者100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患者給予術后預見性護理干預,對照組患者實施術后常規護理。觀察兩組患者住院期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隨訪3個月時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分級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術后再出血、肺部感染和消化道出血等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ADL分級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預見性護理能有效促進行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患者恢復,并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血腫;顱內出血;護理工作;日常生活活動;手術后并發癥
高血壓腦出血是一類病死率和致殘率均很高的疾病。除保守治療外,近年來CT引導下顱內血腫微創引流清除術在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該術式具有操作簡便、進顱快,定位精確、創傷小、有利于恢復等優點,但受患者年齡、出血量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患者術后存在肺部感染、再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等并發癥,如不及時預防和處理不利于患者恢復,因此,做好患者術后護理工作十分必要[1-4]。本院對50例行顱內血腫微創清除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開展術后預見性護理,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行CT引導下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的腦出血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1例,女39例;年齡49~79歲,平均(62.3±6.5歲)。將入選的10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入院時,觀察組患者合并偏癱20例,腦疝8例,失語4例,深大呼吸10例,血壓升高18例,高熱5例;顱內血腫體積大于100 mL患者19例;壓迫腦室患者22例。對照組患者合并偏癱17例,腦疝9例,失語5例,深大呼吸11例,血壓升高19例,高熱4例;顱內血腫體積大于100 mL患者20例;壓迫腦室患者2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手術方法經CT掃描定位確定血腫最大層面,選擇穿刺點后局部麻醉。開顱后將腦室引流管置入血腫腔,定時抽取血腫液態部分,同時每天應用尿激酶5萬U注入血腫腔液化血腫,夾閉側管2 h后開放,每天2~3次。復查頭顱CT觀察血腫清除情況,于血腫消失或基本消失后拔出穿刺針[5-7]。
1.2.2護理方法
1.2.2.1對照組對照組患者術后采用常規護理措施:(1)注意觀察患者病情,包括引流量、引流液顏色及患者神志狀況;(2)指導患者家屬給予患者定時翻身、肢體功能恢復鍛煉等。
1.2.2.2觀察組觀察組患者術后采用預見性護理措施,主要從預防并發癥和早期康復訓練2方面加強護理。(1)預防并發癥。①預防肺部和顱內感染,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觀察患者有無排痰障礙或呼吸困難,一旦發現,及時行氣管切開。在進行吸痰護理時應確保吸痰管無菌,每次1管,吸痰后應注入抗生素等進行抑菌和促痰液化處理,使用呼吸機的患者更要重點做好管路消毒。日常創口護理時應嚴格無菌操作,密切觀察患者引流液性狀及顏色改變,注意患者神志狀況。一旦發現顱內感染,及時拔除穿針并清創處理。②預防顱內再出血。造成繼發再出血的原因較多,術后護理時應遵醫囑密切觀察患者血壓,同時在進行引流管沖洗時堅持等量原則,切不可過度沖洗。③預防應激性消化道出血。應激性消化道出血是腦出血患者致死的重要因素,術后護理時需嚴格按醫囑禁食,并做好胃腸減壓,早期留置胃管,密切觀察引流液顏色,同時要做好患者肛周護理,以便及時發現消化道出血并進行處理。(2)早期康復訓練,在血腫微創清除術后1周即針對患者開展早期康復護理與訓練,要點如下。①術后24~72 h。該階段一般不進行被動運動,而對于輕度腦水腫且生命體征平穩患者可適當進行短時間關節被動運動以防關節受限。②穩定期,即微創血腫清除術后72 h至10 d。神志清楚患者適當加強被動肢體運動,健側肢體進行低強度主動運動,同時進行患側肢關節被動活動訓練和體位變換等康復訓練。③相對穩定期,即血腫微創清除術后10 d至4周。術后10 d后開始指導患者進行坐位和耐力、平衡鍛煉,指導患者自行完成進食和穿衣等日?;顒樱瑢ν耆c瘓患者開展運動意念訓練。4周后部分患者可在家屬幫助下進行適度的站立和行走鍛煉,有語言功能障礙的患者可以開展語言方面的訓練。
1.2.3觀察指標
1.2.3.1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肺部感染、再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等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1.2.3.2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分級出院3個月時隨訪兩組患者,并利用ADL分級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ADL分級標準:1級,患者處于植物狀態或已死亡;2級,患者臥床但有一定意識;3級,患者生活不能自理需他人協助;4級,患者具有基本生活能力;5級,患者可以獨立生活??傆行剩剑?級例數+4級例數+5級例數)/總例數×100%。
