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麗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瀘州 646000)
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優化途徑分析
饒麗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瀘州 646000)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目前,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基于此,本文對高校培養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及社會需求現狀實施分析,有針對性地調整課程內容及時間安排,切實增強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學習及就業的信心,從而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及有效性。
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必要性;問題;途徑
所謂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指的是可以為城鄉居民的體育需求提供指導服務和經營管理能力的專門性人才。在全民健身熱潮的新形勢下,社會大眾對體育的需求更加多層次化,這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要求自然越來越高。隨著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的逐漸成熟,教育思想及社會需求之間不斷得以統一,并達成共識。
2.1 實施全民健身計劃需要大批社會體育指導員。社會體育指導員自 2001 年 8 月開始便進入職業分類體系,意味著社會體育工作不再是業余及兼職。按照《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規定,即每千人需配備 2~5 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標準,我國所需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總數在65 萬人左右。發達國家所擁有的體育人口約占總人口的60%~70%,與之匹配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也非常龐大,按照發達國家的要求,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應達到 500 萬人,所以,培養社會體育專業人才是當務之急的事情。
2.2 日漸壯大的體育產業急需體育經營類人才。體育產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的可以提供就業機會的第三產業,具有資源消耗少和環境污染輕等特點,特別在舉辦大型體育賽事期間,體育產業的優良效果會顯得更加突出,而與體育產業快速發展形成對比的是體育經營管理人才的嚴重短缺。
2.3 商業體育管理人員缺乏。以健身俱樂部為代表的商業體育行業最近幾年發展的非常快,此種以商業為主的體育組織,已成為體育產業組織形式中非常重要的經濟帶動部分,然而,既懂體育發展規律同時又掌握市場運作的商業體育管理人才非常缺乏,這成為制約健身俱樂部進一步發展的首要問題。
3.1 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錯位。很多高校將社會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于“從事群眾性體育健身活動的組織管理、咨詢指導與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但所培養的畢業生畢業后有能力從事體育產業的幾乎為零,而體育產業最近今年發展勢頭正猛,所需專業人才意向更為突出,高校卻沒有重視培養此方面的人才,使得人才培養與社會需要出現錯位。
3.2 課程設置不夠合理,師資力量薄弱。首先,很多高校的社會體育專業課程大多以管理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理論為主,以術科為輔,具體的方向為社會體育、社區健身指導和體育保健等等,能夠開設體育專業英語課程的高校聊聊無幾,這不益于綜合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其次,很多高校在設置課程時考慮到體育產業方向的課程,也有意引導大學生從事體育產業的就業渠道,不過,由于這方面的專業教師其理論水平特別是與實踐結合的社會化能力較低,致使教師在體育產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比較吃力。
4.1 制定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社會體育專業人才是應該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走多樣化的人才培養之路,這就需要各高校根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建設及社會發展需要,科學定位,并結合學校的實際狀況,實施因材施教,積極探索多樣化的人才培養途徑,此外,高校還需主動順應市場需求,依據經濟發展需要,制定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培養目標,切實提高社會體育人才培養的有效性。
4.2 加強對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就業觀念的引導。在新生入學階段就應加強對其就業觀念的引導,為學生詳細介紹專業培養目標及社會需求人才類型等等,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同時,改變傳統的就業觀念,積極適應市場需求,從而為自己尋找立足點與發展點,樹立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競爭觀念、價值觀念和效益觀。
4.3 完善課程設置體系。合理而有效的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需建立在對社會體育專業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針對社會體育的特點及社會體育要求的人才特點來設置課程,有針對性的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理論能力、創新能力和溝通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崗位需求。
4.4 推行校企聯合,大力建設教育實習基地。各高校需充分發揮辦學優勢,與對體育活動的組織與開發有需求的企事業單位聯合建設教育實習基地,或采取“訂單式”培養模式,學校定期輸送高質量的人才,而用人單位則保障畢業生順利就業,通過實習基地的系統培養,可幫助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增加學生就業的競爭力。
4.5 創建科學的評價體系。建立健全學生能力綜合評價體系是為了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增強學生畢業后進入社會從事服務工作的信心和決心,可嘗試鼓勵學生通過努力獲取盡可能多的社會職業資質,并激勵學生樹立奮發學習的目標,從而為其就業增加必要的信心和砝碼。
高校培養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宗旨是“應用”,也就是說在體育產業及與體育交叉領域里具有高級技術的操作應用人才,作為高校,應該以社會實際需求為導向,設置專業課程時要以體育產業化發展需要為導向,并以培養學生的指導能力、組織能力和營銷能力為中心展開,努力實現社會體育專業的可持續發展,積極發揮高校特有的培養人才及服務社會的重要功能。
[1] 蔣鋼強.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人才能力培養初探[J].體育與科學,2009,30(4).
[2] 車志宏,李月華.內蒙古社會體育專業人才需求現狀與發展對策[J].體育科學研究,2011,15(1).
饒麗(1972—),女,四川瀘州人,大本,講師,研究方向:高校體育教學。
G807
A
1671-1602(2016)24-02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