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顯仲

河網密布、島嶼眾多、航運繁忙的珠江口海域,是海上事故多發的區域之一。雖然各種海上監測技術在不斷地進步,但是對于事故原因和責任的判定卻一直是個難題。有著“海上交警”之稱的海事調查官就擔負著這項重要的任務,對于一個合格的海事調查官來說,不僅要具有豐富的海上經驗,還得具備扎實的海事法律知識,同時也要有一定的管理才能。
在海事調查官的人員構成中,船長是一個主要的來源,從船長到海事調查官,船長的經歷在其中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他們眼中的海事調查又經過了怎樣的發展?
海上交警
談起自己的工作,廣東海事局高級海事調查官方同林說到,就像陸地上的交警一樣,海事調查官也需要對事故的原因作出客觀公正的調查,寫出令人信服的事故調查報告,并明確事故雙方的責任。
海事調查官需要具備多方面的專業知識,首先是海上實踐經驗,船舶航行尤其是涉及船舶及其操作的知識有較高的要求。對船員有足夠的了解,對船員的操作方式需要很熟悉,而操作方式的正確與否都需要實踐經驗來判斷。
在方同林看來,涉及水上事故的因素主要有四類,首先是船舶自身,包括船體和所載貨物,這樣的事故就需要有海上經歷豐富的人員參加調查,其次是船員,如果在船舶上做過相關工作,就會對船員的操作比較熟悉,便于事故調查。第三是環境因素,包括當地的自然環境和通航環境,當地人對環境、航道、船舶流量會比較熟悉。此外,船舶及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會引起海上事故的發生。
事實上,一個海事事故調查的過程耗時很長,由于水上交通事故原因錯綜復雜,例如船舶或貨物操作不當、遭遇惡劣天氣、觸碰水下物體等都會引起事故發生。而海事事故的調查取證具有相當的難度,與陸上交通事故現場能被保護起來不同,部分船舶發生事故后沉入水下,水上現場無法保護,而打撈船舶、分析船舶進水原因等,都需要很長時間。甚至因為打撈造成的破壞,也會對后期的海事調查帶來困難。
打撈沉沒船舶除了需要一定的財力和技術支持,還會花費較長的時間,這對事故調查取證也會帶來很大影響。如2013年在珠江口因受臺風影響而側翻的香港籍“夏長”輪,為了將其打撈出來,前后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打撈單位并為此采購很多新設備,“因為船里裝載了數萬噸鎳礦石,需要把礦石先清除,將船身進行扶正,再把船體破漏的地方補全,最后才能把船舶吊出水面。”
據方同林介紹,盡管在打撈沉沒船舶之前,通常都會有一個探摸報告,但這只能提供給海事調查官關于事故原因的一個初步的證據,最終船舶打撈出水后進行勘驗才能獲得關于事故更詳盡的證據。
通常上等級水上交通事故的調查,都會成立一個調查組去專門進行,其中就包括熟悉事故發生地通航環境的本地海事調查官。“僅靠一兩個人的力量不能完成調查,調查組就能夠發揮團隊的力量,從而得到準確科學的結論。”
因此,成立事故調查組會有考慮各方面人員構成的原則,比如調查組已有船舶駕駛經驗人員,就會補充船舶檢驗人員,因為其檢驗技術在事故調查中同樣可以派上用場。2014年中山市的一艘渡船傾覆事故,就邀請船檢、船舶管理、當地海事部門等多方面的人員進行調查,最終查明了事故的原因和責任。
部分事故調查過程中,調查組需要委托海事專家做技術鑒定,正如陸地火災事故提取事故現場殘留物做檢驗一樣。技術鑒定形成的結論,會成為事故調查原因分析和責任認定的依據。
船舶沉沒是海上交通事故經常發生的事故,也是海事調查的重要攻堅領域。總的來說,船舶沉沒包括自沉和碰撞沉沒,事故種類最多的是碰撞事故,可占到事故宗數的70%以上。方同林介紹到,根據2015年最新實施的水上交通事故統計辦法,人員失足落水也算作水上交通事故統計,今年廣東轄區已經有5宗這樣的事故發生,其他還有工傷也納入水上交通事故統計。
