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轉型期農村家庭養老困境解析

2016-02-21 13:54:07鐘漲寶楊柳

摘要:隨著社會轉型和家庭結構的變遷,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并陷入嚴重的困境,主要體現在經濟上供養水平不足、生活上日常照料欠缺、精神上慰藉需求匱乏等方面。基于“結構—關系—主體”的分析視角,系統闡述了農村養老困境產生的機理。研究發現,人口老齡化、家庭規模小型化、社會養老氛圍淡化、土地保障功能弱化以及社會保障功能不足等是 “結構性”因素;村莊共同體中傳統長老秩序弱化、父權制衰落引發中青年崛起和女性地位上升帶來的婆媳矛盾顯化則構成了“關系性”因素;老年人生理機能衰退以及“顧彼失此”為“主體性”因素。即便如此,家庭養老模式因其特有的功能無法被替代,仍為現階段農村社會最主要的養老模式。

關鍵詞:轉型期農村;家庭養老;農村養老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3.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6)05-0022-07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人口預期壽命的提高和老年人比重的大幅增加,我國正“跑步”進入老齡化社會,“老有所養”成為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而現今我國有一半以上的老年人口分布在農村,其養老問題更為嚴峻。可以說,農村老人養老問題已成為影響農村社會穩定、關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問題。

伴隨著社會轉型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農村養老問題變得愈發復雜。與此同時,學界對農村養老問題的研究呈蓬勃發展之勢。縱觀相關研究成果,學者們的研究范疇包括特殊老年群體的養老問題[1,2]、農村養老模式選擇[3]、國外農村養老服務模式的經驗啟示[4]以及養老問題的解決途徑和對策[5,6]等領域。雖說學界在農村養老問題的研究上成果頗豐,但關于農村家庭養老的研究卻少之又少,只有少數學者曾對農村家庭養老困境問題有所研究[7,8],且沒有提出合適的整體性理論框架來對家庭養老困境的表現及成因進行深度探討,缺乏系統全面的理論性分析,使得相關研究趨于碎片化、表象化,限制了研究向縱深發展。

有鑒于此,本文基于“結構-關系-主體”的分析視角,在論述農村養老困境表現的基礎之上,以農村家庭養老困境為研究對象,系統探尋家庭養老困境的形成機理,以期對推動農村養老問題的研究有所裨益。

二、家庭養老——農村社會主要養老模式

因受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影響,在我國農村存在著多種養老模式并存的狀況,具體包括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三種主要養老模式。只有在極少數發達地區的農村,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這兩種模式有良好的發展,絕大部分的農村仍維持著最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有調查數據顯示,占81.3%的受訪老年人認為“家庭養老”仍是當下最理想的養老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有98.7%的農村地區老年人對“家庭養老”更加青睞[9]。家庭養老是指以血緣關系為基石,由子女、配偶或其他直系親屬為老年人提供經濟上的贍養、生活上的照顧和精神上的慰藉,保障其基本生活水準的一種最為傳統的養老方式[10]。

家庭作為社會系統的細胞,在各個領域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家庭不僅是生活的空間,還是情感的歸宿。它是一個囊括經濟、撫養、贍養、教育、情感等諸多功能的綜合體,也是最能充分交流思想情感的場域。家庭亦可稱為老年人最具安全性的生存場所,如同一個功能極完備的“避風港”,老年人在“避風港”中依靠子女的贍養來獲取最大程度上的生活保障,從而保證了晚年應有的養老福利[11]。由此可見,農村家庭養老本身就是家庭共同體發揮其基本社會功能的重要體現。

家庭養老在我國源遠流長,其最經典的命題便是費孝通先生提及的“反饋模式”。與西方社會以甲代撫育乙代,乙代撫育丙代為標志的“接力模式”相比,“反饋模式”意味著甲代撫育乙代,乙代贍養甲代,乙代又撫育丙代,丙代又贍養乙代,并以此類推[12]。父母用對子女無條件的撫育來換取子女在自己年老體衰時的贍養,這充分表現出撫育和贍養之間的一種均衡互惠狀態。“反饋模式”存在的基礎,即人們常說的“養兒防老”,也就是說,贍養老人對子女而言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中國式家庭養老模式能夠滿足老年人在經濟、生活和精神上的需求,最大程度解決了老年人贍養的問題。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老齡化程度加深、人口外出流動等諸多因素交匯,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需求逐步加大,而現存的家庭養老模式的保障功能不僅沒有產生增量反而趨于弱化,已經難以滿足老年人基本養老需求,家庭養老陷入重重困境。

