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論宇,別明江,阿忠,扎西努宗,李長山,杜寶中
(1.西藏大學,西藏 拉薩 850000;2.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3.西藏自治區第三人民醫院,西藏 拉薩 850000;4.西藏職業技術學院,西藏 拉薩 850000)
西藏地區135株結核分枝桿菌藥敏試驗結果分析
李論宇1,別明江2,阿忠3,扎西努宗3,李長山4,杜寶中1
(1.西藏大學,西藏 拉薩 850000;2.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3.西藏自治區第三人民醫院,西藏 拉薩 850000;4.西藏職業技術學院,西藏 拉薩 850000)
了解西藏地區結核分枝桿菌對抗結核藥物的耐藥情況,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依據。以西藏自治區第三人民醫院的痰涂片標本抗酸菌檢測陽性的肺結核患者作為監測對象,采用WHO推薦的堿處理法對痰標本進行處理后、培養,成功分離的結核分枝桿菌的菌株,然后對這135例患者的菌株藥敏實驗,抗結核藥物包括異煙肼、利福平、鏈霉素、乙胺丁醇、阿卡米星、左氧氟沙星。結果 135例患者的菌株中,耐藥菌株 86例,總耐藥率達 64.3%(86/135),總耐多藥率達 20.7%(28/135),對 INH、RFP、SM、EMB、AKM、LVX 的耐藥率分別為 39.3%(5/135)、36.9%(50/135)、44.9%(61/135)、19.3%(26/135)、5.9%(8/135)和 8.0%(11/135)。經檢驗,x2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西藏地區肺結核患者的耐藥率高。
西藏地區;結核分枝桿菌;耐藥性
近幾十年來,結核病的蔓延呈現重新上升趨勢。引起全球結核感染疫情回升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耐藥結核分枝桿菌,尤其是耐多藥結核分枝桿菌的出現及其引起疾病的蔓延。我國結核的耐藥形勢十分嚴峻,總耐藥率為27.8%,耐多藥率高達10.7%,由此而造成的結核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我國為 22 個結核病高負擔國家之一,同時也是 27 個耐多藥結核病流行嚴重的國家之一[1]西藏是結核病的高發地區,呈發病率高、耐藥率高的特點。耐多藥肺結核傳染期長、治療難度大、費用高,有關文獻報道其病死率可達 37%而治療有效率僅為 56%[2]。通過對耐藥結核分枝桿菌進行耐藥性監測,來增加耐藥結核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給臨床醫師提供及時準確的耐藥數據以便其制定最佳方案實施治療。為了解西藏地區肺結核患者結核分枝桿菌的耐藥現狀,通過對 2015年 8 月至2016年11月間分離培養的135株結核分枝桿菌菌株進行了耐藥性研究。
2015年8月至2016年11月從西藏自治區第三人民醫院肺科獲得肺結核患者痰培養陽性的結核分枝桿菌菌株135株。結核分枝桿菌標準菌株 H37Rv(ATCC27294)由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供,西藏大學醫學院生物學實驗室真空冷凍保存。
酸性羅氏培養基、改良羅氏培養基及對硝基苯甲酸(PNB)培養基根據中國防癆協會《結核病診斷實驗室檢驗規程》[2]方法自行配制使用;藥敏試驗藥物種類及培養基內藥物終濃度如下:異煙肼(INH)0.2μg/ml、利福平(RFP)40μg/ml、鏈霉素(SM)4μg/ml、乙胺丁醇(EMB)20μg/ml、阿米卡星(AMK)10μg/ml、左氧氟沙星(LVX)20μg/ml。
試驗菌株的分離培養鑒定操作方法步驟遵照《結核病診斷實驗室檢驗規程》進行。痰液標本經質量分數為4.0%Na OH處理20min后接種至酸性羅氏培養基,37℃培養5-8周。分離培養的結核分枝桿菌菌株轉接至改良羅氏培養基37℃傳代培養4-5周,待其生長良好后采用PNB生長試驗對其菌群進行初步鑒定。PNB培養基上無菌落生長即為結核分枝桿菌復合群菌株,以結核分枝桿菌標準菌株H37Rv進行對照。
采用WHO推薦的比例法進行INH、RFP、SM、EMB、KM和LVX藥物敏感性試驗。操作步驟遵照《結核病診斷實驗室檢驗規程》進行。耐藥判定標準:耐藥百分比=含藥培養基上生長的菌落數/對照培養基上菌落數×100%。若耐藥百分比大于1%,則認為受試菌對該抗結核藥物耐藥。
若稀釋菌液(10-4mg/ml)在對照培養基上生長的菌落數少于20個菌落,則應從對照管傳代培養,重復試驗。每批試驗用結核分枝桿菌標準菌株H37Rv評價含藥培養基的質量。
單耐藥:結核分枝桿菌對任一抗結核藥物耐藥;多耐藥:結核分枝桿菌對 2 種及以上抗結核藥物耐藥,不包括同時對INH和RFP耐藥;耐多藥(MDR):至少同時對INH和RFP具有耐藥性。
所研究的 135株結核分枝桿菌臨床分離菌株中,對所試6種抗結核藥物的藥敏結果如下:全敏感49株,占35.7%,86株對一種或一種以上藥物耐藥,總耐藥率為64.3%,耐多藥28株,耐多藥率為20.7%。對6種所試藥物耐藥率由高到低依次為:鏈霉素44.9%(61/135)、異煙肼39.3%(5/135)、利福平36.9%(50/135)、乙胺丁醇19.3%、左氧氟沙星8.0%(11/135)、阿米卡星5.9%(8/135)。
流動人口結核病人、耐藥結核病人、HIV/TB雙重感染是當今結核病控制工作中的三大重點難點[3]。耐藥結核病,尤其是耐多藥結核病產生,給結核病的預防、治療帶來了新問題,使結核病發病率“卷土從來”。
對初治病人采用正規的個性化療方案和 DOTS管理也是今后結核病控制策略中的重點。應該認識到,耐藥結核病是結核病疫情回升的主要原因,也是治療一大難點[4]。一旦發生耐藥結核病人,不但影響治療效果,而且通過調整治療方案,使用二線抗結核藥物,將使結核病患者經濟負擔大大增加。故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減少耐藥結核病的發生,仍是控制結核病疫情之上策[5]。
[1] 肖東樓.全國結核病耐藥性基線調查報告(2007 - 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4.
[2] 莊玉輝,王國志,翟秉祥.結核病診斷細菌學檢驗規程[J].中國防癆雜志,1996(18):30.
[3] 趙東陽,要玉霞,謝春雨.成人結核病耐藥原因分析[J].醫藥論壇雜志,2005,26(20):1.
[4] 馮俊華.四聯聯合治療耐多藥結核病[J].中國防癆雜志,2004(26):46.
[5] 謝榮華.120例耐藥肺結核治療效果分析[J].中國防癆雜志,2004(26):46-47.
李論宇(1988-),男,碩士研究生西藏大學,研究方向:結核分枝桿菌耐藥性。
杜寶中,男,漢族,河南鄭州人,西藏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病原微生物致病性及耐藥機制。
R378
A
1671-1602(2016)24-00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