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介紹陜西茶產業概況的基礎上,針對陜西茶葉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茶農分散經營、龍頭企業帶動不夠、產品結構單一和茶葉品牌等方面的困境,從成立專業機采服務隊、推動土地流轉、培育壯大龍頭企業、調整產品結構、優化區域品牌和做強企業品牌、推廣適生優良品種、推進茶文化體驗旅游等方面,提出了促進陜西茶產業發展的對策性建議。
關鍵詞:茶產業;機械采摘;土地流轉;茶葉品牌
中圖分類號:F3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6)05-0150-05
一、產業概況
陜西省的茶葉產區集中在陜南的漢中、安康和商洛3個市的21個縣區。陜南地處秦嶺和大巴山之間,產茶歷史悠久,屬我國古代8大茶區的山南茶區。陜南也是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涵養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陜南的氣候、土壤、水文、地質等生態環境良好,適宜茶樹生長,是我國北方最大的無污染茶區。
2014年陜西省茶園面積12.14萬公頃,茶葉產量4.9萬噸。2015年陜西茶葉產量5.8萬噸[1],比上年增長18.0%,茶葉總產值113.7億元,茶產業從業人員超過200萬人。茶業是陜西繼糧、果、畜、菜后農業的第五大支柱產業。陜南3市的市政府均把茶產業確定為當地發展的支柱產業,茶農種茶收入占當地農民人均收入的45%以上,有的縣區達到60%,茶葉是陜南農民脫貧致富和當地生態保護的主要產業[2]。
二、面臨的困境
(一)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茶葉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目前,陜南漢中、安康、商洛3市外出從業的農村勞動力分別為90.7萬人、70.59萬人和60.4萬人,外出從業的農村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資源的60%以上,隨著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的人口基本上都是婦女、兒童和50歲以上的勞動人口,留守的婦女大多年齡偏大,她們既要照顧子女、老人,又要忙于農活,不少村莊有1/4以上的土地處于閑置撂荒狀態,有的偏遠山村閑置撂荒土地甚至達到50%以上[3]。傳統的茶葉生產,尤其是鮮葉采摘,需要大量勞動力進行手工采摘,茶葉生產季節采工嚴重不足,尤其夏秋茶整體利潤較低,雇傭采工就更加困難。據安康平利縣估計,由于缺少采工,僅平利縣每年至少有5 000萬元的夏秋茶鮮葉未采摘,致使茶葉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4]。
(二)茶農分散經營,收益低
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的經濟制度背景下,目前陜西茶園仍然以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為主,普遍規模小,勞動生產率較低。由于大量農戶分散生產經營,致使茶園基礎管理水平差別大,生產加工技術高低不一,茶葉品質有優有次,茶農收入懸殊[5]。帶來的具體問題:一是茶樹病蟲害的防治,難以做到統防統治,給茶葉質量安全帶來隱患。二是茶農對茶園管理投入少、對低產茶園改造積極性不高,對茶葉標準化生產、先進技術引進,尤其是確保茶葉衛生質量達標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阻礙,也影響著茶產業的發展。三是農戶自己生產的茶葉,由于茶農本身市場開拓能力不強,外出銷售成本高,收益低。
(三)龍頭企業帶動不夠
2015年我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中茶業企業有38家,陜西省僅有陜西蒼山茶業有限責任公司1家企業上榜。在385家陜西省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中茶業企業僅有16家,遞補為省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的83家企業也只有4家茶業企業。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即使是省級龍頭企業,規模產值也偏小,帶動作用不夠明顯,上連市場、下連基地的能力不強。
(四)產品結構單一
目前,與陜西毗鄰的河南信陽市制定了紅茶、烏龍茶等深加工茶的發展規劃,且發展勢頭良好。陜西茶葉生產目前還是主攻綠茶,茶葉產品主要是春季生產的綠茶[6]。陜西茶葉產品相對單一、精深加工少、夏秋茶資源利用率極低、產業鏈條延伸不夠,普遍情況是重視高檔春茶生產,面向中低收入群體的中低檔茶葉數量偏少。
(五)區域品牌覆蓋度低,企業品牌知名度不高
