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鵬輝
(遼陽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遼陽 111000)
?
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工作現狀的研究
薛鵬輝
(遼陽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遼陽 111000)
摘要:高職院校大學生處于高等教育的低層人群,隨著社會的發展職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就業日益困難,這關系到高職教育的改革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本文分析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現狀,從社會、學生和指導工作等多方面探討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問題,對學生就業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策略和解決方法。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現狀
近年來,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逐步從大眾化教育向精英化教育快速發展,但隨著高職教育的辦學規模不斷增大,高職院校畢業生人數也在逐年增加,使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困難重重,進而形成了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無法滿足畢業生人數增長的矛盾,產生這些矛盾的因素有很多,社會人才需求與專業設置存在差異、高職學生綜合素質不高、學生就業觀念的陳舊、就業指導工作存在誤區等問題都可能是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高職院校在解決畢業生就業的難題時,工作的重點在于教導學生觀念的更新,意識的轉變和能力的提升上面,使學生變被動的為改善家庭經濟和生活環境而工作轉成為社會經濟發展做貢獻而工作。
1現代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現狀
1.1現代高職院校畢業生人數的增長迅速
從1997年開始,我國高職院校畢業生的數量不斷增加。據統計,截止到2014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 21%,在校生已超過 2300 萬人,全國高校畢業生的數量達到727萬,達到了國際公認的大眾化發展階段,但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率從2010開始呈現逐年下降,高等職業教育就業形式不容樂觀[1]。
1.2現代高職教育體制現階段存在的自身不足
隨著現代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現存在的傳統結構職業教育還有一部分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使得職業人才培養方案有缺陷。例如,當今社會對人才專業素質和技能的要求都越來越高,同時,對人才心理、團隊協作等方面的思想素質也越來越重視。然而,目前多數高等職業院校在轉型時期沒有跟上社會的需求,表現在專業結構以及理論課程設置上并沒有進行更新,德育教育的培養缺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路沒有改變,導致結構缺口嚴重等現象,大學生畢業后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和期望,甚至出現與社會需求錯位的現象。此外,現代高職院校在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也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指導模式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這些存在的問題都使得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面臨巨大挑戰的尷尬局面。
1.3社會整體的就業現狀
當前,社會的就業形式是嚴峻的,這與國家的產業結構密不可分,從產業結構來看,我國第三產業的比重遠遠不及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比重,這嚴峻就業形勢影響了我國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就業前景[2]。
此外,我國高職院校的就業情況表現出極端化的現象,一些職業院校的畢業和表現出就業難,而另一些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卻表現出就業前景一片大好,甚至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由此可以的看出,當今社會對高技能人才仍然有較大缺口,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將可能成為我國長期經濟發展的嚴重障礙之一,這也是人才結構矛盾的一種表現。
2現代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的缺陷
2.1社會人才需求與專業設置存在差異
當前社會人才需求與部分高職院校專業設置不匹配,主要表現在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市場經濟結構和職業教育三者不匹配,尤其是產業結構。
第一,社會人才需求與部分高職院校專業設置不匹配。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變化的矛盾,影響了大學生及時就業,國家應該從宏觀上調整高等教育結構,達到教育結構、專業設置與社會的產業結構的動態平衡,實現高職教育與經濟的良性發展,既彌補技能人才的空缺,又可以避免教育資源的浪費。
第二,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社會和市場的需要。高職院校在教育過程中,學生動手能力較強,缺少理論層面的系統學習,綜合素質不高,在社會上缺乏競爭力,缺乏對未來職業發展的提升空間,大學生畢業后到工作崗位后往往要接受用人單位的理論與技術的多年培訓,因此,無經驗應屆大學生的無法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2.2高職院校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不足
