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斯,許玉霞
(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四川南充637000)
嬰兒肝炎綜合征152例臨床分析
王 斯,許玉霞
(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四川南充637000)
目的探討嬰兒肝炎綜合征(IHS)患兒的臨床特征,分析其病因、臨床表現、并發癥、輔助檢查、治療和轉歸。方法回顧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該院兒科住院治療的152例IHS患兒的臨床資料。結果本研究152例IHS患兒中,病因明確115例,其中屬感染因素105例,非感染因素10例;病因不明確37例。105例病因明確的感染患兒中,病毒感染92例,其中居首位的是巨細胞病毒感染(55例),其次為EB病毒感染(18例)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8例)。10例病因明確的非感染患兒中,先天性膽道閉鎖6例,膽總管囊腫2例,遺傳代謝性疾病2例。經治療,99例治愈,42例病情好轉,8例無效,1例肝硬化伴腹水自動出院,2例晚發性維生素K依賴因子缺乏致顱內出血死亡。結論IHS病因復雜,與感染密切相關,其中巨細胞病毒感染占首位,故針對嬰兒期黃疸患兒,應盡早完善TORCH、輸血免疫全套、血培養、遺傳代謝性疾病篩查等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避免發生嚴重并發癥,改善預后。
病毒性疾病; 肝炎; 肝炎病毒,乙型; 黃疸; 巨細胞毒; 嬰兒
嬰兒肝炎綜合征(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IHS)是指于1歲以內的嬰兒期(包括新生兒期)發病的具有黃疸、肝臟腫大及質地異常和肝損傷的一組臨床癥候群,可由多種致病因素引起,并發癥多,預后情況各不相同,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為提高臨床醫生對該病的認識水平,現對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兒科住院治療的152例IHS患兒的病因、并發癥、輔助檢查、治療及轉歸等方面進行分析,并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資料
1.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152例患兒中男98例,女54例,男女比為1.8∶1;≤28 d 21例,>28 d至3個月94例,>3~6個月30例,>6個月至1歲7例。
1.1.2 診斷標準 152例患兒均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嬰兒肝炎綜合征診斷標準[1]。
1.2 方法 收集患兒臨床資料,對其病因、并發癥、輔助檢查、治療、預后進行歸納分析。
2.1 病因 152例中,病因明確115例(75.7%),其中屬感染因素(血清病原體檢查陽性)105例,非感染因素(血清病原體檢查陰性)10例;病因不明確 37例(24.3%)。
2.1.1 感染因素 105例病因明確的感染患兒中,病毒感染92例(87.6%),包括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55例,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18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8例,單純皰疹病毒感染6例,風疹病毒感染5例,弓形蟲感染4例,細菌感染8例,梅毒螺旋體感染1例。
2.1.2 10例病因明確的非感染患兒中,先天性膽道閉鎖6例,膽總管囊腫2例,遺傳代謝性疾病2例。
2.2 臨床表現 所有患兒均以皮膚、黏膜黃染為主要癥狀,肝臟不同程度腫大,脾臟腫大95例,食欲減退及拒乳90例,嘔吐87例,腹瀉52例,白色大便20例,夜驚、多汗42例,咳嗽40例,發熱30例。
2.3 并發癥 并發呼吸道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62例,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18例,腹瀉病45例,鵝口瘡4例,尿路感染3例,肝硬化伴腹水1例,維生素K依賴因子缺乏合并顱內出血5例,甲狀腺功能低下2例。
2.4 輔助檢查