茶葉品牌有區域品牌和企業商標品牌。2010年至2015年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茶葉區域品牌價值排行榜[7]中,陜西的紫陽富硒茶、漢中仙毫一直名列榜單。這也反映了陜西當地政府在資源整合、統一品牌方面所做出的重要成績。就區域品牌而言,2007年12月,漢中市政府以申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為契機,將茶葉品牌整合為漢中仙毫一個品牌。漢中市茶業協會對漢中仙毫實行定點產銷企業資格認定,采取“企業自愿申報,專家評估,頒證掛牌”的辦法,加大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統一定點經營企業、經營門店門頭標志,加強市場監管,初步規范了經營秩序。與此同時漢中仙毫品牌也得到了明顯提升,在2010年中國茶葉區域品牌價值排行榜中漢中仙毫排名第22位[8],品牌價值為9.29億元,2015年排名上升到第19位,品牌價值提升到17.35億元。但漢中仙毫是名茶品牌,但質量很好的漢中炒青等接地氣的“民茶”未包括在這個區域品牌之內,這或多或少會影響漢中茶產業的發展。2004年,紫陽富硒茶通過了國家原產地保護認證,原產地域范圍包括紫陽縣城關鎮、煥古鎮等20個鄉鎮。2010年中國茶葉區域品牌價值排行榜中其排名是第20位,品牌價值為9.6億元,2015年排名是第26位,品牌價值為15.03億元。紫陽富硒茶這個區域品牌一是原產地域范圍局限在紫陽縣的范圍,二是雖然品牌價值在提升,但排名在下滑,品牌定位、推廣等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安康市除了紫陽富硒茶這個區域品牌,同屬中國名茶之鄉的平利縣及安康市的漢陰縣、漢濱區、嵐皋縣等未搭上區域品牌整合的快車。同樣,商洛市也未整合形成有影響的區域品牌。
就企業商標品牌而言,2015年中國茶葉企業產品品牌價值排行榜中陜西茶企品牌只有兩家上榜。紫陽縣盤龍天然富硒綠茶有限公司的盤龍品牌排名80位,品牌價值1.53億元。紫陽富硒茶業有限公司的春獨早品牌排名98位,品牌價值0.96億元。陜西茶企品牌存在的問題是知名度不高,且變化較大。如2014年陜西名牌產品紫陽富硒茶上榜的是紫陽富硒茶業有限公司的“春獨早”品牌,2015年陜西名牌產品紫陽富硒茶上榜的是紫陽縣天賜茶業有限公司的“真人宮”品牌。2014年陜西名牌產品漢中仙毫上榜的是陜西東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東牌”品牌,2015年陜西名牌產品漢中仙毫上榜的是西鄉縣南山茶業有限責任公司“南山村”品牌。
三、發展的對策
(一)鼓勵成立專業機采服務隊,加大夏秋茶的采制
機械采摘的劣勢是購買采茶機和修剪機費用高,農戶茶園面積小機械不能充分利用則效益差。春季高檔茶、沒有良好修機的茶園、幼齡茶園、陡坡和地面不平整的茶園不宜機采。機械采摘對茶樹品種、配套的茶園管理及機采技術要求高。機械采摘的優勢是機械充分利用的情況下效率高、效益好、使用勞動力少。陜西目前茶農的茶園規模普遍較小,分散經營的茶農或茶葉大戶購買采茶機、修剪機進行機械采摘劣勢比較明顯,這也是為什么機械采摘在陜西得不到茶農青睞和推廣的主要原因。機械采摘面臨的機會是陜南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手工采摘勞動力缺乏,茶園規模在不斷擴大,需要采摘的茶園多。同時,夏秋綠茶、黑茶、紅茶、烏龍茶的生產通過配套管理和采摘技術的培訓,在選擇好合適的采茶機型情況下可以使用機械采摘。
成立專業機采服務隊面臨的挑戰相當于創業,需要投資、掌握機采配套技術、還要有能和茶農溝通推廣的創業帶頭人。從發展的角度看,其符合陜西茶產業發展的需要,對新建茶園要做好宣傳按照機械采摘茶園的標準建設,對現有平地、坡度在15度以下的緩坡地、山區等高梯地茶園,鼓勵組建專業機采服務隊對夏秋茶進行機采,從而提高陜西茶葉資源的利用率。
(二)積極宣傳推動,鼓勵土地流轉
2007年全國土地流轉為424.8萬公頃,僅占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5.2%。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之后土地流轉明顯加快。截至2014年底,全國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到了2686.7萬公頃,流轉面積占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的30.4%,流轉出承包耕地的農戶達5 833萬戶,占家庭承包農戶數的25.3%,有8個省市家庭承包耕地流轉比重超過35%,分別是:上海71.5%、江蘇58.4%、北京52.0%、黑龍江50.3%、浙江48.0%、安徽41.0%、重慶39.7%、河南37.1%[9]。
土地流轉是農村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當前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土地流轉率高于欠發達地區,通過土地流轉,開展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的農業經營模式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規律。茶農自發性的流轉,一般規模小、時限短,不利于現代農業生產發展[10]。龍頭企業主導的流轉一般投入大、風險高。在保障好茶農土地流轉中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情況下,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要充分發揮好政府的作用,加強宣傳引導,提高服務水平,消除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合作社、龍頭企業的后顧之憂,從而提高土地流轉的積極性,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在土地流轉的服務方面,政府要建立健全相應的中介服務組織,包括資產評估機構、委托代理機構、法律咨詢機構、土地定級及價格評估機構、土地投資機構、土地融資機構和土地保險機構等中介組織,建立以市場為導向,自負盈虧、自主服務的運行模式,使中介服務社會化、專業化,使生產茶園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健康有序地運行,為加快實現茶園承包經營權合理流轉創造有利條件,從而規范茶園土地的合理開發利用、降低流轉成本。