三、農村家庭養老困境的表現

農村老年人的家庭養老困境集中體現在經濟上供養水平不足、生活上日常照料欠缺、精神上慰藉需求匱乏等諸多方面。

(一)經濟上供養水平不足

充足的經濟支持是保證老年人安享晚年最為重要的物質基礎。由于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相對完善,大多數夫妻雙方或一方有較高的離退休金或養老金,只要無大的病患,經濟上基本無憂慮之處。而因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農村老年人卻無法享受到如此待遇,想完全依靠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來實現“老有所依”暫時無法實現。

當下農村老年人主要的經濟來源是農業勞動收入,但受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和氣象條件影響,農業生產存在很大的不穩定性,這會導致農業總體效益低下,而依靠自身勞動收入養老的老人便會因此面臨經濟困難[13]。再加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保障水平總體偏低,在經濟上的支持只能以老年人自我供給為主導,子女支持為輔助;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機能日益衰落,勞動能力也將逐步喪失,勞作所得雖然可以解決口糧問題,但難以將其轉化為現金收入。一旦老年人自理能力處于喪失或者半喪失狀態時,依靠農業生產保障生活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當子女又沒有足夠能力贍養父母時,農村老人便會陷入養老困境。可以說,子女所能提供的經濟供養程度直接決定著農村老年群體的生活質量[14]。當社會轉型及時代變遷改變了傳統農村社會“撫育—贍養”代際均衡的回報模式,其遵循的原則也由原先“無條件的回報”轉變為現在“有條件的回報”,子女會根據父母對其付出的程度,尤其是近期的表現來決定對父母的回報程度。由于父輩在養育子女時就已傾其大部分積蓄,經濟上所剩無幾,近期對子女的投入就變得很少。基于此,大部分父母就很難從子女處獲得充足的經濟支持。

即便子女們愿意并且肩負起贍養職責,但由于其常年外出務工且處于城市社會的底層,不僅要承擔城市生存的高額消費,還要肩負對子輩的養育責任。在這種情況下,青年一代對老人的經濟支持極其有限。

(二)生活上日常照料欠缺

日常生活上的照料是農村家庭養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指子女對老人日常飲食起居的照顧。而大部分子女對老年人的照顧主要集中在父母生病之時或因身體機能喪失而無法自理的時候,其他絕大部分時間都是老年人自我照顧或來自配偶的照料。

為了提高生活質量,農村富余勞動力陸續離開村莊開啟了漫長的外出打工生涯。年邁的父母通常留守鄉村。于此,在農村中出現了普遍意義的“照顧缺位”現象,也即在老人需要照顧的時候卻沒有得到子女有效照顧的境況[15]。“照顧缺位”現象頻發,主要因外出務工子女不能親自照料老人,而絕大部分的老年人又因缺乏足夠的經濟支持力沒有條件雇請保姆做家政服務。相關調研數據表明,即便在以蘇州為代表的我國發達地區的農村,也有近25%的農村老人在生病等急需照顧時不能及時得到子女們的有效幫助[16]。

更為糟糕的是,子女外出務工還把年幼的孫輩留在農村讓老人進行撫育。有學者在贛中南農村的調研發現,家庭養老功能弱化表現之一為日常照料的反向趨勢,即父輩對孫輩的“逆反哺”,主要是父輩代替子輩對孫輩進行隔代撫養和照顧,幫子輩干家務、做農活等[17]。可見,在對孫輩隔代撫育過程中,也在變相加重老年人自身生活照料的負擔。

(三)精神上慰藉需求匱乏

物質經濟的支持與日常生活的照料在家庭養老中處于重要的地位,但精神贍養也不容忽視。精神慰藉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需要,是其晚年生活中異常重要的需求,某種程度上講,精神慰藉比經濟支持更能體現出孝的本質與內涵[18]。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表明,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老人們在滿足了基本的生理和安全層次需要后,會主動尋求更高級別的社會層次需要即精神上的慰藉。

