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碩
(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生處,吉林 長春 130013)
基于校企融合視域下的高職院校學生工作研究
張碩
(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生處,吉林 長春 130013)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已經占據高等教育半壁江山。高職學生工作應當緊跟時代步伐,緊密結合高職院校的辦學特點及學生特點,走“職業化”的學生工作道路,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校企融合;高職;學生工作
高職教育作為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一種教育類型,培養的是服務于生產、流通、服務等工作一線的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首次提出“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要“堅持能力為重,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職業教育辦學體制。可見,在高職教育規模發展之后,加強校企合作,提高職業教育質量成為新時期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戰略重點。這一調整不僅對高職院校專業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高職的學生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校企融合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探討校企融合的高職教育,核心就是為了提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實現校、企、生多方的利益共贏,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高職學生工作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校企融合的學生工作就具有著十分重要意義。
有助于促進高職院校學生工作規律性研究,到目前為止,對校企融合下的高職學生工作方面的系統研究相對較少。本文通過理論和實踐的探索,尋找校企融合下學生工作的新規律,從學生工作的組織和內容兩個方面重構學生工作新模式;有助于促進高職院校學生工作的實踐探索,我國當前的高職學生工作還處在一個不斷摸索、不斷完善的過程中,雖然在一些地區和學校取得了一些效果,但相對本科學生工作無論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探索仍存在很大的發展和提升空;有助于促進高職院校學生的全面發展,對高職院校而言,培養職業人才始終是學校的根本使命。校企融合下的學生工作,以促進學生的發展作為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和衡量標準,使學生成長為可持續發展的職業人才。
學生工作體系的組織結構是高校中有著特定業務范圍和一定資源的實體,為實現人才培養的戰略目標,通過內部的分工與協議機制來履行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務的職能。合理科學的組織建設是保證學生工作體系正常運行的基礎。組織建設要緊密圍繞學生工作的發展目標合理分工,確保重點工作上的交叉補充和整體工作上的覆蓋,從而形成工作合力。
將企業元素充分融入高職教育學生工作的全過程,建立起校企融合的學生工作組織架構是建立現代職業教育必然要求。高職院校可以與企業聯合成立校企學生工作委員會,由學校和企業主管領導擔任主任委員,學校學生處、團委、就業處、實習管理科、院部領導和企業人力資源部、團委、實習管理辦公室、工段領導任委員,實行校企雙方聯合培養、聯合管理。
校方實行黨委書記負責制,下設學生處、學校團委、教務處,其中教務處下設實習管理科,主要負責學生實習期間的校企協調及學生管理工作。作為校方一級管理組織,主要職責是學生工作系統思考、總體思路和部署、重大政策研究決策、重大問題討論決定、學生工作統籌協調。學生處及校團委作為學生工作考核主體,對院部學生工作的落實和執行情況進行考核。院部學生工作實行學生工作主管負責制,包括學生工作辦公室和分團委。作為校方二級管理組織,主要的職責是根據學生工作總體思路制定具體思路和計劃,逐步推進。
企業方采取黨委書記或企業主管領導負責制,包括人力資源部、企業實習管理辦公室和企業團委三個部門。作為企業方一級管理組織,主要職責制定實習學生內容設計、管理辦法和實習學生活動計劃,并對工段實習學生的日常管理進行監管和考核。工段實行段長負責制,下設若干班組。作為企業方二級管理組織,落實實習學生的管理。段長負責整個工段實習學生的統籌管理,班組長負責對班組內實習學生日常表現進行指導與考核。
校企學生工作委員將學校與企業進行組織融合,形成了三層機構,第一層為決策機構,由學校主管領導及企業主管領導組成;第二層為執行機構,第三層為學生自治機構由班委、學生企業管理員、學生會和學生社團組成。校企雙方通過校企學生委員會共同作用于學生,形成了“人人皆教育之人,處處皆教育之地”、“教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實踐育人”的工作大格局。
目前,我國高校學生工作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工作,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與行為養成、黨團教育與活動、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安全穩定工作等;二是以學生發展指導為主體工作,主要包括大學生涯規劃與成長指導、心理咨詢與輔導、素質拓展與社會實踐指導、校園文化活動指導等;三是以學生事務管理為基礎工作,主要工作包括班集體建設與管理、“獎、貸、助、補、減”等日事務管理等。
基于校企融合視域下的學生工作內容構建,應該在傳統內容上結合現代高職特點更新了學生工作的內容,將職業要素與學生工作緊密結合,努力實現大學生與準職業人的無縫對接。
3.1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強化職業道德教育
黨的十八大在結合社會主義建設實際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了全面論述,主要體現在“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三個倡導”分別從國家、社會、個體三個層面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了全新詮釋和定位。對高職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理想信仰教育的重要內容。學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學生工作內容的主線,與學生的職業特點結合起來,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高職化”,強化職業道德教育。
職業道德的教育需要突出兩個方面內容,首先要倡導愛崗敬業,敬業精神是職業道德的集中體現;其次,將行業要求與高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內容緊密結合。另外,為確保職業道德教育的實效性,高職院校可根據不同年級特點實施分層、分階段教育。對于剛進校的新生,著重開展適應與成才、專業思想教育、遵紀守法教育及理想教育,對于實習和即將畢業的學生,注重敬業、合作、誠信等內容的教育。
3.2 以素質教育為核心,強化職業基礎能力建設
素質教育是當前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核心內容。高職院校應該著眼于學生的長期發展,在學生培養方面不僅要重視崗位技能的鍛煉,更要重視職業基礎能力的培養。如果說職業技術技能的培養是高職學生實現就業的基石,那么職業基礎能力的訓練則是高職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和職業長期發展的關鍵。
根據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內在要求,學校在素質教育上應該堅持“能力本位”培養宗旨,強化職業基礎能力的培養,調研企業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提煉職業基礎能力關鍵詞,將企業崗前培訓的內容前置到高職學生在校培養的過程中來,可以聘請企業專家為學生授課,也可以校企聯合開發職業基礎能力課程,組建專業師資團隊,確保培養取得實效。
3.3 以校園文化建設為重點,強化企業文化進校園
校園文化是學校歷史積淀與文化積淀的產物,是學生成長和教師發展的重要生態環境,是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推動企業健康發展的動力。高職院校工學結合的特色就決定了高職院校要將校園文化建設與企業文化有機融合,發揮文化對學生思想教育具有積極的感染熏陶和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魯昕副部長提出:“要把工業文化融入職業學校,做到產業文化進教育、工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高職院校需要將企業的先進文化前置到具體的學生工作中來。結合對口企業文化,從物質環境和文化環境兩個層面打造,物質環境上可以通過建造企業長廊、雕塑、路牌等途徑,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視覺效應。文化環境可以通過借鑒企業管理文化、制度文化等與校園文化結合,進而形成一種長效機制,讓學生在移默化中接近并達到企業在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所需要的職業素養要求,大大促進了學生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成效,為企業輸送優秀“準職業人”。
校企融合下的高職院校學生工作的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高職院校需要緊密結合當前面臨外部形勢和學生成長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打造校企融合下的高職學生工作新格局。只要我們群策群力,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為行業服務的方針和原則,就能培養出優秀的準職業人才。
[1] 謝榮光.“發展型”高校學生工作模式的探討[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10).
[2] 胡金波.立足新的起點著力提升水平——對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工作的思[J].江蘇高教,2010,(1).
[3] 邵月花.高職院校學生工作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現代教育科學,2016,(4).
[4] 周華.新常態下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6,(7).
張碩(1986-),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生處。
G711
A
1671-1602(2016)24-0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