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肺部感染、再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等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2兩組患者ADL分級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64.0%)高于對照組(3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ADL分級比較[n(%)]
高血壓腦出血是最常見的腦血管意外,腦出血后血腫占位是導致腦疝和繼發腦損傷的最主要原因,因此,盡早清除血腫是治療腦出血的關鍵。與傳統開顱手術相比,血腫微創清除術可在迅速清除血腫的同時保持顱內壓穩定,緩解病情,如果給予積極有效的預見性護理措施,可以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質量[7]。
在術后護理過程中應主要防止顱內再出血、消化道出血和肺部感染三類并發癥的發生。本研究對觀察組患者采取預見性護理策略進行防范:(1)密切觀察患者血壓,避免血壓波動,在進行引流管沖洗時堅持等量原則[8],不過度沖洗。(2)術后及時胃腸減壓和禁食,早期胃管留置,密切觀察引流液顏色,注意保持患者肛周皮膚清潔,及時發現消化道出血。(3)保持病房內空氣濕度和溫度適宜,重點關注患者有無呼吸困難和排痰障礙,在吸痰時注重無菌觀念,確保吸痰管無菌,并于吸痰后向氣管內注入抗生素抑菌,促進痰液液化,針對使用呼吸機的患者,尤其要重點做好各管路消毒防止呼吸機相關肺炎的發生[9]。(4)術后給予患者低溫生理鹽水灌洗降溫。有研究表明,在對腦出血患者采取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后,配合給予血腫腔低溫生理鹽水反復灌洗,具有腦保護作用,有利于遠期神經功能恢復[10-11]。目前,國內外主要采取頭部表面物理降溫,但頭部表面與腦內部存在一定的溫度差,未必能使血腫腔溫度達到亞低溫效果。(5)加強基礎護理,定時幫助患者翻身和局部按摩,預防患者皮膚壓瘡和靜脈血栓,同時保持床單清潔和干燥。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給予患者積極預見性護理的同時,術后早期進行積極康復訓練,在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后72 h至10 d進行低強度健肢主動運動,同時進行患肢關節被動活動訓練,以及通過調整正常體態,從而抑制異常運動狀態,誘發機體正常反射[12]等,促進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康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出院3個月后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為提高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療效,減少術后并發癥,促進患者術后康復,給予腦出血患者術后預見性護理干預和早期康復訓練具有重要意義。
[1]楊平輝.51例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的護理[J].醫學臨床研究,2008,25(9):1719-1720.
[2]田建萍,楊天濤.高血壓腦出血病人血腫碎吸清除術術后的護理[J].護理研究,2008,22(3):792-793.
[3]張中考,楊軍.微創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J].基層醫學論壇,2012,12(10):903-904.
[4]高撲香.腦中風后遺癥病人的居家生活護理和家庭康復指導[J].當代護士:??瓢?,2011(1):25-26.
[5]張純偉,劉華明,劉旭芬,等.微創置管引流治療外傷性顱內血腫的臨床分析[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1,16(3):182-184.
[6]龍郴翠.高壓氧對顱內血腫微創術后患者血糖、心肌酶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1,32(14):2757-2758.
[7]楊菲.腦出血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病人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2,10(23):2157-2158.
[8]鄭書芬,陳永蓉.腦干出血早期機械通氣及綜合治療的護理與預后[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24):126-127.
[9]Tian G,Zhu Y,Qi L,et al.Efficacy of multifaceted interventions in reducing complications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in adult oncology patients[J].Support Care Cancer,2010,18(10):1293-1298.
[10]張侖,向艷,戰秀華,等.PDCA循環護理模式對PICC置管并發癥影響研究[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3,36(5):707-709.
[11]吳惠文,王莊斐,陳春梅.神經外科PICC置管術中導管置入異位原因分析[J].全科護理,2012,10(6):506-507.
[12]史學濤,霍旭陽,尤富生,等.顱內出血電阻抗成像系統及初步動物實驗[J].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2007,20(1):24-27.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5.056
B
1009-5519(2016)15-2415-02
(2016-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