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凱華
摘要:我國《海商法》中船舶碰撞的定義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是第165條和第170條邏輯關系不清,導致在司法實踐和實務中出現種種爭議。本文通過對船舶碰撞定義的內涵等方面進行分析,并對《1910年碰撞公約》、《海商法》、<里斯本規則》中船舶碰撞內涵進行對比分析,從而看出我國在船舶碰撞概念方面立法的不足,對于完善我國《海商法》關于船舶碰撞的概念提出建議,完善船舶碰撞的內涵。
關鍵詞:船舶碰撞直接接觸里斯本規則
1.船舶碰撞定義及法律淵源
船舶碰撞內涵的詮釋首推《1910年統一船舶碰撞若干法律規定的國際公約》作出的定義,根據該公約第1條的規定,船舶碰撞的基本含義是指船舶之間在任何水域中發生實際接觸而造成一方或多方損害的海上事故。《海商法》第165條也對此做出了規定,船舶碰撞指在海上或者與海相通的可航水域船舶間發生接觸而造成損害的海事事故。”對于船舶碰撞,《海商法》第八章獨立一章做出對此作出專門規定,其基本內容都是參照《1910碰撞公約》的相關規定和原則而制定,如船舶碰撞的定義、船舶間碰撞責任的劃分原則等。所以,《海商法》中船舶碰撞定義的法律淵源包括了《1910年碰撞公約》。出此可見,我國《海商法》中關于船舶碰撞的概念雖然是以《1910年碰撞公約》為藍本而制定的,但二者也存在著諸多不同之處。首先,關于碰撞水域方面,《海商法》所規定的碰撞水域是指“在海上或與海相通的可航水域”,而《1910年碰撞公約》指的是“任何水域”。其次,關于發生碰撞的船舶方面,《1910年碰撞公約》中的船舶指海船或其他海上移動式裝置,包括海船和海船、海船和內河船,且不論是否在航或沉船。而《海商法》船舶碰撞一章中的船舶是指海商法第3條規定的船舶,同時包括與其發生碰撞的任何其他非用于軍事的或者政府公務的船舶。
2.關于《海商法》船舶碰撞內涵的爭議
對船舶碰撞的定義及其構成要件,我國海商法的學者和司法審判人員的認識存在著諸多分歧,爭議的焦點是在我國《海商法》第170條規定和第165條規定二者之間的邏輯關系如何理清。有的學者認為我國《海商法》第170條已經做出了相關規定,間接碰撞也應被囊括于船舶碰撞之中,同時客觀現實也需要將間接碰撞也認定為船舶碰撞。而對此持反對意見的學者則認為,船舶碰撞的構成要件之一是船舶間發生了實質性的或直接的接觸,此時直接接觸屬于船舶碰撞的必要條件,而間接碰撞因為船舶間并未發生直接接觸不屬于船舶碰撞,但是在具體司法實踐中可以類推適用船舶碰撞的相關規定。根據《最高院關于海事法院收案范圍規定》第1條規定,浪損等間接碰撞的損害賠償案件也屬于船舶碰撞案件,從中也有所體現。
《海商法》第165條規定了船舶碰撞的定義,但同時在第170條也做出了規定。間接碰撞案件類推適用我國《海商法》第八章中關于船舶碰撞的規定。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船舶碰撞的定義究竟是以第165條為準還是第170條為準,顯然第170條的船舶碰撞包括了間接碰撞。筆者認為間接碰撞類推適用《海商法》第八章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首先,該類推適用僅包括船舶之間的間接碰撞,而不包括船舶觸碰問題。其次,間接碰撞采用此類立法形式有違邏輯規則,船舶碰撞的構成要件之一是實質性接觸,而類推適用的法律規定中又改變了船舶碰撞的定義內涵,一般來說法律的類推適用應該是擴大適用外延而非改變適用的內涵。類推適用的前提是內涵相同,此舉顯然有違邏輯規則。最后,我國立法采用的是成文法,而成文法的典型特點之一是法律概念明確、具體。船舶碰撞的概念也是如此。