2.4.1 肝功能檢查 全部患兒谷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均異常升高(正常值為小于40 U/L);均有膽紅素代謝異常,直接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2.4.2 腹部B超檢查 全部患兒均有肝臟腫大,其中95例脾臟腫大,12例顯示肝內膽汁淤積。
2.5 治療與轉歸 全部患兒均接受綜合治療,以對癥治療為主,即利膽退黃,護肝,防止出血及繼發感染(治療藥物主要有促肝細胞生長素,復方甘草酸苷,丹參,茵梔黃,門冬氨酸鳥氨酸,熊去氧膽酸等),病因明確者針對病因治療(主要使用更昔洛韋、干擾素等),同時治療并發癥(合并感染者應用有效抗生素,合并佝僂病補充維生素D,合并膽管發育障礙者接受外科治療)。99例治愈(黃疸完全消退,肝功能恢復正常),占65.1%,42例病情好轉(黃疸基本消退,肝功能較前好轉),占27.6%,8例無效,占5.26%,1例肝硬化伴腹水自動出院,2例晚發性維生素K依賴因子缺乏致顱內出血死亡。
IHS的病因主要包括感染、先天性代謝異常和肝內外膽管畸形,由環境因素、遺傳因素單獨或共同影響而導致病變。有研究報道,在IHS患兒中,CMV是感染因素的主要病原體,其次為HBV[2-3],本文結果顯示,IHS患兒中CMV感染率為36.2%(55/152),為檢出病原的首位,與上述文獻報道相符。但本文結果顯示,排在第2位的感染因素不是HBV,而是EBV感染,占11.8%(11/152),而HBV感染僅為5.26%(8/152)。這一結果,與李曉峰等[4]的報道相近,原因一方面可能與地理因素有關,另一方面與成功地普及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及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有關。CMV屬于皰疹病毒,除病毒感染外,還發現有8例細菌感染,血培養為陽性,占5.26%,分別是金黃色葡萄球菌4例,大腸桿菌2例,肺炎鏈球菌2例。因為細菌感染可導致過度炎性反應,引起敗血癥,導致多臟器受損,包括肝臟受損、心肌受損等,如葡萄球菌等毒素引起肝細胞損傷導致中毒性肝炎。除病毒、細菌外,還有弓形蟲感染4例,梅毒螺旋體感染1例,提示今后在遇到嬰兒期黃疸患兒時,為了明確病原,需要盡早完善TORCH、輸血免疫全套、血培養等檢查。
本組非感染因素中,主要是膽管發育障礙和遺傳代謝性疾病,其中先天性膽道閉鎖最多(6例),主要表現為梗阻性黃疸,患兒解白陶土樣大便,腹脹,結合肝功、腹部B超及放射性核素顯像多可確診。遺傳代謝性疾病僅2例,1例為半乳糖血癥,這是常見的半乳糖代謝缺陷,1例為丙酸血癥,是丙酸分解代謝過程中的一種遺傳性缺陷,均屬于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遺傳代謝病臨床表現復雜多樣,確診需要依賴實驗室檢查,在本組病例中,不明原因的病例占總病例的24.3%(37/152),一方面證實IHS病因較復雜,另一方面也說明本院診斷手段較局限,有學者認為IHS患兒如果病因不明,同時伴有反復代謝性酸中毒,高氨血癥、低血糖的患兒,應進行高危篩查,檢測血尿有機酸等[5]。本組中這些不明原因的病例部分由于沒有完善遺傳代謝疾病的篩查,可能存在漏診的情況。
也有學者認為,肝穿刺病理檢查能對肝組織進行免疫組織化學及特殊染色,這些方法有助于該病的病因診斷,從而為治療IHS的治療和預后判斷提供有效的幫助[6]。
本組患兒臨床上均有黃疸、肝臟腫大,以血清ALT升高為主,部分伴有脾臟腫大,存在較明顯的肝功能損害,臨床上易產生各種并發癥,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多見,如肺炎、腹瀉病,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肝臟損害影響蛋白質、脂肪、糖代謝,機體發生營養障礙,網狀內皮系統防御及吞噬功能降低,合成補體減少,免疫球蛋白減少,免疫力降低所致[7]。IHS非感染性并發癥中,以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多見,維生素D本身沒有活性,需要在肝臟、腎臟進行2次羥化作用生成有活性的1,25(OH)2D3來發揮抗佝僂病的作用,當肝臟受損時,維生素D在肝內羥化發生障礙,1,25(OH)2D3生成不足,同時膽汁排泄障礙影響維生素D的吸收,維生素D吸收和代謝障礙,便導致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本組病例中,有5例出現維生素K依賴因子缺乏癥導致顱內出血,這是由于肝細胞損害,凝血因子合成降低,同時IHS患兒腸道內缺乏膽汁,影響脂溶性維生素K的吸收,易致出血,其中以顱內出血最為嚴重,這是IHS患兒致殘、致命的主要病因,本組病例就有2例患兒因顱內出血死亡,因此,IHS患兒及時補充維生素K,可以預防顱內出血同時減少IHS的致殘率和死亡率[8]。
