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臻
(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范疇及范疇化的三大理論
王兆臻
(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可以將外界事物進行分類或是歸類,是人類認知方面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能力,而我們對事物進行分類的過程就叫做范疇化。范疇及范疇化包括了三大理論:亞里士多德的經典范疇理論,維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和埃麗諾羅施的原型理論。
范疇;范疇化;經典原型理論;家族相似性;原型理論
人類認知方面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就是將外界事物進行分類或歸類(Categorize),這個過程就被叫做范疇化(Categorization)。被歸為一類的事物一定是在某些方面有著相似之處。在人類思維、知覺、行為和語言方面,范疇化的過程是最基本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時,范疇及范疇化與文化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很早以前,哲學家就注意到了范疇化的現象。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在《范疇》(Categories)中系統論述了他的關于范疇的觀點,而經典范疇理論(The Classical Theory)就是在他的觀點上形成的。經典范疇理論在亞里士多德時代是被人們普遍接受的觀點,該理論認為概念化范疇和語言學范疇有十分明確的界限,即任何一個事物要不就是屬于這個范疇中,要不就是不屬于,并不存在模糊現象。只有當這個事物在完全符合該范疇成員所具有的共同特點時,它才能成為該范疇的一員。這個理論并不是基于實驗結果的理論,其他語言學家毫不費力的就找到了這個理論的漏洞在哪里,那就是在任何一個范疇中,我們很難找到一個所有成員都具有的共同特征,因此,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提出了“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s)。
第一個對經典范疇理論提出質疑的就是維特根斯坦,他舉了游戲這個例子(例子稍有改動):有些游戲具有極強的娛樂性(不存在輸贏);有的游戲存在競爭(有輸贏);有的游戲包含運氣的成分,例如投擲色子;有的游戲要求技術水平,例如下棋;當然還有的游戲既需要運氣,也要求技術,例如紙牌、麻將等等。當將所有的游戲羅列出來之后就可以發現,在游戲這個范疇中,不存在所謂的共同特征。因此,范疇并不具有明確的界限來劃分事物,基于此維特根斯坦提出了家族相似性。維特根斯坦認為人們之所以可以將各種游戲歸為一類,其實是根據家族相似性原則的,就像一個大家族內部的成員一樣,他們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家庭成員有著相似的地方,但是在這個家族中可能不存在某種特征是所有的家庭成員所共有的。在這方面,每一種游戲就像每一位家族的成員一樣,每一種可以被稱作游戲的活動都可以和其他不同的游戲在不同的地方存在著相似之處,正是這種相似之處把這些具有娛樂性或是存在輸贏的活動都歸到游戲的范疇中去。
多數的范疇都沒有清晰的界限,因為經過實驗證明,經典范疇理論并不合理,范疇內的成員是根據家族相似性而歸為一類的。
拉波夫(Labov)在1973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分別拿出了五張圖片,分別是高度、寬度不同的容器,他讓人們指認哪些屬于瓶子、哪些屬于杯子,哪些屬于盆。實驗結果表明,有一些圖片上的容器,即使是不同的人對于它所屬的范疇的結論卻是一致的,但是也有一些圖片上的容器,他們的高度介于瓶子和杯子之間,或是寬度介于杯子和盆之間,人們對于這些容器所屬的范疇結論就不同了。所以,多數的范疇都沒有清晰的邊界。
20世紀70年代,隨著語言學家對范疇的內部結構的深入研究,埃麗諾羅施提出了原型理論。原型理論就是在一個范疇中最能體現其他范疇成員的一個“代表”,也就是范疇中最典型的一個成員。例如,蘋果就是水果這個范疇中的典型成員,即原型,雖然我們說榴蓮、芒果、荔枝都是水果范疇中的一員,但是他們并不具有典型性,并不是原型。說蘋果最具有典型性實際上指的是在這個范疇中,蘋果與其他成員共有的特性是最多的,同時,與其他的范疇所共有的特性是最少的。正是因為有了原型的存在,我們說范疇成員的地位其實是不平等的,原型成員的地位明顯要高于邊緣成員的位置。但是,同時,每個范疇中的原型并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多個。例如,在水果范疇中,蘋果是一個原型,但是具有典型性的水果并不是只有蘋果,梨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型。我們一直說范疇的形成與文化有關,其實原型也與文化有著直接的關系,就像我剛才提到的,榴蓮、芒果、荔枝雖然都是水果范疇中的一員,但是他們并不具有代表性。但是我們如果到了“榴蓮之鄉” “芒果之鄉”或是“荔枝之鄉”,榴蓮、芒果或是荔枝可能就代替蘋果和梨成為原型了。
范疇及范疇化共有三個理論,即經典范疇理論、家族相似性和原型理論。這三個理論產生于不同時期,對范疇及范疇化的發展都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即使亞里士多德的經典范疇理論被證明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但是不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人們對許多東西的分類還是基于這一理論。
[1] F.Ungerer & 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2] 夏中華.應用語言學:范疇與現況[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2.
[3] 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王兆臻(1992-),女,漢族,遼寧莊河人,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生。
H030
A
1671-1602(2016)24-02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