新的水上交通事故統計辦法的實施,一是向國際海事安全調查的范圍靠齊,事故種類有所增加。二是事故等級與安全生產法相一致,把水上安全事故的外延進行了擴大,方便國內水上交通安全水平與國際進行比較,也能更好的與國內其他行業安全狀況進行橫向比較。但這也因此加大了事故調查的工作量。
方同林認為,目前水上事故多發的原因還在于航運業的不景氣,讓船公司或船主選擇縮減開支,從而削減船舶配備人員,忽略船舶維護保養,由此滋生了更多的水上交通安全隱患,事故發生的幾率大幅提升,給水上交通安全造成了較大壓力。
面對更加復雜的事故原因和不斷增加的事故種類,無疑增加了海事調查官的工作難度,使得“水上交警”們更加的忙碌。
要經驗更要細心
在2005年開始海事調查官職業生涯之前,方同林長期擔任遠洋船船長的工作,在他看來,僅僅擁有海上航行經驗,還不足以成為一名合格的海事調查官,“需要對海事相關法律法規的不斷學習,加上豐富的海上經驗,才能更好地開展海事調查工作。”
對于自己當船長的經歷,方同林認為,其實在每一場事故調查之中,豐富的航行經驗都給他開展工作帶來方便。對于復雜的海上事故來說,僅僅憑借技術手段其實很難判定。比如追查水上事故中的肇事逃逸船,如果沒有航海的經驗,不熟悉船舶的操作,僅憑VTS雷達圖像會很難完成任務。
“例如都是醫生,面對一個胸片,如果不是那個專業的醫生,是看不出問題的。有海上經驗的調查官看一個VTS圖像,就知道這船是怎樣的操作,存在著什么危險,以及下一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避免危險。”
在今年發生的一起商船與漁船的碰撞事故中,由于漁船已經沉沒,海事調查官就從雷達圖像上進行分析,“一個目標消失,并不能簡單的說就是船舶被碰沉,要根據兩艘船之間的關系,和當時環境和風浪的情況來判斷。”方同林解釋到,因為漁船體積較小,可能被海浪遮蔽或是處于雷達盲區而丟失了目標,這樣的情況就需要調查官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根據當時與漁船體積相當船只的回波,經過該商船時是否繼續發出回波,或回波是否穩定,來斷定是否由商船的碰撞導致的漁船沉沒。
多年的遠洋航船經歷,不僅使得他有豐富的航海經驗,也讓他逐學習到國際海事法律和事故處理原則,而長期與外國海員打交道的經驗,在現在的海事調查官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為了解外國人對于事故處理的原則和心態,能夠更好的去溝通和把握事態。
“今年在汕尾海域,一艘商船與一艘本地漁船相撞,調查組通過對目標的分析,對水域環境的判斷,細心地反復對比VTS圖像,并與雙方進行細致的溝通交流,最終確認事故雙方的責任。”方同林說,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通常雙方都因為害怕負責而不“坦誠相待”,這時候就非常考驗調查官的求證能力和溝通技巧,而令方同林頗為自豪的是,至今經他調查的海上事故中,還沒有一例敗訴過。
雖然不會因為豐富的海上經驗,而在水上事故調查中發生戲劇性的反轉效果,但確實在每次調查之中都不可或缺。方同林坦言,“在這之中,細心、認真也是非常重要的條件,每次拿到一個事故VDR,都會反復去看、去聽,反復地作比較,找出事故的真正原因所在。”
在2011年時,方同林曾短暫參加一個國際安全調查官的培訓,卻因為有海上事故需要處理而中途退出,失去了能參與國際海事安全調查的機會,這也成為他海事調查官生涯的憾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