IHS治療以綜合治療為主,一般采用利膽退黃,護肝降酶,防治出血及病因治療,強調早期、系統、中西醫結合的方法;盡早找出病因,按原發疾病的治療原則進行治療,并積極治療并發癥,預防肝硬化的發生。CMV感染是目前IHS的首要病原,其治療應當引起重視。更昔洛韋被用于治療CMV感染多年,取得了較好的效果[9],每次5 mg/kg,每天2次,誘導2周,之后5 mg/kg,每天1次,進行維持治療,療程4周,也有報道病情嚴重者維持時間長至6個月,甚至1年,鑒于此藥的不良反應較多,在使用時要嚴格掌握其適應證[10]。先天性膽道閉鎖一旦確診,即由外科手術處理,有學者認為經內科保守治療效果差,存在持續性黃疸的難治性IHS患兒可早期手術探查治療,提高療效[11]。各種遺傳代謝性疾病一經診斷,便根據病因作出相應處理,本組病例中的半乳糖血癥患兒停用一切奶類和奶制品,換用豆漿及蔗糖喂養后,黃疸消退,肝功恢復正常,丙酸血癥患兒應用低蛋白飲食,加用左旋肉堿等治療后,黃疸減輕,肝功恢復正常,但2例患兒的預后取決于是否能長期堅持治療。對于重癥患兒和遺傳代謝性疾病患兒,有條件可以選擇肝移植[12]。
IHS的預后大多良好,本組病例中治愈及好轉的占92.8%(141/152),死亡僅2例,死因為嚴重并發癥。為了進一步減少該病對兒童的危害,需從預防抓起,對感染性病因者預防的最根本辦法是接種疫苗[13],目前應用最多的是乙型肝炎疫苗和風疹疫苗,我國已對新生兒常規進行HBV疫苗的預防接種,對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婦女所生嬰兒在生后12 h內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高效免疫球蛋白,此舉減少了新生兒和嬰兒感染乙型肝炎的概率。結合本組病例,HBV感染僅8例,占5.26%,較之前有所下降。但嬰兒期HBV感染可使患兒成為終身攜帶者,部分患兒在20~30年后可發展為肝硬化,甚至發展成為原發性肝癌,后果十分嚴重,因此針對HBV高危新生兒盡管已經采用HBV免疫阻斷的措施,仍須建立定期的隨訪制度,以便及時發現免疫失敗、保護性抗體不足、無保護作用、再感染的情況。母嬰傳播感染的預防在防止該病的發生也非常重要,育齡婦女在懷孕前應避免接觸傳染源,完善TORCH、輸血免疫全套(包括HBV,梅毒等檢查),孕后期發現有HBV、CMV感染者,應采取剖宮產;對孕母有CMV感染,且母乳中CMV-免疫球蛋白M陽性者應停止母乳喂養,減少產道及產后感染。
參考文獻
[1]吳瑞萍,胡亞美.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372-1374.
[2]李樹青,岳保珠,延永,等.嬰兒肝炎綜合征的病原學及臨床綜合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05,8(13):1096-1097.
[3]王靖.嬰兒肝炎綜合征52例臨床分析[J/CD].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4,24(8):86.
[4]李曉峰,蔡耘,竇娟,等.嬰兒肝炎綜合征的病因、合并癥及治療分析-附238例分析[J].新醫學,2009,40(9):592-594.
[5]張紅珊,蘇浩彬,吳燕云,等.嬰兒肝炎綜合征合并遺傳代謝病臨床分析[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10,15(2):107-108.
[6]龍梅,朱莉,劉文莉,等.肝活檢病理檢查對嬰兒肝炎綜合征的臨床應用價值[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3,28(19):1491-1493.
[7]王鳳枝.嬰兒肝炎綜合征87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1,8(10):150-151.
[8]王道昉,張喜鳳,閆玉真,等.嬰兒肝炎綜合征合并顱內出血48例臨床分析[J].安徽醫藥,2007,11(12):1123.
[9]吳婉芳.圍產期巨細胞病毒感染的診斷和治療[J].中華兒科雜志,2001,39(11):698-699.
[10]李在玲.與感染相關的嬰兒肝炎綜合征[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6(7):474-477.
[11]樊長河,張中喜,馬建琦.難治性嬰兒肝炎綜合征的手術治療[J].中國實用醫刊,2012,39(2):112-113.
[12]何念海.嬰兒肝炎綜合征[J].實用肝臟病雜志,2012,15(6):484-486.
[13]鄒芙蓉.嬰兒肝炎綜合征的治療方法[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11):476-477.
10.3969/j.issn.1009-5519.2016.24.048
:B
:1009-5519(2016)24-3863-03
2016-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