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影 ,徐建
(1.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0;2.成都陽光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
蔬菜重金屬污染研究與防治
張影1,徐建2
(1.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0;2.成都陽光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重金屬污染對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了極大危害,解決重金屬污染這一問題已引起了世界的關注。本文主要從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蔬菜中的重金屬污染出發,闡述國內外重金屬污染的現狀,蔬菜中重金屬累積的特性、控制蔬菜中重金屬污染的措施,為下一步開展蔬菜重金屬污染研究提供參考依據和經驗借鑒。
關鍵詞:重金屬污染;蔬菜;富集規律
前言
蔬菜是人們生活中重要的食物之一,不可或缺。人們對農藥和化肥過度使用的危害比較關注,卻忽略了重金屬污染。發生在日本的“水俁病事件”和“痛痛病事件”,引起了人們對重金屬污染的重視。
由于含重金屬農藥的不合理施用,工業“三廢”的排放等,對土壤的污染存在嚴重的隱患。蔬菜通過食物鏈的富集,是重金屬進入人體內的重要途徑之一。重金屬很容易在蔬菜中富集,特別是植物的根、莖、葉和籽粒這些部位,通過食物鏈到達人體并富集,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1]。人體中的重金屬大部分都是來自蔬菜,其中約有70%的Cd是來自蔬菜的。
1國內外蔬菜重金屬污染現狀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重金屬污染的嚴重性,已經有許多國家在食物污染監測計劃中添加了重金屬污染項目。陸續有相關重金屬污染的報道出來,如 Singh等[2]人在新德里郊區,調查了蔬菜重金屬污染情況,結果發現菠菜中的Cu、Zn、Pb、Cd 等重金屬含量嚴重超標;George等人檢測了4個農場中的蔬菜,共布設了46個采樣點,結果發現Boolaroo地區的蔬菜中重金屬含量也超標了。
有研究報道[3],我國的耕地受到重金屬的污染相當嚴重,面積近2000萬公頃,其中受Cd、As、Cr、Pb 等重金屬污染嚴重,甚至有一些國家和地區拒絕進口我國的農副產品。在我國的北方,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調查了北京市的蔬菜,調查結果顯示其中有30%的蔬菜重金屬超標[4]。在我國南方,對南寧市進行了調查,其中12個蔬菜樣點中有11個樣點 Cd 超標;一半以上樣點Pb超標[5]。
2蔬菜重金屬積累的特性
植物的種類對重金屬元素的吸收和累積有影響,而且不同的重金屬元素在同一類植物對其的吸收和富集作用也有影響。例如,王麗鳳等人對沈陽市蔬菜中的重金屬調查,結果表明,蔬菜中的重金屬含量由大到小順序為:葉類菜>根莖菜>瓜果類。
同一種作物基因型間也存在明顯的重金屬積累差異。Michalik,B等人針對這一問題,對胡蘿卜肉質根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胡蘿卜的肉質根吸收重金屬存在著基因型差異。
3蔬菜中重金屬污染的控制措施
3.1提高土壤pH值以減少蔬菜對重金屬的吸收
為提高土壤的 pH 值,可以在酸性土壤中使用石灰,這樣就能明顯減少蔬菜對重金屬的吸收。粉煤灰和石灰相比,是一種強堿性的物質, 它可以代替石灰改良土壤,并且使用粉煤灰可以使重金屬發生鈍化,從而使重金屬對植物的危害性降低。
3.2植物修復
植物修復技術是一種有效的環境污染治理技術,它的原理是通過種植超富集植物,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并固定重金屬,并將其轉移到地面部分,最后人們可以通過采用收割植物的方式去除土壤中重金屬。植物修復這一方法主要可以分為超富集植物修復、根際微生物修復[6]和螯合劑與植物結合修復[7]。
4小結
目前,國內外的蔬菜及土壤的重金屬污染問題十分嚴重。因此,減少蔬菜中重金屬的污染這一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其中植物修復這一技術尤為關鍵,我們可以利用現有的植物種質資源篩選超積累植物,研究其吸收、轉運的機理,使其更多地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屬以降低土壤中重金屬的污染。另一方面,尋找更好的重金屬超積累植物品種,篩選和培育低吸收、低富集重金屬的蔬菜品種,是相關學者日后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柯慶明,鄭龍,方加龍. 蔬菜重金屬污染研究現狀與展望[期刊論文]-吉林蔬菜,2008(03).
[2]Singh S, Kumar M. Heavy metal lord of soil, water and vegetables in periurban Delhi[J]. Environ Monit Assess, 2006, 12(8):79-91.
[3]George A, Kachenko S, Balwant S. Heavy metals con- tamination in vegetables grown in urban and metel smelter contaminated sites in Australia[J].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2006, 16(9):101-123.
[4]祖艷群,李元. 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植物修復技術[J]. 云南環境科學,2003,22(增刊):58-61.
[5]周東美,郝秀珍,薛艷,等. 污染土壤的修復技術研究進展[J]. 生態環境.200,13(2):234-242.
[6]Abdul G Khan. Role of soil microbes in the rhizospheres of plants growing on trace metal contaminated soils in phytoremediation[J]. Journal of Trace Element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2005, 15:355-364.
[7]Wu Q T, Wei Z B, Ouyang Y. Phytoextraction of metal- contaminated soil by Sedum alfredii H: Effects of chelator and co-planting[J].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2007, 180:131-139.
中圖分類號:X17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8-0026-01
作者簡介:張影(1991-)女,漢族,碩士在讀,單位: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研究方向:環境生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