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丹妮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吉林 吉林 132101)
吉林省推行“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路徑探索
石丹妮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吉林 吉林 132101)
老齡化時代,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相融合是當前老年人服務業發展的現實需求。吉林省結合實際,要積極探索“醫養結合”的模式,構建健康吉林,保障老年人基本健康養老需求。
養老;醫療;融合;模式
伴隨我國“銀色浪潮”的到來,老齡人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以及生活照料的雙重需求越來越突出,傳統的醫療和養老體系長期割裂的現實難以滿足大量老年人的需求,“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成為我國養老傳統模式基礎上的新嘗試,有助于全面推進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融合發展,是實現廣大老年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需求的重要舉措。
“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就是實現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相融合,優化醫療和養老服務社會資源整合利用。“醫”包括多種醫療護理類服務,具體服務如醫療康復保健、醫療服務、健康咨詢、健康檢查、疾病診治和護理、大病康復以及臨終關懷等;“養”包括生活照料、精神心理撫慰、文化活動安排等,這種養老模式,集養生、養老、醫療、康復為一體,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健康醫療服務,實現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雙重功能,日常生活照料和醫療健康關懷融為一體的新型養老服務模式。
2.1 有助于應對老齡化時代的新課題
中國目前老齡人口多,發展速度快,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2015年65歲及以上人口上升到14434萬人,其中絕大多數老年人帶病生存,失能半失能老人也較多,60歲以上生活不能自理者高達1877萬。而老年醫療養老服務總的滿足率僅為15.9%,有84.1%的老年人沒有得到相應的醫療養老服務,養老問題、老年人就醫問題日漸凸顯,成為當今社會不能回避的嚴峻現實。吉林省2003年開始跨入人口老年型省份的行列,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吉林省老年人口總量增加,比重上升,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2013年底,吉林省60歲以上老年人達435萬,占全省總人口的15.3%,高于全國0.4個百分點,預計到2020年末,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665萬,老年人養老和醫療問題同樣困擾著吉林省千家萬戶。我國目前人均預期壽命是75歲,健康的預期壽命是68歲,其中有7年時間老年人是與疾病相伴的,老年人大多患病,患病種類繁多、患病時間長、并發癥多、治療難度高,很多老年失能或半失能,對長期醫療護理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
2.2 有助于及時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養老服務發展規劃
養老是家事,也是國事,如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探索適應現實的需要而又符合時代發展的養老模式是推進黨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命題。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特別關注養老問題在內的民生保障,近年來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衛生計生委等部門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指導意見的通知》等文件鼓勵推動“醫養結合”發展,探索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新模式。今年國家頒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針對養老產業再次做出了重要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發展養老服務業和老齡產業。這對中國加快構建、全面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可持續發展來說是重要戰略機遇期。吉林省人民政府貫徹上級精神制定《關于加快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吉政發〔2014〕9號),2015年老齡辦制定《吉林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開展醫療照護保險制度試點、吉林省人民政府制定《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吉政辦發[2016]52號等。這些政策支持有助于推動醫療衛生與養老融合發展。
2.3 有助于緩解現代家庭養老的壓力
由于長期的計劃生育政策,家庭趨于小型化,家庭結構“4-2-1”較多,現實生活中年輕子女工作不穩定,人口遷移流動性大,許多老人無法與子女居住在一起,難以得到家庭子女的及時照料。即使與子女居住在一起,子女學習工作壓力大,不能全身心投入對老年人的照料服務,對老人情感交流和社會參與等方面的需求無暇顧及,尤其對殘障、慢性病、易發病老年人和絕癥晚期老年人的醫療、護理、康復和臨終關懷等特殊需求更是無能為力。空巢老人不斷增多,而老年人行動不便又常患有各種疾病,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高齡老人增長速度加快,截止2015年,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達到近4000萬。大部分家庭缺乏醫療護理常識,影響養老質量。
2.4 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的單一服務難以滿足老年人需求
一般性的養老機構只能提供簡單的生活照料服務,醫療服務欠缺,即使有也大多停留在低級的醫療水平,與周邊醫療機構沒有穩固合作,這樣,基本生活能夠自理的老年人受到歡迎,體弱多病的常被一些養老機構拒之門外。截止2015年,我國現有養老機構4萬余家,具備醫療服務能力的僅占20%。大型醫療機構只是忙于看病,也不會將大量時間和經歷用在養老醫護上。相反,中小型醫療機構前來醫治的病人少,大量資源閑置,據調查發現,一些民辦醫院的床位使用率還不足10%。因此存在醫療機構“治病不養老”,養老機構“養老不醫護”狀況,二者分離,使老人在家或者養老機構健康狀況和自理能力面臨困難時,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療,不得不經常奔波于家、醫院、養老院之間,既可能延誤治療,也給家屬增添了人力、財力負擔,甚至許多患病老人只能把醫院當成養老院。加快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養老服務需求。
3.1 建立符合吉林省情的“醫養結合”體制機制和政策制度體系
“醫養結合”看似簡單,實質上涉及復雜的資源分配及協調問題。要確立“政府引領,整體規劃,各界參與、產業推進,互聯網借力”的總思路。在政府部門主導下,貫徹好《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合理運用信息網絡現代媒介,協調各方機構,在改善原有養老設施的基礎上,根據老年人的需求將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的適當合作,如醫療機構增加養老病房及養老機構加強醫療服務能力的提升等多種方式,建立以政府主導和監督,社會多方面參與的新機制,為本省“醫養結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2 發揮好“醫養結合”模式試點單位建設的示范作用
2016年9月,國家衛生計生委和民政部門配合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中吉林省有長春市、公主嶺市、梅河口市這三個城市,承擔了統籌各方資源,全面落實“醫養結合”工作重任,吉林省政府對此項任務十分重視,10月18日,吉林省“醫養結合”模式推廣座談會在長春召開,民政廳、老齡委、吉林省人力資源及社會保障廳、省醫保局、省財政廳、省衛生廳領導代表以及長春市相關部門負責人及養老機構代表參加了座談會。政府重點推進這些試點地區的“醫養結合”改革步伐,并做好督導工作。制定和細化具體建設規范,轉變目前“醫養結合”建設缺乏規范標準的現狀。建設過程及時總結經驗,進一步在省內發揮好示范推廣作用。
3.3 結合實際,積極探索“醫養結合”模式
立足當前吉林省醫療和養老服務的實際情況,根據醫療、養老具體需求及發展趨勢,科學制定統籌規劃“醫養結合”服務體系。未來“醫養結合”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醫院、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等開辦養老服務;二是原有的養老機構增設醫療服務資質,建立或完善醫務室、護理站;三是空間距離近的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聯合,協議合作,由醫療機構提供醫療服務,養老機構提供康復期或穩定期的護理服務的模式;四是推行家庭醫生模式,增強社區衛生服務,利用好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實現“醫養結合”進家庭、進社區。五是健全醫療保險機制,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優先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范圍,完善醫保報銷制度。另外鼓勵老年人投保其他適合險種,為老年人健康生活提供多重保障。
[1] 黃佳豪,孟昉.“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與對策[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4(6)63-68.
[2] 于衛華,林丹,陳雪羚.醫養結合型長期照護的研究現狀[J].中國護理管理,2013(4)91-93.
2016年吉林省社科聯項目“吉林省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模式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626。
石丹妮(1972-),女,漢族,吉林乾安人,副教授,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C913
A
1671-1602(2016)24-0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