農村老人因文化素養整體比較低,日常娛樂生活整體上比較匱乏。從一項涉及全國13個省市的實證調查數據來看,當下農村老人的休閑娛樂活動較為單調,主要以看電視(48.8%)、串門聊天(24.6%)、打牌下棋(11.5%)為主,其他形式的文化娛樂較少[19],甚至有些老人因實在無事可做只好通過勞作來打發時間。有部分年輕人雖有孝敬父母的心愿,但受交通和距離的影響,回家探望父母的機會有限,只能訴諸電話或者網絡。還有一些外出務工子女認為給父母寄點錢,滿足他們基本的物質生活需要,做到“不餓著、不冷著”父母就是盡孝了,這顯然忽視了老人的精神需要。老年人因長期與子女缺乏溝通和交流,孤單感得不到有效的緩解,心里的苦悶也無處訴說,農村老人的精神慰藉和情感需求很難得到滿足。

四、農村家庭養老困境產生的機理

農村家庭養老困境作為迪爾凱姆所說的“社會事實”,是一系列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誘發農村家庭養老困境的因素究竟是什么?運用“結構—關系—主體”這一社會學分析框架可以全面深入地剖析養老困境產生的機理。

(一)“結構性”因素——農村養老困境產生的宏觀因素

探尋農村家庭養老困境普遍存在和延續的機理,可以用宏觀視野去發掘養老困境背后固化的結構性因素,它們屬于最深層次且難以更改的原因。

1.計劃生育政策誘引家庭規模小型化。自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農村生育率明顯下降。根據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自20世紀80年代初實施計劃生育制度以來,家庭戶平均人口數呈直線下降趨勢,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家庭戶平均人口為4.41人,但到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家庭戶平均人口下降到了3.09人[20],由此可見,家庭戶平均人口規模正持續縮小,家庭結構趨于核心化和小型化。

原先農村出現較為普遍的多對中年夫婦供養一對老年人的格局,決定了大多數老年人的養老不會成為一個大的社會問題。因計劃生育政策的嚴格執行,導致了家庭結構的簡單化,在當下催生了一對夫婦供養一對或兩對老人的狀況,形成了許多“4(老年人)—2(成年夫妻)—1或2(未成年人)”家庭。這不僅給子女在經濟上贍養父母帶來了壓力,也在精力上變得力不從心,客觀上影響了子女對父母贍養效果。一旦中青年子女無力或不情愿承擔沉重的養老責任時,老人們的養老困境立即凸顯。

2.人口老齡化催化農村養老困境。由于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的提高,中國人口平均壽命由建國之前的35歲增至當下的74歲,老年人群的壽命普遍增加。“六普”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8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3.26%,相比“五普”數據上升2.93%。我國已全面進入老年化社會,而且老年化的速度明顯加快,老齡化已成為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而農村老齡化的程度更為嚴峻,老年人口比重逐步增加,少年人口比重卻迅速減少,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呈現出倒金字塔形狀[21]。相對于歐美發達國家而言,我國是在經濟水平比較落后、養老和醫療水平相對低下的情況下“跑步”進入老齡化社會,從而陷入了“未富先老”的困境。龐大的農村老年人群無疑會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養老負擔,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國家財政資金有限、老年保障需求持續增長的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的養老問題倍加艱巨。

3.新農保水平偏低,社會保障功能不足。完善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穩定運行不可或缺的制度保障。雖說,我國在農村已全面實施社會保障制度即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簡稱“新農保”),但現行的社會養老保險待遇與老年人的實際養老需求相差甚遠,國家提供的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依舊不足。

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在不斷地發展,讓廣大的農村老年人受到國家的恩澤,彌補了家庭保障供給不足的缺陷,但新農保的目標只是為了“保基本”,側重于經濟保障功能,而且大多數情況下只能是保那些貧困老年人的生存。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農保的待遇對緩解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困境的作用十分有限。一些學者的調查數據顯示,僅有0.9%的老年人認為新農保待遇完全能滿足本地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認為基本能滿足的占14.8%,兩者總計15.7%,而認為很難滿足和完全不能滿足的老年人需要的所占比例高達84.3 %,可以看出,絕大多數農民認為新農保待遇不能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在老年人眼中新農保僅為有限保障[22]。而且,新農保只是為農村老人提供一定的經濟補貼,并不能滿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要和情感慰藉需求。由此看來,農村社會養老保障仍舊可稱為低水平狀態,新農保的實施并沒有有效地解決農村養老問題。

