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萍
(湖北大學,湖北 武漢 433016)
新媒體時代我國政府管理理念變遷
黃麗萍
(湖北大學,湖北 武漢 433016)
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人類進入了新媒體時代,以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傳播載體為代表的新媒體迅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普及并發揮重要作用,政府信息化的程度成為衡量一國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21世紀,我國面臨經濟轉型和社會轉軌的巨大壓力,社會問題與矛盾層出不窮,又逢全球化浪潮,國家與國際問題交織在一起,政府面對的問題更加復雜棘手。公民民主意識的興起與參與意識的提高,給了新媒體成為政府與社會互動有效渠道的契機。有新媒體作中間橋梁,政府與社會的雙向溝通逐漸增多,一方面有利于緩解政府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社會力量也開始作用于社會管理。但新媒體作為一種信息傳播與接收的工具和載體,其本身是一把雙刃劍,并不能自發的推進政府管理,要想利用好新媒體,引導新媒體對政府管理的積極作用,政府必須與時俱進,改變落后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新媒體;政府;管理理念
1.1 新媒體的定義
新媒體一詞,最早由美國 CBS 技術研究所所長P·戈爾德馬克,于1967年在一份關于 EVR(電子錄像)的商品計劃中提出,此后這一全新的表達開始在美國社會被廣泛使用并最終擴展到全世界。上世紀90年代,以互聯網為主要代表的新媒體開始進入我國,并逐漸改變人們傳播和接受信息的方式。但到目前為止,并沒有一個對新媒體確定的、公認的權威解釋,美國《連線》雜志曾將新媒體解釋為“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華納兄弟總裁施瓦茨威格則根據新聞播出的形式認為“新媒體就是非線性播出的媒體”。我國學者對新媒體的解釋也很多,如清華大學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相對概念,相對于舊而言;新媒體是一個時間概念,在一定時間段內,代表這個時間段的新媒體形態;新媒體是一個發展概念,它永遠不會終結在某個固定的形態上”①,這也是目前國際上比較認同的觀點。百度百科綜合各學者的觀點,給出了新媒體的綜合定義:“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②
1.2 新媒體的特征
相對于傳統媒體,像廣播、報刊、雜志,在信息傳播與接收的整個過程中,新媒體具有舊媒體無可比擬的特點
(1)以高科技為依托
新媒體是建立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通訊技術等高科技基礎之上的。可以說沒有科學技術的快速的發展,就不可能出現功能強大的新媒體。新媒體是以高科技的發展為依托和基礎的。
(2)信息源更多
新媒體是一個包含電視、電腦、手機等多個平臺的信息載體,它的平等性使得只要有電腦、手機或其中任何一種新媒體工具,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因此,相對于傳統媒體主要限于官方發聲筒的作用,新媒體使得每一個人都可以提供信息、共享資源或者表達個人的意見,如微博發言、跟帖和評論等。這也使得新媒體時代下,人們所接觸到的信息量更大,內容更豐富,信息更雜。
(3)傳播形式更多樣
不同于傳統媒體多以有限的三種實體——廣播、報紙和雜志為依托,新媒體擁有電視媒體、網絡媒體、手機通訊、平面媒體和自媒體等多種渠道;每一種渠道又具有多種信息互動形式,例如電視有新聞、采訪、節目等;電腦有QQ,微博,微信;手機有電話,短信,QQ,微博,微信等,這就使得信息傳播的形式與渠道更加多樣化。
(4)傳播內容更豐富
新媒體突破傳統無聲、無色媒體的局限,傳播內容已拓展為文字、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甚至超鏈接,對各種信息具有更強的接納性。
(5)傳播的速度更快,范圍更廣
以無線網、光纖等為傳播介質,新媒體完全實現了信息的及時傳播與更新,其速度之快遠遠超出傳統媒體的更新周期。不僅如此,它還可以突破時間、空間和文化的限制,傳播到全省、全國甚至全世界。
(6)虛擬性和難監管
由于新媒體多是匿名或假名操作,對信息的傳播與監管非常困難;再加上網民素質高低不一,使得虛擬世界的無序性、混亂狀態非常嚴重,人們真假信息難辨,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
(7)成本更低
從成本與收益來看,新媒體媒介一經使用,基本無需在花費高昂的費用,網絡上的信息基本是共享的,瀏覽信息、發表言論、提供資源多是免費的,因此相對于人們獲得信息的便捷性、豐富性,其成本較低。
(8)互動性更強
互動性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非常重要的不同點之一。在以前,人們只能是信息的傳播者或者接受者之一,而且無法與其他更多的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但是在新媒體時代,每個人不僅可以同時是信息的接受者與發布者,而且可以實現與更多、更遠地方的相關人員沒有時間限制的交流,具有顯著地使用者互動性。
1.3 新媒體的雙重功能
新媒體作為一種工具,其本身并不具有價值傾向。作為一種信息傳播與接受方式,它有利于更多信息更快的傳遞給更多的受眾;作為一種溝通渠道,它實現了政府與社會之間的對話,形成了政府與社會之間的互動機制和參與方式;作為一種開放的平臺,它使得政府能夠更快的反應社會的需求,也使得社會能夠更好地實現對政府的監督。但是它也具有負面作用,它的平等性使得它所傳播的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它的開放性使得社會對政府透明度、反應性等的要求提高;它的匿名性和虛擬性使得對它的管理與監督更加困難。由此可見,新媒體具有雙重功能,它的全新特性和雙重功能要求政府必須切合新媒體時代潮流,站在我國特殊國情的基礎上,轉變政府理念,從而更好地利用新媒體,順應時代潮流,提升政府競爭力,穩定和推動社會發展。
新媒體的出現不僅改變了整個輿論生態,也引起了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方面的聯動變化,具體來看,其對政府管理理念的影響表現在:
2.1 主動而非被動
新媒體信息公開性與透明性,使政府的權力受到更多監督,運行更加透明。與其被動迎接輿論媒體和大眾的檢查與監督,新媒體時代的政府應以更積極的姿態去迎接新時代的挑戰。政府作為很多信息的獨有者,面對人們知情權意識的增強,必須以主動的態度迅速公開相關信息,并確保其真實性、完整性,以免聽眾對事件的不當猜測或者被虛假信息誤導。在新媒體時代下,政府不再是唯一的話語中心,更不是話語權威,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通過新媒體提供相關信息!