當前茶農土地流轉的主要類型為土地轉包、出租、入股、互換、合作等,產業組織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如企業建設自有基地和聯控基地;二是專業合作社模式;三是專業大戶模式。生產經營主體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各自適合的土地流轉類型和產業組織模式,從而促進土地流轉。
(三)優化企業結構,扶持龍頭企業
結合陜西茶產業轉型發展的機遇,優化企業結構,扶持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11]。培育壯大龍頭企業,一是要做好招商引資,最好引進有實力、有經驗的外地茶業龍頭企業進入陜西,從外部力量推動陜西茶產業的大發展。二是按照項目綁定、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勵陜西現有茶業企業跨地區兼并重組、股份合作,促進已具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擴張升級,形成較強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的龍頭企業。三是條件成熟的企業可以組建茶葉產業集團,通過推行現代企業制度,組建股份制企業,搭建產業發展新平臺,促進生產、加工、銷售的全過程管理,從根本上提高質量和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大大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四是支持龍頭企業采用“公司+協會+農戶” “公司+加工廠+基地+農戶”“公司+科研+基地”等多種產業化經營方式,利用土地流轉的機遇,不斷提高茶葉生產經營主體的組織化程度和集約化水平。
(四)調整產品結構,延長茶業產業鏈
2012年以來高價禮品茶遭到市場冷遇,茶葉價格回歸理性,相反面向普通消費者的茶葉需求旺盛。陜西茶葉要及時調整產品結構,一是在綠茶方面大力推廣專業機采服務隊進行機采,降低采摘成本,加大夏秋茶的生產。二是開發生產紅茶、烏龍茶,優化茶類產品結構。三是抓好茶葉精深加工與綜合開發,支持茶葉企業、研究所、食品飲料企業等聯合開發茶多酚、茶飲料、茶食品等茶葉深加工產品,延長茶業產業鏈,提高茶葉資源的綜合利用率[12]。
(五)優化區域品牌,做強企業品牌
1.優化區域品牌。建議漢中市的區域品牌直接推廣漢中茶,漢中市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美譽,在全國知名度較高,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地區。推廣區域品牌漢中茶有較好的基礎,如果想強化某一方面的品牌定位,也可以考慮推廣漢中某某茶,某某就是強化的這方面的品牌定位。通過推廣漢中茶,可以克服目前漢中仙毫僅名茶的不足。同樣,商洛市的區域品牌也可以考慮整合推廣一個有影響的區域品牌。安康市的區域品牌紫陽富硒茶,目前原產地域范圍包括紫陽縣城關鎮、煥古鎮等20個鄉鎮。筆者在2006年就撰文闡述紫陽茶或紫陽茶區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不是只有紫陽縣產的茶才可以叫紫陽茶,屬于紫陽茶區與紫陽縣毗鄰的幾個縣產的茶都可以叫紫陽茶[13]。再看安康市硒資源分布圖,與紫陽毗鄰的產茶縣也屬于富硒區,因此建議通過鑒定認證的辦法擴大目前紫陽茶的原產地范圍,使與紫陽毗鄰的幾個縣搭上紫陽富硒茶發展的快車。對安康市平利縣,目前女媧茶品牌已有一定影響,需要繼續加大推廣,提高知名度。因此,筆者建議陜西茶區區域品牌推廣紫陽富硒茶、漢中茶、“女媧茶”和商洛的一個區域品牌共4個茶葉區域品牌。政府在區域品牌建設中要充分發揮倡導者、規劃者、扶持者、服務者和管理者的功能。
2.做強企業品牌。茶葉品牌如果只有區域品牌就會出現“公地悲劇”問題和“檸檬市場”問題,同時由于區域品牌的共享性,這種市場分割也會導致龍頭企業發展緩慢。從政府角度看,對待企業品牌,要扶優扶強,支持龍頭企業申請綠色及有機食品認證、GAP認證、HACCP認證[14]。從龍頭企業角度看,要細化生產規范和質量標準,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商業運行模式,實施質量電子監管,實行“一件一碼”的管理,確保茶葉產品的質量。在企業品牌建設上要發掘品牌文化,豐富內涵,為品牌的發展提供文化支撐。在互聯網飛速發展并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現狀下,要花大力氣研究電子商務,積極開展網上營銷。在管理體制、質量標準統一的情況下龍頭企業可以開展品牌授權或建立加工中心和包裝中心,發揮企業品牌的帶動作用,促進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六)推廣適生優良品種,抓好清潔生產
根據陜西茶葉種植面積還在大發展的現實,需要優先安排良種繁育工作,茶樹良種是茶葉品質和產量的關鍵因素。20世紀80年代以來,陜西先后引進推廣了福鼎大白、烏牛早、龍井43號、龍井長葉、中茶108等十余種茶樹良種,這些品種的引進推廣對安康市無性系高產早采茶園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茶樹品種具有適應性和適制性,引進的品種在春季氣溫較低的年份容易遇“倒春寒”,所制茶葉香氣、滋味偏淡。因此,在陜西新一輪茶葉大發展之際,要抓住陜西紫陽群體種等優勢,重視當地品種的培育和推廣。安康市漢水韻茶業有限公司培育的陜西省第一個無性系茶樹良種“陜茶一號”已獲國家林業局植物新品種保護,應大力推廣以“陜茶一號”等為代表的適生優良品種,推進品種更新換代。同時對新引進外省茶樹品種,一定要對比試驗、示范,防止盲目引進推廣造成陜西茶葉的質量下降。