4.農地保障性功能面臨風險。農地對老年人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社會功能,不僅是老年人不可或缺的物質生產資源和社會保障資源,更是老年人的立命之所。然而,當下農地的社會保障功能卻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因人口基數龐大,農民可用耕地面積狹小,再加上家庭聯產承包制導致土地細碎化現象嚴重,不利于大型農業機械化的應用;物價普遍上漲導致化肥、農藥等農業流動成本不斷上升;近些年,農業投入成本逐漸升高,但收益沒有顯著提升,農業呈現出“內卷化”狀態。隨著土地經營收入持續下降,傳統以土地收益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家庭養老模式勢必受到嚴重挑戰[23],土地原本所具有的社會保障功能不僅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反而被進一步削弱。老年人又因身體機能的退化而常常體弱多病,對土地有一種愛恨交加的感情,有時迫于自身實際情況會產生棄耕現象。有基于此,土地保障功能的充分發揮就無從談起。

盡管國家為提高農民收益積極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可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諸多困難。老年人對土地的依賴性情感使他們難以放棄視如珍寶般的土地,又因土地流轉程序不規范、相關法律不健全所引起的土地流轉糾紛和沖突讓老年人對土地流轉心存疑慮。土地流轉對于農村老年人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對自愿放棄耕種的年長者而言,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經濟物質水平;但另一方面也沖擊了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

5.農村社會敬老尊老氛圍淡化。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豐富的關于家庭養老的思想,集中表現為儒家經典中的“孝文化”。“孝文化”是關于敬養關系的道德準則和行孝的規定要求,對維持家庭和諧、保障社會安定發揮著重大的作用。改革開放之后,市場經濟興起并在農村中深入,經濟至上思想和個人主義思潮也隨之在村莊中蔓延,許多農村青年人受其影響,價值觀發生了轉變,道德水準也呈現出下降趨勢。中青年們普遍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工作上,照顧老人的觀念淡化。

面對劇烈變遷的社會,中青年人更愿意加大對后輩的教育投入,如此一來,對老人的投入自然就大打折扣,棄老、虐老的現象也屢見不鮮。即便囿于社會輿論或法律權威肩負起贍養老人的義務,也只是為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保障老人能夠存活下來,日常生活中還是不管不問[24]。中青年群體尊老、愛老意識淡化,孝敬父母的美德被棄之腦后,家庭養老功能日趨弱化,其優勢也逐步喪失。

(二)“關系性”因素——農村養老困境產生的中觀因素

所謂農村養老困境中的關系性因素,是指在農村中與老人群體密切相關的人際關系的函數,這類似于社會學家默頓提倡的中層理論分析視角。它具體體現為老年人在村莊中社會地位關系及其在家庭中的代際關系。

1.村莊中傳統式長老秩序弱化。在費孝通的《鄉土中國》中可以看出,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生于斯長于斯”封閉性的社會共同體,共同體的穩定是由內在深層次的機理維系著,這當中最為重要的體現正是“長老統治”。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社會里,因社會交往范圍和社會關系網絡是相對封閉的,老年人憑借年齡優勢積累起來的生產經驗和社會閱歷,可以用來指導和解決傳統禮制社會的諸多矛盾和問題,這就形成了統治鄉土社會長老秩序的基礎。

傳統社會中的年長者在本家族和所在村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長老作為家族中的領袖,在長幼有序的社會中運用教化性的權威統治家族社會,依循著長期積累下的人生經驗指導子輩為人處世,并通過調動諸多方面資源來維持著家族的興盛;另一方面,長老們所代表的家族是不同的,其通過協商、溝通和交流亦可帶動不同家族間的聯系[25]。長老們運用地方性慣習來應對村莊共同體里的社會事務以及潛在挑戰,竭力維持著村莊內部的和平與團結。長此以往,長老在村莊共同體中便有了絕對的權威和崇高的社會地位。

近觀當下農村,傳統的長老秩序已經或正在消解,老年人的社會地位今非昔比。與不流動的傳統禮俗社會相比,現在的農村呈現出流變的狀態,社會變遷異常加劇,村民們的社會關系圈也不停擴張。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老人積累的社會經驗不再像以往那般適用,中青年人憑借著自身能力在經濟和社會關系上超越老年人,其社會地位不斷崛起,而長老在家族和村莊共同體中社會地位卻一落千丈。可以想象,老年人由彼時的資源控制者變為此時的資源匱乏者,又缺乏社會參與的機會,其在村莊中話語權迅速喪失愈發讓其陷入養老困境之中[26]。

