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禮
(湖南外貿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1)
?
應用型高職院校《國際金融》課程實踐教學研究
彭禮
(湖南外貿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1)
摘要:高職《國際金融》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與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對于培養培養適應未來、適應人才競爭國際化需求的高素質實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對高職《國際金融》課程進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國際金融》課程當前實踐教學中的難點與問題,在此基礎上,對高職《國際金融》課程實踐教學環節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應用型;高職;國際金融;實踐教學
1高職《國際金融》課程簡介
《國際金融》課程是教育部確定的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基礎課,該課程是以外匯、匯率為核心,其主要研究對象是國際收支、匯率及其變動、外匯及其交易與管制、國際儲備、國際金融市場、國際資本流動、國際金融機構、國際金融創新、金融危機與國家風險管理、國際貨幣體系和中國涉外金融等。在課程教學環節強調“注重基礎、強調應用”,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特別強調實踐技能與操作應用,理論教學堅持與實踐相結合。我們要求通過《國際金融》課程的明確教學要求來教育教學,學生不僅要了解和熟悉基本的國際金融原理和知識,而掌握一些有關的國際金融實務操作技術,使學生掌握理論聯系實際的本領。
2高職院校當《國際金融》課程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2.1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適應應用型能力的培養。現行高職教學中的《國際金融》課程大都采用課堂陳列式講授,教師大都依課本而講課,學生只能被動地聽,缺乏應用能力的培養。特別是有的高職院校,年年擴大招生,生源多,專業教師數量顯得較少,只能被動應付課堂教學,無精力進行實踐教學改革,影響到該課程的教學改革與發展。
2.2《國際金融》課程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在現行的高職院校,《國際金融》雖然是一門專業課程,但由于它的開設課時和專業需求受到的影響,其課程體系根本沒有建立起來,特別是本課程的實踐環節,是一個空缺。近年來,隨著企業對人才需求質量和數量的增加,特別是外資企業和出口企業的增多,國際業務量劇增,勢必對國際金融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國際金融》課程必須建立新型的課程體系,以適應發展之需要。
2.3實踐教學環節少,不注重實踐操作技能的培養。現在的高職院校,由于受師資、設備和學校規模的影響,其《國際金融》課程的實踐教學設備十分缺少,僅有的實驗設備也大都是基礎課程的,針對專業課的幾乎為零,這樣不僅不能開展實踐教學,就是基本的實訓教學也難以落實到位。
2.4考核模式過于陳舊。作為教學過程的最后一個環節,單純的閉卷筆試為大部分理論課的考試方式。如何能夠通過教學提高學生對于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以及對于專業中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就不能僅改革教學過程。調整課程的考核方式,適當地按照課程的特點增加實際操作模擬測試、英文口試、答辯等多種考試形式,使學生深入地學到知識的本質,而不是對于知識的掌握僅停留在表面上。
3應用型高職院校《國際金融》課程實踐教學的對策建議
3.1重視案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案例,這是成功的關鍵。國際金融案例的選取要注意典型性和啟發性。案例要和理論實踐知識相結合,并且和當前國際金融熱點問題相結合。引人入勝的案例,往往能夠使學生印象深刻,能夠引發學生更深入的思考。比如在講授國際收支這部分內容時,就可以選用中國和其他國家近年國際收支情況進行比較分析。首先將學生劃分為若干組別,讓學生自行找資料,自行制作PPT,然后在課堂上安排不同小組同學代表配合其制作的PPT資料進行講解和分析。學生分析完畢以后可以由其他小組同學提問,由演講的同學進行回答。最后,老師總結,并對小組成績進行評分。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反應能力以及決策組織能力等。
3.2積極開展課堂討論。國際金融是一門結構完整、邏輯嚴密的課程,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將課堂討論引入到學習過程中,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授課方式,讓學生在辯論和交流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提高自身學習能力。比如,在學習國際儲備這部分基本知識以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中國國際儲備問題進行分組辯論。在辯論中正方運用拇指法則、外匯儲備/外債比例法等指標,論證我國應減少外匯儲備總額;而反方則從我國利率水平、國際交易需求、經濟的安全等各方面說明我國應加大外匯儲備力度。
3.3利用實驗室模擬教學。課堂教學無法讓學生實際動手操作國際金融業務,而金融實驗室的建立就彌補了這一傳統教學的缺陷。學通過建立實驗室,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動手能力。堅持理論聯系實際,重在實踐能力培養。國際金融實驗室是為了檢驗所學國際金融理論與方法而讓學生進行相應的操作。比如在試驗室中模擬外匯交易,讓學生查閱各種外匯報價,分析匯率風險。利用教學軟件完成外匯實盤交易程序,讓學生熟悉外匯的買賣業務操作流程。進行投機性即期外匯交易試驗,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做多還是做空某一貨幣,學會利用開倉和平倉,并且制定日內交易、趨勢交易策略,學會設立止損和進行資金管理。模擬外匯期權和期貨交易操作,以及套期保值操作等。通過在實驗室中的實際操作活動,原本顯得抽象和枯燥的課本知識變得生動和具體起來,增強了學生對外匯交易和國際金融實務的感性認識。
3.4加強社會調研與合作。學校可以與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合作建立實習基地,讓學生到這些單位去實地走訪和學習,切實接觸和動手操作實際業務,提高學生對國際金融業務的切身體驗,使學生了解業務崗位的實際操作,促進專業水平的提高。比如國外很多高校都與當地銀行和金融機構建立固定聯系,銀行為學生提供實習場所和實習機會,而學校中優秀的畢業生也可以為銀行所招收。銀行和金融機構也可以為學校提供一些教育經費的援助。
參考文獻:
[1]韓文琰.高職《國際金融》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研究.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09.
[2]豐翔.互聯網時代國際金融課程教學方法探討.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4.06.
作者簡介:彭禮(1983.11-),男,湖南長沙人,管理學碩士,經濟學講師,主要從事經濟學、管理學、投資理財、物流管理及高教管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10-02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