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 印
(長春科技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我國使用傳統技藝生產的發酵食品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在實際的生產工作過程中也在不斷地升級和優化。研究和分析傳統發酵食品,主要是為了實現對食品質量的升級,希望了解傳統發酵食品生產的過程信息,在良好的科學指導下探究微生物及其代謝作用。
我國傳統的發酵食品中,大豆的發酵食品種類最為繁多,不同的發酵食品類型給人們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味道和口感。例如,人們在平時烹飪過程中都會使用到的醬油,為提供特色味道而準備的豆醬,搭配主食就餐的腐乳,不同地區長期保留的豆豉食品等,都是有名的傳統發酵大豆食品。制作傳統大豆發酵食品,最主要的工序是制曲。制曲是大豆食品發酵中十分關鍵的一個步驟,制曲的過程中利用微生物等進行大豆細胞外的酶發酵,并在發酵的過程中產生一系列的分泌物質,進而促成后期的發酵成品風味,因為風味的獨特性廣泛的受到了大匯總的喜愛。通過制曲的方式能將傳統食品中的營養物質轉變成新的結構,在實際的發酵過程中又具備功能因子轉換和形成的需求[1]。
食用醋在我國人民大眾生活中的應用比較廣泛,食用醋的產生,就可以歸功于發酵的功勞。不僅是我國的適用醋類型豐富,味道醇香,各個國家的發酵食用醋都保有盛名,例如日本的香醋、意大利的香脂醋等。如何能通過發酵制造傳統的食用醋,就需要在發酵的過程中通過微生物的轉變及代謝形成,所謂微生物的變化,是指在實際的發酵過程當中通過醋酸菌、霉菌、乳酸菌和酵母協助完成,通過霉菌的降解蛋白質方式能夠獲得大量的多糖形式的分子產物,通過酵母菌中存在的酒精物質能夠獲得單糖,進而促進發酵效率,再由醋酸菌的發酵獲得微生物營養物質,進而形成食用醋。
我國酒文化和酒歷史源遠流長,在發展的過程中,新的酒品類型層出不窮,奠定了我國獨特的酒文化背景。例如,我國紹興的黃酒,朝鮮族的米酒,廣泛遍布于我國各地區的白酒等。與大豆發酵食品相同,酒的發酵也需要制曲,曲是制酒的關鍵,也是酒產品生產的源泉。通過曲的形成和變化,促進酒味道的不斷升級,并將其中的營養物質不斷地轉變并呈現出來,因此,酒類的釀造過程也離不開微生物的作用。微生物的發酵及代謝成功地奠定酒類產品形成的基礎,通過霉菌和細菌群的作用,形成酒類產品中的各種糖化的能量。后期通過非釀酒的酵母還能夠達成強有力的酯合成作用,進而形成迷人的酒香[2]。
茶葉通過發酵的方式能夠獲得更加濃郁的茶香,這也是發酵工藝在制茶工作中的作用之一。微生物及其代謝功能能夠滿足實際的茶品成型需求,并能在良好的狀態下實現茶品的提亮和色澤優化需求。例如,普洱茶是發酵的茶品種最具有發酵特色的一種,普洱茶具備這種優質,就是因為其發酵過程中,普洱茶中形成了微生物與固態發酵體融合的效果。普洱茶在發酵的過程中需要霉菌、放線菌、酵母菌和細菌等多種物質的結合,在實際的發酵過程中結合具有優勢的菌群,形成機體的聯合作用,進而產生和代謝出大量的酶類或者有機酸等物質,促進普洱茶的味道得到提升,并能有效地提升普洱茶的茶香味道,有效產生健康的菌群并消除可能出現的雜質菌等。
我國發酵的食品種類眾多,且在不斷地發展過程中逐漸影響到不同的地區和國家的發酵工藝。例如,紅曲就是我國發酵工藝中比較有名的傳統食品類型,這種發酵的工藝和食品獲得了大眾的喜愛,并在亞洲地區不斷推廣,成為流行和受到關注的發酵產品。因為我國發現并使用了紅曲這種物質,紅曲菌也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受到其他國家的認知和重視,紅曲這種發酵工藝傳播到歐洲和日本等國家地區,其他國家也從中找到關于紅曲菌的研發工藝,并長久使用。紅曲發酵工作的過程中,主要應用到的菌群是紅曲霉,在實際發酵過程中通過菌群的作用實現對相關物質和酶介質的代謝,進而產生有益的物質,形成制造發酵產品的需求[3]。
傳統的發酵食品廣泛地受到大眾的喜愛,是傳統發酵食品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分析傳統發酵物質的發酵過程,微生物的結構轉變和實際的營養物質生成,都是傳統發酵食品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促進其轉變的重點。但對傳統發酵食品的安全管理工作也需得到進一步的關注,如何高效地地檢驗出發酵食品中存在的有害物質,成為未來傳統發酵食品制造工作的重點,也希望能夠通過新技術的開發,有效地促進微生物物質的生產和運作。
參考文獻:
[1]徐 巖.基于風味導向技術的中國白酒微生物及其代謝調控研究[J].釀酒科技,2015(2):1-11.
[2]馬艷莉,李里特.發酵豆制品釀造過程中組分和營養功能因子的變化及調控[J].食品科學,2012(3):292-299.
[3]聶志強,王 敏,鄭 宇.3種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傳統發酵食品微生物多樣性研究中的應用[J].食品科學,2012(23):346-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