2.父權制日趨衰落,中青年地位崛起。在傳統社會,父輩在整個家庭中的地位至高無上,自然也擁有家庭事務的決定權。之所以會如此,最為重要的原因是父輩掌控整個家庭的資源,不管對內的財產分割和繼承還是對外的社會資源,而且傳統儒家孝文化規定,子輩要尊重父輩且遵從父輩所作出的決議。所以,在這樣極具等級性的父權制社會里,老人們作為父輩的存在在晚年能夠得到孩子們贍養,養老質量也可以得到保障,不太會出現“老無所依”的狀況。

可到了現今社會,子女們逐漸離開父母,長時間外出務工,使得彼此間情感間隔加大且日趨疏遠。子女已不像以前必須依偎在父母身邊才能生存,恰恰相反,年邁的父母須依賴子女的贍養才能生活下去。中青年群體在社會轉型的浪潮之中,憑借著經濟上的絕對優勢占據了家庭關系中的核心地位,父權制也因此慢慢消解。在此背景下,因代際關系轉變引起農村家庭養老方式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子女們對待老人的態度不再像以往那樣萬般順從,而是帶著“功利性”眼光去考量父輩們對其投入是否盡力,用一種經濟學的“理性”思維和社會交換的視角來決定贍養父母的標準。處于弱勢的父母們只能夠硬著頭皮順應著這樣的趨勢,家庭養老的保障性地位岌岌可危。

3.農村女性地位的上升,婆媳矛盾凸現。伴隨著婦女解放運動的興起,農村婦女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農村外出務工主要力量是男性中青年,這昭示著留在家庭中的除了老人和孫輩,剩下的就是媳婦,農村中出現了一種男性缺失和女性主家的局面[27]。現在的農業呈現出婦女化趨勢,婦女已變成農業生產的主要勞動力,而且在家庭中擁有一定的話語權,這就決定了媳婦在家庭養老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傳統社會中,婆媳矛盾主要是婆婆對媳婦的刁難,婆婆因依附父權制的權威處于強勢地位,媳婦在無話語權時只好逆來順受。可當今社會婆媳間關系發生了轉變,媳婦因經濟上占據優勢成為矛盾關系的主導方,婆婆反之要受媳婦的氣,看媳婦的眼色行事,婆媳之間的矛盾影響著老人們的養老質量。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證實了父權制基礎的衰落,家庭內部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權力重心已從父輩向子輩進行轉移,婦女的地位日益提升。婆媳矛盾體現出的代際矛盾,不僅是個體的“婆”與“媳”之間矛盾簡單呈現,而且是老年群體和子女群體在家庭養老中關于責任和孝道、養老期待與實際操作、個人行為與社會道義之間矛盾的集中且具體反映[28]。

(三)“主體性因素”——農村養老困境產生的微觀因素

老年人養老困境問題,不僅由上述的宏觀“結構性”因素及中觀 “關系性”因素所致,還包括老人自身的“主體性”因素。剖析這一“主體性”因素,對科學認識養老困境的現狀以及由此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甚是重要。

1.生理機能衰退,養老風險加大。生命周期理論揭示出人的一生是按照可遵循的規律成長、發展的,都會經歷出生、成長、衰老、生病和死亡的一系列過程。在此過程中,人的生理機能呈現出階段性特征,總體而言是由強盛慢慢趨向衰落。人到老年就意味著邁入了衰落期,生理機能全面退化,與之相隨的社會交往功能、人際關系功能也慢慢消退。尤其處在當代中國農村社會中,農村的老年人群體的處境更是如此。

原本希冀依靠子女來實現晚年的“老有所依”,可子女們迫于生計勞苦奔波外出務工,把老人留于家中。老年人在還能從事勞動時可通過農業生產獲取口糧來養活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理的衰退,一旦遇到疾病,老人會面臨著不可預計的風險,輕者會因病痛誤了生產而無法保障生存的口糧,最終導致原本不高的生活質量再度下滑;重者可能會臥床不起、身體功能喪失甚至面臨死亡的危險。

