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心芯
(江蘇省揚州市商務高等職業學校,江蘇 揚州 225000)
職業技術教育是主要開展職業技能的教育,一些職業學校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訓練學生的技術,甚至全部都是技術提高和訓練,始終堅持“技術至上”的原則。江蘇省揚州市商務高等職業學校的理論課教師也是如此,如烹飪營養與衛生教師在備課時,盡量多得將相關專業理論傳授給學生,并時時考慮如何與烹飪實踐結合以便于學生理解掌握,但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卻從未認真考慮過。在專業課教師的潛意識里,總認為學校開設的德育課才是負責學生的素質教育,本門課程只要教好專業知識就行。直到學校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空有技術、卻因缺乏高素質而難以找到滿意工作的學生時才發現,正是這種“專業至上”的想法,使烹飪專業教學走進了誤區。
烹飪專業有著很大的市場,然而就業面不夠寬。學生在畢業后,一般從事的職業是廚師,進而易受到周圍工作環境、行業慣性、文化背景等的影響,認知社會的角度受到制約。長期如此,易形成廚師的定勢思維,難以實現創新和發展。導致這種現狀的原因有很多,學校教育中存在缺陷是其中之一,即學校只注重技術而不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實際上,只要是在就業后存在較強可塑性與較好發展的人,都是具備較高綜合職業能力的學生,而一部分一味注重技術而不重視文化修養和專業基礎的學生,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中常常缺少較大的發展潛力。
當前社會的餐飲行業需要的廚師,并非只是會一門技術,而是具備創新、修養、品格、能力和知識的綜合素質人才。換言之,學生要想滿足工作崗位的標準,不但應掌握技能和技術,還應具有相應的道德修養、文化素質和專業理論基礎[1]。此外,一部分教師重視講解職業技術,因此會自然而然地以師徒講解的方式代替現代化的教學模式,從而在無意識或有意識中排斥其他非專業的學科,且讓學生一直處在簡單和重復操作、訓練的過程中,使學生缺少自主探究和學習的空間和時間。國內烹飪學校當前培養的大部分都是工匠型的學生,在當前復雜多變的餐飲領域中,很少有廚師能夠成為星級酒店經理或開飯店的成功人士。
以烹飪營養與衛生課程為例,探討如何在專業教育中融入素質教育。
當前餐飲領域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較高,高素質不僅表現為職業技能的熟練,還表現為文化視野的拓展。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①關于烹飪專業的文化知識,如食品微生物知識、食品衛生知識、廚房管理、食物化學知識、食物營養知識和地方民俗等。如此一來,學生能在工作崗位上體現出較高的文化素養。②人文性知識,如運動、藝術、歷史、文學等。事實證實,越具備豐富文化修養的人,其人文情趣和生活品位越高雅。
為此,在教學中,不僅應根據相關的知識點設置知識目標,還要聯系實際,為學生設置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力求讓學生在學習中不僅僅是被動接受知識,還能主動獲得體驗和感觸,豐富人生閱歷。如在教授“金屬毒物和其他化學物質污染”章節時,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不同重金屬污染帶來的危害,同時還要求學生從化學毒物的危害進一步理解吸煙有害健康,從而主動禁煙、戒煙。
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很重要,而創新素質的培養則是重中之重。多少次全國大賽的經驗和教訓都表明同一個道理——成功離不開創新[2]。素質教育的創新需要體現以下兩點:①主體觀念,在烹飪教育的過程中有效地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激發學生的主體觀念,讓學生懂得自主反思、管理和評價,從而不斷地超越自己;②要具備批判意識,指導學生懂得思考、質疑、探究,發表自身的看法,不要一味地推崇烹飪的權威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思考,鼓勵他們大膽發言,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例如在講授“合理營養”章節時,引導學生探索,人們平時所認為的“營養菜”,它的真實營養價值如何,當不當得起“營養菜”的名頭。
不斷發展的社會經濟與進一步深入的改革開放,使餐飲行業對烹飪人才的挑戰越來越顯著,行業間存在激烈的競爭,烹飪行業又缺少穩定性,使學生面臨很大的壓力,因而導致一些心理問題出現。此外,學生還會受到社會人群的影響,易形成浮躁、焦慮、擔憂的情緒。為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顯得十分關鍵。首先,引導學生提升承受挫折的能力,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抗挫心理能力,才能在遇到困難時,具備克服挫折的勇氣和堅持到底的毅力;其次,引導學生提升控制不良情緒的能力。只有具備較強的情緒控制能力,在踏入工作崗位后,才可以在復雜紛擾的社會環境中保持一個較好的心態。最后,引導學生懂得悅納自我,當前社會的發展迅速,存在十分激烈的競爭局面,學生融入社會環境中需要與其他人合作、交流,然而,大部分學生在一開始時難以適應,甚至懷疑自我的能力,存在焦慮的心理狀態。為此,在校學習期間,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悅納自我,讓學生面對一切都保持坦然的心態,不憎恨與欺騙自我,將自身看成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有效地體現自我的智慧與挖掘自我的潛力。
烹飪專業教學并非一味地講解關于烹飪專業的知識,而是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只有如此,才能確保烹飪專業的教學實現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圣果.烹飪工業化與模煳教學[J].烹飪知識,1999(10):30-31.
[2]馮玉珠.20年中國烹飪高等職業教育之研究[J].美食研究,2005(1):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