高職院校的學生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欠缺主要表現在,第一,高職院校畢業生對職業了解不夠深入。在學習理論或學習技能兩者間不能很好的平衡,缺少的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從事職業主要取決于周圍人群的宣傳和社會市場的需求,學生進入大學課堂后僅僅是學習書本知識,不能合理的發展個人的興趣和愛好,不會根據個人的個體差異去規劃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缺少職業方向感,使得我們的學生職業價值觀很模糊。
第二,高職院校畢業生在禮儀、語言表達、社交、組織等能力不足。在問卷調查中顯示,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在面試過程中失敗的比例遠高于本科和研究生,問題出現在高職畢業生缺少禮儀方面的培訓,語言表達能力較差,組織協調能力不足,不能處理好面試過程中設置場景和人際關系等問題。
第三,高職院校畢業生基本專業理論素養、實踐能力匱乏。高職大學生畢業后在就業過程中,具備了創新能力的畢業生往往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能對其進行發現和解決產生的問題,并開創新思維,最終取得創新成果。此外,要結合學生特點和實際情況,從培養創新能力為出發點,分不同層次、不同類別,對高技能人才培養規格與質量標準進行深入研究,重新設計,逐步完成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
第四,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不強等方面。因此,我國高職院校的大學生難以達到社會用人單位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標準,這往往成為他們就業難的問題所在。
2.3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觀念的缺陷
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就業形勢下十分嚴峻,但很多大學生在就業觀念方面缺乏理性的判斷與自我分析,這也是造成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之一。
當下,高職院校大學生綜合素質整體下滑,很多高職院校畢業生中普遍存在一種現象,表現為“ 高不成,低不就”“ 好高鶩遠,急功近利”,導致就職過程中屢屢碰壁。究其原因主要是90后一代學生缺乏艱苦創業、奉獻事業的精神和心理失衡等主觀因素影響了今后的創業和就業,因而造成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無人買單的現象。
2.4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存在誤區
當前,部分高職院校開展的就業指導工作的還局限于傳統模式。傳統的就業指導模式[3]一是重視“先就業,后擇業”觀念的宣傳,沒有進行全面深入的引導;二是過分重視就業率,忽視學生真實感受。這樣的指導方法可能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使學生產生反感;三是重視技能的培訓,忽視就業思想和法律教育,導致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思行不統一,使得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缺少目標和道德缺失等現象。此外,學生的就業觀念與綜合素質不能跟上社會快速發展需求,部分學生在就業方面上缺少主心股,也是導致了部分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
3高職院校開展就業工作的策略和方法
3.1優化學科專業設置,適應社會人才需求
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方面應做好市場調研工作,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情況,合理調整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把教學辦成“工廠化”模式,同時,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培養復合型的人才,提高學生自身的競爭力。
3.2引導高職院校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
引導大學生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養成吃苦耐勞的生活習慣,樹立科學就業觀,客觀地進入求職狀態,主觀地分析自身就業優勢,以積極樂觀的心態迎接新的生活起點。同時,指導老師應根據學生個性以及專業特點,注意觀察大學生的就業行為,采用談話的方式降低大學生內心的期望,鼓勵大學生將就業地放在基層、農村、西部和私企,讓學生注重工作經驗的積累,能力的提升,從而抓住擇業的機遇,為自已更高的目標奮斗,最終樹立科學的就業觀[4]。
3.3完善就業指導工作方法
在大學生就業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需要完善的工作方法。目前就業指導工作應把其科學性、前瞻性和創造性放在首位,注重學生職業能力測試和職業生涯規劃[5]。
在能力培養方面一要強化專業技能,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二要注意提升語言表達能力、交際能力、組織能力等非專業素質;在職業生涯規劃方面,要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的宣傳和指導工作,將職業指導與生涯規劃相結合,將生涯規劃的思想貫穿學生的終生的學習中,促使大學生有明確的目標,并為之努力奮斗。
此外,高職院校還需構建快速、準確的就業信息體系,以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各種就業信息和政策,進一步為大學生的就業做好服務工作。
參考文獻:
[1]范新華.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5(9):220.
[2]劉名菊.當代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3):52.
[3]劉笑.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存在的誤區及對策[J].黑龍江科學,2014,5(11):84.
[4]陳小平.大學生就業供給與需求面臨的困境以及對策[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0,(14).
[5]段珊群.淺談輔導員如何影響和指導大學生就業[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9(1):146-147.
作者簡介:薛鵬輝(1986-),男,遼寧遼陽,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業就業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10-02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