2.為減輕子女負擔,顧“彼”失“此”。無論古今,子女的家庭尤其是兒子組建的家庭通常會圍繞父母而居住。即便不采取以核心家庭為主的居住方式,青年人都會承擔起中國式家庭贍養職責,差別只是在程度或效果上。現在的鄉村在主體性層面,農村老人的養老觀念也發生了變化,老人的獨立性、自主性不斷增強,在力所能及的時候并不愿意依賴子女獲得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在日常生活中更傾向于個人生活照料自理和情感自撫[29] 。并且,老人們一旦想到子女為了讓家庭更加有尊嚴的生活而背井離鄉時,為孫輩的教育而傷神時,為積攢更多錢在外省吃儉用時,能體會到子女身上的沉重的負擔,明白已經為人父母的子女也有著自身生存使命,希望為子女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子女分擔些家務,不想給子女再添加額外的重擔。生計來源單一且極具脆弱性的大部分老年人總是設身處地替子女著想,不想給子女添麻煩,在深陷養老困境時也不愿告知在外打工的子女,更羞于向子女索取生活費用,其境況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加糟糕。

五、結論與討論

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下,農村老人養老問題不單單是家庭問題,已演變成嚴峻的社會問題。研究發現,占據主導地位的農村家庭養老模式出現了諸多困境,集中體現在老年人群體在經濟上的供養水平不足、生活上的日常照料欠缺以及精神上的慰藉匱乏等方面。本文從“結構-關系-主體”的分析框架入手,系統全面地對家庭養老困境產生的機理進行細致地解讀。研究表明,進程加快的人口老齡化、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的家庭小型化、社會養老氛圍淡化、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以及“新農保”社會保障功能不足等是農村家庭養老困境產生的“結構性”因素;村莊共同體中傳統長老秩序弱化、父權制的衰落導致中青年崛起和農村女性地位上升帶來的婆媳矛盾顯化則構成了“關系性”因素;老年人生理機能衰退以及“顧彼失此”為“主體性”因素。

綜上所述,當下農村面臨著嚴峻的養老困境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社會轉型及家庭變遷給農村養老帶來諸多挑戰,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的趨勢也日益凸顯,這是否就意味著在農村占據主導地位的家庭養老模式會被其他養老模式所取代?基于筆者的研究判斷,家庭養老模式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會被替代,仍舊是農村社會最主要的養老模式。一方面,當前國家限于經濟水平和養老承載力在短期還做不到大幅度地提升新農保的整體待遇,而社會化養老服務機構等在廣大農村還處于起步甚至空白階段,這表明農村社會化養老的發展之路依舊艱難;另一方面,老年人愈來愈重視精神上的需求,即便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老年人可以在家庭之外獲得足夠的經濟贍養和生活方面的照顧,但精神慰藉需求卻難以得到充分的滿足,而家庭養老在這一方面更能發揮特有的優勢,也便意味著其模式難以被取代。與此同時,我們應該積極探索并大力發展多元化的養老模式,這才是從根本上解決未來養老問題的可持續之路。

致謝:本文的寫作框架得益于中國人民大學黃盈盈副教授2015年在《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發表的《“結構-關系-主體”框架下的艾滋病預防——擴展“疾病”的社會學想象》一文的啟發,在此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 龔繼紅, 張黎黎. 農村喪偶老年人的家庭養老境遇——基于山東省三鄉鎮210名農村老年人的調查[J].北京社會科學, 2014(9):5054.

[2] 丁志宏, 祁靜. 如何關注“失獨家庭”養老問題的思考[J].蘭州學刊, 2013(9):7075.

[3] 安增龍, 董銀果. 論中國農村養老模式選擇[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4):5963.

[4] 張彩華, 熊春文. 美國農村社區互助養老“村莊”模式的發展及啟示[J]. 浙江社會科學, 2015(6):132137.

[5] 鄧高權. 中國家庭結構變遷與養老對策探討[J].湖南社會科學, 2014(4):109112.

[6] 肖云, 楊光輝. 優勢視角下失獨老人的養老困境及相應對策[J]. 人口與發展, 2014(1):107112.

[7] 余飛躍. 家庭養老的困境與出路——兼論孝與不孝的理性[J].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5):124130.

