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蔭
(渤海大學文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
中國電視節目的模式引進和本土化改造問題探究
曹林蔭
(渤海大學文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摘要:隨著電視節目市場競爭的日趨白熱化,觀眾需求的不斷變化,給節目的新穎性和專業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電視臺對收視份額和觀眾忠誠度的渴求,又加劇了對于節目資源的爭奪,而由于國內綜藝節目普遍存在著創新能力不足、節目同質化的問題,引進國外成熟的節目模式就成為各電視臺一種非常現實的競爭策略。
關鍵詞:電視節目;模式引進;版權;本土化改造
電視綜藝節目是當今發展最為迅速、更新也最為迅速的節目樣態,也是各電視臺黃金時段除電視劇之外的主打節目類型,更成為各電視臺在日益激烈的收視率競爭中搶占先機的制勝法寶。
然而隨著電視節目市場競爭的日趨白熱化,觀眾需求的不斷變化,給節目的新穎性和專業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電視臺對收視份額和觀眾忠誠度的渴求,又加劇了對于節目資源的爭奪,而由于國內綜藝節目普遍存在著創新能力不足、節目同質化的問題,引進國外成熟的節目模式就成為各電視臺一種非常現實的競爭策略。雖然這種引進模式在本土化過程中會由于本土環境有所差異,但這種模式給電視節目所帶來的觀賞性、參與性、互動性和競爭性是目前國內電視節目無法比擬的。
2010年,作為我國首個從國外購買節目版權的選秀節目,《中國達人秀》的成功讓各大電視臺意識到,好的節目模式通過本土化改造可以帶來豐厚的回報,隨后,各大電視臺紛紛開始購買海外節目版權。從去年《爸爸去哪兒》的開播告捷到如今《奔跑吧兄弟》的收視飄紅,細觀之下,國內當紅的綜藝節目,大多是從國外引進。
1追溯:“舶來綜藝”走俏19年
各衛視引進海外版權,起碼有十幾年歷史了。當年,東南衛視《開心一百》全盤抄襲韓國綜藝類節目《情書》,《快樂大本營》是模仿香港《綜藝60分》,《超級女聲》的節目制作形式也是取材于美國當時最紅火的選秀節目《美國偶像》。如果將1997年《快樂大本營》上星播出看作綜藝走紅元年的話,那么這19年來,30余家上星衛視都是在朝一條路進發:成為“舶來”綜藝節目的內地制造商。其中,湖南衛視因為步子邁得最早且最快,一躍成為省級衛視的龍頭。
為了搶到優質的電視節目,各電視臺在購買版權上的花費可謂毫不手軟,早前,央視為了打造《幸運52》,花了400萬人民幣購買《GO BINGO》版權,《中國達人秀》的版權價值300萬。2010年浙江衛視耗資千萬訂購《中國夢想秀》,《中國好聲音》也花了300萬。這些版權費,平均占到了國內電視節目制作費的1/5,而在國外,版權費用僅占制作費的1/10。
縱然“購買海外模式”已成為各衛視招攬收視的法寶,但從近兩年各家衛視的收視成績看,盡管各地衛視都開始斥巨資購買版權,引入成功的海外電視節目,但引起熱潮并擁有全國影響力的品牌節目并不多見。
2解密:國內電視臺為何偏愛“克隆洋”
一是巨大市場收益煽風引進熱。電視臺屬于廣播電視局管理,廣播電視局屬于事業單位,在文化事業改革之前,電視臺都應該屬于事業單位。但目前全國都在進行局臺分離的改革,改革之后基本就是屬于企業性質。雖然擔負著文化宣傳的重任,但由于電視臺的企業屬性,也決定電視臺是以盈利為目的經營的企業。現在大多數電視臺的節目的評價體系以收視率為標尺,以廣告創收為首,收視率和市場份額成為節目的生命線,成為廣告投放的主要依據。因此為了追逐經濟效益最大化,開始出現電視臺大規模引進海外優秀節目模板的現象。
事實上,版權引進之風的確使一些中國電視節目獲得了巨大的市場收益。這樣的利益下將刺激新一輪的國外節目版權購買熱潮,卻無益于整個中國電視節目體系的創新。
二是規避風險的無奈選擇。原創節目需要耗費大量的開發成本,且風險較大,但購買已經成功的節目模式則能有效規避風險,因此,各大電視臺都很愿意從海外引進成功的娛樂節目,以提高收視率,降低制作成本和節目制作周期。之所以引進節目模式,主要是因為成熟的節目模式都是已經被市場驗證過的。直接引進這些模式,比電視臺自己開發一個新節目的風險低得多。目前國內電視行業缺乏試錯機制,如果一個新節目上馬失敗,就意味著一個團隊的失敗。顯然相對自主開發而言,引進國外比較成熟的節目模式風險要小很多。