2.2 敬民而非愚民
新媒體時代,意味著高度的知識與教育水平。人民的智力、文化素養和政治參與意識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公民參政議政的能力和熱情都很高。這要求政府立足于實踐,摒棄“全能”的自大觀念,深刻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與有限,拋棄唯一管理主體的觀念,充分利用市場、社會和公民的力量,與他們合作、協商、共同管理社會;要求政府尊重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而不是繼續舊社會的“愚民”思想。
2.3 對話而非暴力
隨著公民的權力意識、民主意識和參與意識逐漸增強,新媒體正好提供了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渠道和手段。但新媒體信息發布主體多元性、平等性,時間地點無限性等特點,使政府直接地命令或高壓控制等方式效果已不明顯,政府必須反思自己簡單粗暴的管理方式和“官本位”的管理理念,代之以能力本位、服務為主的思想,通過新媒體,采用對話、交流等更文明的方式來緩解政府與社會之間的矛盾。
2.4 多元而非中心
首先是管理主體的多元。新媒體讓每一個人都可成為信息發布者、傳播者、接受者和意見表達者,社會事務治理的主體開始趨向多元,政府必須改變權力中心主義的觀念,放權下級、分權社會,讓政府、市場和社會共同參與社會事務管理,構建多元的社會管理主體格局。其次是價值取向的多元。新媒體允許公眾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利益訴求,政府面對的需求更加多樣復雜,必須改變傳統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片面發展觀,轉而樹立以人為本,尊重人的需求,提供多樣服務的科學發展觀。
2.5 目標遠大而非短小
新媒體無時間限制的特點,使得社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能夠相互影響和作用,這就要求政府在管理社會的時候應樹立長遠的目標,而不是局限于過去和當前的短期利益。新媒體無地域限制和內容豐富性的特點,也使得各種信息開始得到廣泛關注,各領域、各方面的問題容易交織在一起,這意味著政府必須顧及到涉及民生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最后,新媒體網絡一體化導致的無地域限制這一點,更是使政府不僅要跳出地區,更要走出國門,放眼世界。傳統的地方壁壘和小框架思維已不再適用于全球化的今天,新媒體時代要求政府跳出問題本身,將各方面問題聯系起來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思考,具有宏大的思維框架和體系。
2.6 愛動而非喜靜
新媒體時代是一個多變也善變的社會,變化是社會的常態,因此,政府傳統的科層制體系或者妄圖以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去應對所有問題的觀念已不切實際,政府必須以開放和積極地心態去接受和面對當前社會的所有變化,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去應對。這要求政府改變守舊的觀念,塑造一個關注社會變化,接受社會變化并以積極態度即時回應的理念。從具體操作來講,就是要創新管理理念,改變僵硬的管理體制,豐富單一的管理手段,建立一個彈性、高效的政府。而新媒體無疑是政府可以并應該大力加以利用的管理手段和平臺。
2.7 法治而非人治
新媒體信息傳播與接收的廣泛性、對傳播主體與內容的無排斥性使每個公民都可成為信息發布者,并通過在網上自發結群,進一步挖掘和爆料更多信息,使政府或官員的不法行為得到法律制裁的可能性增大。傳統的人治或隨意使用權力,在新媒體強大追蹤和監督下,已沒有生存余地,政府必須提高自身行為的責任性,規范權力運行程序,限制權力適用范圍,嚴格依法治國。
新媒體已經成為信息發表和傳播,人民參政議政的重要渠道和手段。新媒體以自己獨有的特性和功能,在政府與社會之間建起的雙向溝通機制,有助于突破傳統的政府與社會二元對立的困境,在社會管理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舊的管理觀念已不再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要求,適時轉變政府管理觀念,建立符合新媒體時代潮流和中國特色國情的新管理觀念迫不可待。當然正如新媒體本身是一個相對階段,自身仍處在變化中一樣,政府的管理理念也應隨時代變化而不斷更新,追求新的完善境界。
注釋:
① 熊澄宇:新媒體與移動通訊,人民網.[2009.11.20].http://www.people.com.cn.
② 百度百科“新媒體”http://baike.baidu.com/view/339017.htm
[1] 周進.新媒體之我見[J].廣播電視研究,2005,(6):3-4.
[2] (美)保羅,萊文森.手機:擋不住的呼喚[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 錢靜.媒介融合:媒體發展的新趨勢.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7.
[4] (法)弗蘭西斯·巴爾,(法)杰拉爾·埃梅里.新媒體[J].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5] 石磊.新媒體概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6] 廖祥忠.何為新媒體?[J].現代傳播雙月刊,2008,(5).
[7] 陳振明.公共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8] (美)珍妮特·V·登哈特,羅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蛇[M].丁煌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9] 原宗麗.參與式民主理論研宄[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10] 尹冬華.從管理到治理:中國地方治理現狀[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11] 俞可平.中國治理評論.第2輯[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12] 王強.政府治理的現代視野[M].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0.
[13] 王家峰,孔繁斌.政府與社會的雙重建構:公共治理的實踐命題[J].南京社會科學,2010,(4).
黃麗萍,湖北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
C916
A
1671-1602(2016)24-00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