[8] 韋加慶. 新時期農村家庭養老的可持續性思考[J]. 江淮論壇, 2015(5):4245.

[9] 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 對于老年生活,人們有哪些需求和期待——基于1 121個樣本的調查分析[J]. 人民論壇, 2014(24):4749.

[10] 羅元文. 中國農村老年人口的養老問題研究[J]. 甘肅社會科學, 2008(6):59.

[11] 鐘漲寶, 馮華超. 現代化與代際關系變動[J].天府新論, 2014(1):115121.

[12] 費孝通. 家庭結構變動中的老年贍養問題——再論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動[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3(3):716.

[13] 王飛鵬, 王君玲, 林琴波. 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困境及對策研究——以重慶市潼南縣Z村調查為例[J]. 西北人口, 2013(1):6772.

[14] 王萍, 李樹茁. 代際支持對農村老年人生活滿意度影響的縱向分析[J].人口研究, 2011(1):4452.

[15] 姚引妹. 經濟較發達地區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以浙江農村為例[J].人口研究, 2006(6):3846.

[16] 陳建蘭. 經濟較發達地區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實證研究——以蘇州農村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 2009(4):4756.

[17] 肖倩. 農村家庭養老問題與代際權力關系變遷——基于贛中南農村的調查[J].人口與發展, 2010(6):5259.

[18] 方菲. 勞動力遷移過程中農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問題探討[J]. 農村經濟, 2009(3):107110.

[19] 李俏,朱琳.農村養老方式的區域差異與觀念嬗變[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2):9399.

[20] 張翼. 中國家庭的小型化、核心化與老年空巢化[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2012(6):8794.

[21] 鐘漲寶, 馮華超. 論人口老齡化與代際關系變動[J]. 北京社會科學, 2014(1):8590.

[22] 鐘漲寶, 聶建亮. 農民的養老觀念與新農保養老保障能力評價[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4(1):94100.

[23] 睢黨臣, 彭慶超. 農村計生家庭養老保障的現實境遇[J]. 重慶社會科學, 2015(9):7280.

[24] 鐘建華. 當前農村養老的困境與對策[J]. 探索, 2012(4):153155.

[25] 允春喜, 徐西慶. 社會網絡視角下農村養老問題研究[J].天府新論, 2013(6):105111.

[26] 唐燦, 馬春華, 石金群. 農村家庭養老方式的資源危機[J].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 2008(11):3941.

[27] 李永萍.“養兒防老”還是“以地養老”:傳統家庭養老模式分析[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103112.

[28] 孫薇薇. 農村養老實踐中的 “功利養老主義” 探析[J].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4): 5359.

[29] 黃闖. 農村老人自我養老保障的現實困境與優化路徑[J].浙江社會科學, 2015(2):125129.

Abstract:With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hange of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endowment function has weakened and has fallen into serious difficulties. Thi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economic income decrease and the lack of life care and spiritual comfort. Under the “Structurerelationshipsubject” framework, the paper expounds systematically the gen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rural oldage dilemma. The research results found that population aging and family miniaturization, social pension atmosphere desalination, land guarantee function weakening, new agricultural insurance level lowering, and social security function deficiency are structural factors; The relationship factors are mainly the rise of young in the weakening of the traditional order of elders in village community and decline of patriarchal authorities, as well as the ever explicit contradictions between young women and their mothersinlaw; While the recession of the elders’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imbalance of their ability and duty are subject factors. Even so,the family model,because its unique function cannot be replaced, is still the most important endowment mode of rural society.

Key words:rural in transition period; family pension; rural endowment pattern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无码久久精品|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伊人91视频| 88av在线播放|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欧美成在线视频| 成年av福利永久免费观看| 亚洲手机在线| 欧美精品高清| 国产男人天堂|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无码AV高清毛片中国一级毛片| 日韩A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天堂网2014| 先锋资源久久| 午夜啪啪网|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午夜视频日本|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看|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色哟哟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五月天天天色|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又黄又爽视频好爽视频| jizz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思思热在线|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中文免费福利| 欧美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国产精品30p| 九色免费视频|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久久77777|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日韩福利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亚洲无线视频|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黄色三级毛片网站|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天天色综合4|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九色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在线看|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视频播放9000|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 露脸一二三区国语对白|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 国产色伊人|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久久亚洲天堂|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欧美日韩高清| 毛片手机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