《海商法》已經明確規定船舶碰撞是船舶間發生實質性接觸并造成損害的事故,所以間接碰撞和浪損不屬于船舶碰撞。但是,對于船舶因操縱不當而導致的海事損害事故,不能因此時適用船舶碰撞的法律規定而認定為間接碰撞。從我國海商法第165條和第170條以及《1910年碰撞公約》的相關規定看,是否適用船舶碰撞的相關規定不能作為直接碰撞和間接碰撞的劃分依據。在法律概念的界定方面,不適宜適用此種劃分方法,同時在司法實踐中也會帶來法律適用上的問題。除了《海商法》第165條和第170條的邏輯關系混亂外,我國最高院關于船舶碰撞的相關司法解釋也存在類似的矛盾問題。如《最高院關于審理船舶碰撞案件規定》第1條的規定,船舶碰撞指海商法第165條所指的船舶碰撞排除了內河船舶碰撞。另外,該條規定《海商法》第170條規定的海事事故,適用《最高院關于審理船舶碰撞案件規定》。很明顯這兩個規定的內容就是互相矛盾的。
綜上所述,因為立法上的混亂從而導致司法實踐中對船舶碰撞認定的混亂,由于我國在立法上對“間接碰撞”沒有做出明確規定,僅僅對于“間接碰撞”的事故類推適用《海商法》中船舶碰撞的規定從而判定雙方的碰撞責任。這是《海商法》中船舶碰撞概念構造所存在的問題。對于船舶碰撞不依據一般民事責任的規定,碰撞責任的認定不以民法為依據,而是依照《1972年國際海上避碰規則》、本土法以及本地港口的規定,如《內河避碰規則》、《珠江口水域船舶安全航行規定》等。
3.《里斯本規則》中船舶碰撞的內涵
對于船舶碰撞涉及到的海事國際公約是《里斯本規則》,國際海事委員會(CMI)在1987年《里斯本規則》中,對船舶碰撞草擬了兩個新的定義:
(1)“船舶碰撞系指船舶之間,雖然沒有發生實際接觸,但造成滅失或損害的任何事故”。
(2)“船舶碰撞系指因一船或多船的過失引起兩船或多船間的相互作用,進而導致滅失或損害,而不論船舶間是否發生接觸”。
對于船舶碰撞,《里斯本規則》突破性的做出了兩個新定義,兩個定義看似對立,實則是統一的整體。筆者認為二者的共同點都是在傳統概念的基礎上將間接碰撞和浪損歸為船舶碰撞的范疇。區別在于第二個船舶碰撞定義例外的將“過失”作為船舶碰撞的構成要件之一。而我國《海商法》船舶碰撞構成要件并不包括過失這一構成要件,所以依據第一個船舶碰撞的定義,船舶碰撞構成要件反映了船舶碰撞定義需要重構的內容。由此可見,船舶碰撞定義的重構對傳統定義的一個實質性的改變是不再將實質性接觸作為船舶碰撞的構成要件之一,使得在船舶碰撞構成要件中直接接觸由必要條件轉化為了充分條件。船舶碰撞概念的內涵繼而得以擴大,即把間接碰撞和浪損納入船舶碰撞法調整的范圍之內,這是對船舶碰撞的傳統概念根本性的變革。
4.結語
船舶碰撞定義的內涵從表述方式上劃分可以分為定義形式和適用形式,《里斯本規則》屬于典型的定義形式,我國《海商法》及《1910年碰撞公約》屬于適用式。定義形式明確的規定了船舶碰撞的內涵,而適用式容易導致難以區分是否屬于船舶碰撞。由于船舶碰撞的傳統定義在實踐中逐漸凸顯其弊端,尤其是導致實踐中很難區分事故是直接碰撞還是間接碰撞。《最高院碰撞賠償規定》第16條采用新的碰撞概念雖然滿足了海事審判實務確定碰撞案審理范圍的需要,但其法律效力一般僅限于海事審判范圍內,同時又與2008年的《最高院關于審理船舶碰撞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相矛盾,所以它并未解決我國現行海商立法采用傳統碰撞概念及間接碰撞類推適用碰撞法所帶來的立法邏輯混亂及碰撞概念自身應科學精確的問題.我國《海商法》中的船舶碰撞的定義應重構為:船舶碰撞是指船舶在海上或者與海相通的可航水域發生接觸造成損害的事故,或者雖然船舶間未發生接觸,但由于過失導致間接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