三是政策的限制。2011年10月底“限娛令”政策出臺。“限娛令”主要是從“時間”和“數量”上限制娛樂節目的播出。其核心是:
·各衛視頻道在晚上7:30-10:00的黃金時間,娛樂節目每周不能超過兩檔;
·每天19:30至22:00播出的上述類型節目時長不超過90分鐘;
·全國衛視選秀節目一年加起來總量控制在9檔以內;
本文利用軸壓屈曲試驗平臺進行了圓柱殼、開孔圓柱殼、含補強件圓柱殼軸壓屈曲試驗,試驗結果表明:軸壓屈曲臨界載荷開孔圓柱殼最小,含補強件圓柱殼次之,圓柱殼最大,與模擬結果規律一致。圓柱殼開孔導致軸壓臨界載荷下降,可通過補強方法提高臨界載荷。可為殼體屈曲設計分析提供參考價值。
·類型相近的節目進行結構調整,防止節目類型過度同質化;
·每個衛視頻道須設一檔道德類節目。
因此 ,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和有限的節目中搶占收視率并從中脫穎而出,各大電視臺不惜重金購買國外版權節目。在已有的高收視率參考下,引進海外電視節目模板,就是為了在數量和時間的雙重限制下,快速生產出有高收視率的節目。
四是媒介間的殘酷競爭。在殘酷的媒介競爭環境中,電視媒體不僅要面對頻道間收視份額的競爭,還要面對來自互聯網、移動終端等新媒體替代性的盤剝。電視所面臨的節目創新與經營的壓力與日俱增。特別是面對網絡視頻對于傳統電視的沖擊。網絡視頻是基于開放互聯網的視頻服務,隨著網絡的普及,使得視頻制作發布的門檻降低。因此迫于收視率的壓力,各電視臺無暇顧及節目開發,就選擇了“模式引進”這一道路。快、準、狠地得到高收視,謀求廣告收益最大化。
五是體制機制的局限。與國外媒體大多采用私營商業化或公商并營的媒介管理體制不同,雖然近年來國內電視媒體紛紛推動制播分離改革,但是進展并不理想。加之電視臺內部的競爭機制不夠充分,導致制作方法落后。專業的節目制作公司如何壯大自身實力,與電視臺進行有效聯動,在市場化運作和產業化管理中實現效益最大化,是電視媒體的一個長期難題。
六是版權保護意識不足。造成國內電視節目創新力匱乏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對節目創意等知識產權保護的不足。目前沒有一定的機制對原創的節目形式、內容設計等進行保護,中國電視沒有版權意識,向來愛跟風抄襲。這使得原創方投入巨大資本和精力研發而成的獨創性成果得不到認可和保障,不僅讓原創者遭受巨大經濟損失,也損傷了其繼續進行創新活動的熱情和動力。
歐洲的模式節目產業之所以發展得好,其法律保障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節目創意者把知識產權賣給銷售商,銷售商再賣給電視臺,每賣一次的收入都會與版權所有者分成。而在中國,這方面的法律保障是欠缺的,行業內部也沒有形自律的風氣。版權意識不到位,直接導致了創意激勵機制的缺乏。
七是迎合廣告主的需要。因為有成功先例,廣告主往往會對引進版權模式青睞有加。以至于不少原本堅持原創的電視臺,他們的節目總監面臨著廣告商不待見的尷尬境地,也會默默走入戛納市場,哪怕花重金也要買一兩檔節目回來交差。
廣告商對海外版權的青睞,也導致一些衛視和欄目在引入國外版權的時候,是把它當做一個宣傳點。一方面引起廣告商的主意,另一方面希望在宣傳方面得到媒體多一些關注。
3探究:“洋節目”成功有何秘訣
細數國外成功的電視節目,往往具有以下的特點:
一是符合社會的主流價值和時代潮流。任何節目都要與時代主流價值相符合,凸顯媒體正義。例如美國電視真人秀節目《臥底老板》是一個體驗型節目。老板臥底自己的企業是為了了解企業的一線工作,以期對公司制度加以合理的調整。節目結束,老板給優秀員工派發紅包的環節,也是對努力就有回報的主流價值觀的肯定。
二是突出懸念設置,強化戲劇沖突。成功的電視節目需要一定的戲劇感和內在張力,在有限的熒屏空間營造戲劇沖突,往往是抓住觀眾眼球的制勝法寶。英國電視節目《秘密百萬富翁》就是把富翁放到平民區,這種差異化的生活豐滿了節目,極具可看性,英國ITV電視臺的《從流行歌星到歌劇明星》則讓流行歌星從事歌劇演唱,強化了反差,增強了節目的戲劇效果。