隨著人們對健康安全食品的重視,茶葉清潔生產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重視,清潔生產一是要抓好茶園環境清潔化建設,推廣農業、物理、生物防治等綜合防治措施和有機肥施用,支持和鼓勵茶業企業進行無公害茶、有機茶基地和產品認證。二是要抓好茶葉清潔化加工,加大茶葉初制廠的技術改造力度,搞好名優茶機械的選型配套,完善機制工藝技術規程和標準。
(七)推進茶文化體驗旅游,提升的知名度
生態旅游是陜南漢中、安康、商洛3市重點發展的環境友好型產業。來陜南旅游的省內游客大部分是來自關中、陜北非產茶區的游客,采茶、制茶、茶藝表演等茶文化體驗旅游對他們具有特殊的吸引力。陜南3市可以充分依托資源優勢,精心規劃,合理開發,大力發展茶區休閑觀光旅游產業,延長產業鏈,增加茶葉附加值。一方面可以通過舉辦茶葉節吸引游客;另一方面茶葉企業可以利用茶葉觀光園,吸引游客參加采茶制茶活動,觀摩茶藝表演,聽茶歌,品新茶,感受陜西茶文化。通過茶區休閑觀光旅游,進一步提升陜西茶葉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陜西省統計局.陜西統計年鑒2015[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
[2] 段建真.關于陜南茶業發展幾個問題的思考[J].茶業通報,2015(1):3-6.
[3] 郭亞鋒.陜南茶葉產業化發展的戰略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0(4):123-124.
[4] 李華海,洪善存,王軍,等.機采茶園益研究與分析[J].中國茶葉,2009,31(4):26-27.
[5] 許婉珍.安溪縣茶園流轉的實踐與探討[J].福建農業科技,2014(6):69-70.
[6] 李華海,洪善存.陜西平利縣現代茶業發展主要對策[J].中國茶葉,2011(4):36-37.
[7] 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2015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報告[J].中國茶葉,2015(6):4-11.
[8] 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2015中國茶葉企業產品品牌價值評估報告[J].中國茶葉,2015(6):12-18.
[9] 農業部經營總站.2014年農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轉情況[J].農村經營管理,2015(6):40.
[10] 黃河,朱紅梅,袁露影,等.茶庵鋪鎮農戶土地流轉問題的調查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12(6):37-40.
[11] 楊秀芳,楊賢強.長三角區域茶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考與實踐[J].中國茶葉加工,2010(3):10-12.
[12] 魯成銀.中國茶產業升級發展路徑探討[J].中國茶葉,2013 (11):4-6.
[13] 方瓊,李勇.談陜西省安康名茶的發展[J].現代農業科技,2006(18):48-49.
[14] 林偉平.茶葉品牌產業化發展模式探索——以浙江寧海望海茶品牌為例[J].中國茶葉,2010(2):4-7.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n overview of Shaanxi’s tea industry, problems existing in this industry are analyzed, such as insufficient utilization of tea resources, decentralized operation of tea growers, inadequate driving force of leading enterprises, single product structure, and weak tea brands in Shaanxi. Meanwhile, countermeasures for boo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haanxi’s tea industry are proposed, such as establishing professional mechanical plucking service teams, promoting land circulation, developing and strengthening leading enterprises, adjusting product structure, optimizing regional bands and strengthening enterprise brands, popularizing good varieties suitable for growth, and giving impetus to tea culture experience and tourism.
Key words: tea industry; mechanical plucking; land circulation;tea br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