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陽
(山東理工大學商學院,山東 淄博 255049)
電子商務在我國農產品貿易中的應用問題及對策
王丹陽
(山東理工大學商學院,山東 淄博 255049)
自我國加入WTO以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的農業市場交易模式也在發生變化。發展農業電子商務,是促進農產品貿易多元化的有效途徑。本文認為應該全面協調各地區網絡發展,加強對電子商務人才的重視和培養,完善網絡信息功能,建立農產品物流配送系統,健全農業電子商務平臺,全面發展農業經濟。
電子商務;農產品貿易;信息化;對策分析
近年來,由于計算機互聯網的強勁發展,電子商務網絡發展迅猛,農業也需要這樣一個高效率、成本低的網絡平臺進行交易。我國中部地區農業人口較多,糧食生產量較大,農業的發展關乎整個社會經濟,對國家糧食儲備和安全起到支撐作用。我國東部地區的經濟和電子技術發展水平較高,也是我國最先開放的地區,人們接觸新事物的能力強,在電子商務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的情況下,多數的農業管理人才和技術人員選擇在這個區域發展研究。學者也發現電子商務我國南方要比北方發展快,沿海地區要比內陸地區發展快,原因在于他們市場敏感度,對信息的搜集和處理能力強。由于東部地區農民對時間和信息的重視,這里也在電子商務上發展最快。我國西部由于開發發展的時間晚于東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導致網絡設施建設不夠全面,農業人才匱乏以及在經營理念也落后于東部地區。
我國在農業電子商務貿易領域進行了實質性探索,如中農網的建立,主要操作農產品期貨業務;阿里巴巴農業板塊的成立,主要進行大宗農產品的現貨交易及小量農產品的網上銷售;北京新華國信科貿有限公司是多種交易模式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總體上看,既有多對多的B2B模式,又有B2C和一對多的B2B,既有糧食、經濟作物的電子商務貿易,又有新鮮農產品的貿易。
2.1 農業信息化體系不健全
農業信息系統一體化和規范水平低的原因在于各省、市、縣、鄉鎮在網絡建設上是分割分塊的導致網絡發展呈低水平建設。農業信息服務不夠全面,信息存在不對稱導致農民在生產上出現盲目性。
2.2 農業信息發布能力有限
在農村,信息的接受主要靠村委會召開會議、宣傳材料和廣播,有線電視等手段,有的時候信息傳遞時間長跟不上市場環境的變化。這些方式體現的是農民被動的接受信息,不像主動尋求信息那樣對信息的風險性和利益性進行有限的甄別,導致信息利用率低。
2.3 農副產品物流運輸體系滯后
近些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農產品物流體系進一步完善,運輸能力的提升促使了流動循環格局的形成??墒莻鹘y的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經歷的體制環節過多使得在流通過程中經濟損失過大。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在我國如蔬菜和水果在采摘到存儲等一系列流通環節中損失率在25%左右,蔬菜水果的年損失在3.75萬噸左右,糧食的損失更是占到了產量的12%-15%,這些糧食可以養活8050萬人口。
2.4 農業信息網絡人才缺乏
根據淘寶大學的電商人才調查,在淘寶網商企業中,24.86%的企業最缺美工,24.29%的企業最缺運營,22.6%的企業最缺推廣,19.77%的企業認為最缺客服。未來三年,中國電商人才缺口將達到445.7萬。
2.5 農業電子商務存在安全隱患
電子商務貿易總是存在很多安全隱患,譬如資金的安全性、信息是否可靠、貨物運輸過程中的安全、以及是否涉及商業秘密的泄露等諸多問題。許多用戶因為對網上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持有懷疑態度,因而不是很樂意采用這種貿易方式。隨著電子商務的普及和發展,網上金融服務的內容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但目前,發展農業電子商務面臨的一個巨大瓶頸就是電子支付,在網絡配套硬件設施不全,買賣雙方之間缺乏信任,貿易主體之間缺乏誠信,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的情況下,網上交易很難成為現實。
3.1 加快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
加快信息基礎建設首先應該把農業信息網絡基礎設施作為農村基礎設施的有機組成部分,各級政府關鍵是要增強農業信息平臺的建設,提供農業信息服務。以解決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信息不暢、產銷脫節的突出障礙;利用好現有的信息基礎設施資源,節約投資,從根本上緩解農業信息化設施供應緊張的現狀;免費為農民提供信息服務,從根本上解決廣大農民對農業信息的巨大需求的難題;采取分級投資的方法,建立新的投資機制;將農業信息網絡平臺與“政府上網”工程同步搭建,實現“二網共存”是一種切實可行的簡便途徑。
3.2 推進農產品標準化和品牌化建設
品牌的建設需要從農產品質量的提升入手。實現農產品質量的等級化。農產品的質量分級是根據農產品的質量標準將不同質量的農產品進行分級歸類。高質量的農產品樹立起品牌的形象。對于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而言,網上供給的農產品大多是有特色的,有特色,有品牌的產品會提升網購者的購買欲望。品牌代表著高質量,高信譽,一旦建立起來就應該長期呵護。
3.3 大力發展農產品物流
在我國,由于“保鮮型”果蔬包裝相對落后,導致許多新鮮的水果、蔬菜在貯藏與運輸過程中損失太多。這讓就破壞了縮小地域差距、減少損失的初衷,難以取得高效益,要想保證農產品物流水平,必須研究推廣保鮮包裝技術。
3.4 培養農業領域的電子商務人才
開展多種方式的活動,培養農業電子商務人才,加大電商知識的普及,對電商人才進行集中培訓。舉辦豐富多彩的科技知識宣傳與講解,增強電子商務在人們內心中的被認可度。吸引廣大農村青年投身于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中,利用科技致富,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3.5 農產品電子商務安全設計
就電子支付方面,要設計出一種較為普適性的網上支付工具,得考慮到這種工具的主要使用者是平均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農民,這種工具必須得易于農民使用,而且得讓農民覺得這種工具確實給他們帶來了好處。農村信用社、中國農業銀行以及各省市的商業銀行應抓住機遇,挖掘農村金融市場。積極完善法律法規建設,需要法律、海關、保險、工商管理、商檢、稅務、等多部門齊心協力,共同維護好農產品電子商務貿易的法律環境和政策環境。
王丹陽(1991-),女,安徽宿州人,碩士研究生,山東理工大學商學院,研究方向:農業經濟、區域經濟。
F713.36
A
1671-1602(2016)24-01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