三是強調以人為本,注重服務生活。歐美電視節目在經歷了早期的窺私、探險、獵奇階段之后,逐漸回歸日常生活,日益家常化,形成近幾年生活服務類真人秀節目。英國ITV電視臺的《保姆911》就是佐證。這個致力于解決兒童教育問題的真人秀節目,通過超級保姆在問題兒童家庭的實戰作為表現內容,為家庭相處與兒童教育獻計獻策,可以說是優秀的家庭教育教科書。
電視節目不能一味依地賴海外版權引進,要深入挖掘節目受歡迎的原因,取其精華。結合中國本土需求進行節目的創新、開發,創造出既體現民族文化傳統,又反映當代社會現實的節目;創造出既符合民族欣賞習慣,又具有國際通行表達方式的節目形態,使中國的電視節目不僅從海外“引進來”,也要從中國“走出去”。
4引進:本土化化改造是關鍵
引進后的節目模式應該根據中國自身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和觀眾的欣賞趣味,做出積極的調整,這是業界的一個共識。盡管很多外國的電視模式被引進到中國后,并沒有產生水土不服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仍然有必要對其進行本土化改造。然而在實踐中,我們看到的卻是對國外綜藝節目的借鑒滿足于生吞活剝,而不是真正的消化吸收,這種急功近利的低水平重復引進造成了綜藝節目的過度消費和觀眾的審美疲勞。
模式引進類綜藝娛樂節目必須與當代中國的社會現實緊密相聯。流行的社會話題、多元的價值觀念、普遍的社會現象,都應在節目中得到體現。綜藝娛樂節目絕不是脫離現實、一味娛樂大眾,讓人們暫時忘卻現實煩惱的“麻醉劑”。
越來越多的模式引進類綜藝娛樂節目,不僅把節目內容與當代社會現實緊密相聯,而且還善于制造話題,推動觀眾對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的深入思考。這在一些婚戀交友類、職場類、游戲競技類、真人秀類節目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作為一個文化大國,對海外節目的的模仿、借鑒只是一段必要的學習過程,而非我們的終極目標 ,只有將世界性的表達方式與中國本土的文化內容有機結合,才能制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真正優秀的電視綜藝娛樂節目。
5警惕:小心“拿來”養惰性
節目模式是可以引進的,但引進節目模式不是目的,引進的目的是為了創新。必須指出,綜藝節目模式的引進絕對不能視為創新,雖然對節目模式的本土化改造可能會引向創新,但本土化改造也不等于創新。所謂創新,就是要創造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節目,這才是綜藝節目發展的方向。
應該承認,國外綜藝節目先進的制作理念和制作方式,為中國的電視界帶來了新的元素,帶來了新的活力。引進可以縮小國內電視媒體在制作水準、傳播理念、經營觀念、管理方式上與西方傳媒的差距,這對于國內綜藝節目具有積極意義,在一個時期內彌補了創意不足的缺陷,也有助于成功經驗的積累,可以讓中國的制作人和制作機構少走彎路、少犯錯誤。
但需要警惕的是,為了盡快學習國外的技術和理念,而直接將版權買到手中,這樣單一方式的擴散是否會導致更多電視人養成惰性,只把目光放在改造原版,而不再致力于自主研發。
引進海外電視節目模式可以作為我國電視業學習國外先進的節目生產機制、優秀的節目形態、科學的制作理念、市場化的運作模式的一種過渡性選擇,但通過引進“洋節目”,實現節目創意研發的升級再造,提高對某類節目總體設計和把握的能力,培養高水準的專業隊伍,建立起原創節目的開發機制,才應是我們真正的目標。
觀眾們期待看到好的綜藝節目,更期待看到由我們中國本土制作公司做出的“中國好綜藝”。或許當我們不是一味輸入,而是開始輸出的時候,我們電視行業的春天也許才算真正到來。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8-0126-02
作者簡介:曹林蔭,渤海大學文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