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釗
(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
論買賣合同中的風險負擔
劉釗
(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經濟繁榮發展,商品交換活動至為活躍,買賣合同已成為現代社會最常見的合同,而風險負擔又是買賣合同中的核心問題。一般情形下,風險負擔規則包括四個要素,其一是時間要素,即風險發生時間須為合同生效后,履行完畢前;其二是交付要素,即標的物是否交付系風險轉移的關鍵因素;其三為風險事由,即導致標的物毀損、滅失的事由應不可歸責于雙方當事人;其四為標的物類型限制,即發生風險的標的物只能是特定物。然而,以上規則僅適用于一般情形, 在某些特殊買賣中,存在其他不同的規則。
關鍵詞:價金風險;交付主義;特定物
1風險負擔之概念辨析
風險一詞內涵極為豐富,在不同的語境下有著全然不同的含義,但作為法律上的專業術語,其內涵是限定在一定范圍內的。所謂風險負擔,系指在合同生效以后,履行完畢之前,因不可歸責于雙方當事人的事由致使合同標的物毀損滅失,應由哪一方當事人承擔這種價金風險。1對此定義,應陳明兩點:其一,風險僅指價金風險,即標的物毀損滅失時,買方是否應當繼續支付價款或賣方應否退還已收取的價款;其二,風險負擔并非買賣合同所獨有,諸如租賃、承攬、技術合同等等,也存在風險承擔的問題。
2風險負擔之立法模式
縱觀各個國家對風險負擔的研究和處理原則,存在若干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種:合同成立主義、所有人主義、交付主義。
所有人主義,又稱物主主義,即所有權人承擔風險,在標的物所有權轉移于買方之前,風險由出賣人承擔,當所有權轉移給買受人后,無論標的物是否交付,兼由買方承擔。該理論符合一般的社會理念,即災難應由物主承受,也契合了合同權利義務相對等的原則。
所謂交付主義,即標的物交付前,風險由出賣人承擔;標的物交付后,風險有買受人承擔。2該理論主要為大陸法系國家所采納,例如,德國法律規定:“從賣方交付買賣標的物之時起,意外滅失或損害的風險轉移于買方。
合同成立主義,又稱合同訂立主義,是指風險自合同成立時發生轉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四十二條之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后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該條文是對風險負擔問題所作的一般性規定,即原則性條款,由此可見,我國立法采取交付主義。此外,該法第一百四十三條至一百四十六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買賣合同的司法解釋中第十條至第十四條規定了特殊情形下的處理原則,屬于例外性規定。
3關于風險轉移的構成要素分析
對某個法律制度的研究,概念、特征、構成要件、法律后果等都是必須闡述的對象,其中,構成要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適用該法律規則的前提,下面對風險轉移的構成要件作簡要分析。
3.1風險發生的時間。買賣合同標的物的毀損滅失必須發生在合同生效之后,履行完畢之前。將不可歸責于合同雙方的風險歸于其中一方,前提條件是雙方存在有效的合同,倘若合同未成立或未生效、無效等,那么風險轉移就失去了基礎,成了無水之源。合同無效或不成立,意味著合同雙方當事人無交付標的物和支付價款的義務,此時標的物毀損、滅失與價金風險無關,因為買方并無支付價款的義務,自然也就無權受領標的物,所以無論標的物是否毀損滅失,都只是出賣人一個人的事,與買方無關聯,當然也就談不上誰來負擔風險。
3.2風險發生的原因。風險發生的原因并非泛指任何事由,僅僅為不可歸責于雙方當事人的事由,也即當事人雙方對該損失皆無過錯,既無故意也無過失,因此,該事由大多是不可抗力、意外事故等等,如果這種損失可以歸因于當事人一方,則不存在風險負擔的問題,由其他法律制度調整。風險負擔與出賣人是否構成違約并無太大關聯,對于出賣人的一般違約行為,不影響風險轉移,買受人在承擔風險以后仍可向出賣人主張違約責任,但當出賣方構成根本違約時,此時若產生了損害,當事人可以行使解除權,終結雙方的合同關系,此時風險仍由出賣人承擔。
3.3標的物類型限制。物可以分為種類物和特定物,種類物是指具有相同品質,可以用相同的物替代的物。特定物是獨一無二的物或者經過指定而被特定化的種類物。根據法釋(2012)8號第14條之規定,標的物為種類物,出賣人未以可識別的方式明確地將標的物特定化,買受人可以主張不負擔風險。據此規定,買賣合同風險負擔中的標的物應當是特定物,若為種類物且未被出賣人特定的,不發生風險轉移。換言之, 買受人承擔風險的前提是該標的物屬于特定物。需要注明的是,如何界定該司法解釋中提到的可識別的方式?種類物被特定化的標準是什么?按照交易習慣,可識別的方式通常包括分離、貼標簽 、裝運等等,通過這些方式皆可使標的物特定化,此外,交付行為也可以使標的物特定,如果已經完成交付,那么標的物必定已經特定。
3.4交付要素。標的物風險是否從賣方處轉移至買方最關鍵的要素是標的物是否交付,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除特殊情形外,標的物交付前風險由賣方負擔,標的物交付后由買方負擔,此時不考慮所有權是否轉移。
4結語
我國民法學界關于風險負擔的研究已經較為詳盡,但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實踐中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網上購物時涉及到的代辦托運,究竟誰是運輸合同的當事人,在收貨地址確定的前提下,能否適用合同法第一百四十五條,直接認定已經交付給承運人的標的物風險由買方承擔?對于這個問題筆者目前尚未看到專門的闡述,學者們也持不同意見,因此,有待于法律對此作出明確而清晰的規定。
參考文獻:
[1]王軼.論買賣合同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負擔[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1999.
[2]馬俊駒.民法原論[M].法律出版社,2010.
[3]李曉莎.買賣合同標的物風險負擔制度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2010.
中圖分類號:DF5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8-0090-01
作者簡介:劉釗(1993.08-),男,貴州省遵義人,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