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平紅
中澳高等財經教育比較
——基于鉆石模型
□袁平紅
伴隨中澳自貿協定的簽訂,中澳之間的教育服務尤其是高等財經教育服務交流將更加頻繁。文章結合中澳兩國高等財經教育發展實踐,指出中國和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存在差距,運用鉆石模型對兩國高等財經教育服務差距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從增強政府財政支持、分類改革等角度為縮小中澳之間高等財經教育差距、振興中國高等財經教育服務提出政策建議。
高等財經教育;鉆石模型;中澳自貿協定
經濟發展水平從低到高分為要素驅動、效率驅動和創新驅動三個階段,中國正處于效率驅動階段。要實現從效率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中國迫切需要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儲備。與創新密切相關的高等財經人才的培養必不可少。高等財經人才培養離不開中國高等財經教育的發展。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找出差距,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是當前中國高等財經教育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
在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被視為第一國防,作為國家頭等重要的產業發展。《全球競爭力報告》(2015-2016)數據顯示,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排名全球第13位(表1)。

表1 中澳兩國高等教育和培訓全球排名
澳大利亞國際學生的數量僅次于美國與英國,排名世界第三。其中,高等教育成為澳大利亞吸收海外留學生的主要部門。2015年,到澳大利亞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占該國留學人數的比重為43.35%(表2)。

表2 在澳大利亞接受高等教育的國際留學生入學人數(2002-2015)
2015年澳大利亞吸收來自全球兩百多個國家的近六十二萬留學生,其中以中國留學生居多,達164614人,占總人數的26.8%(表3)。中澳之間高等教育尤其是財經教育領域的差距,是中國學生選擇前往澳洲留學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3 澳大利亞歷年招收的中國留學生入學人數(2002-2015)
從全球商學院排名來看,2014年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大學商學院(第14名)、墨爾本大學商學院(第27名)、麥考瑞管理研究生院(第55名)均進入世界100強。中國只有中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進入100強(第82位)。上海交通大學發布的2015年度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表4),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大學、莫納什大學、新南威爾士大學等8所高校入圍全球經濟學/商學學科排名200強(表5)。其中墨爾本大學和莫納什大學位于維多利亞州;新南威爾士大學、悉尼大學與悉尼科技大學位于新南威爾士州。

表4 澳大利亞與中國大陸的經濟學/商學科全球200強入圍大學名單(2015年)
澳大利亞2015年入學的中國留學生中38.66%在新南威爾士州,33.69%在維多利亞州(表5)。這兩個州既是經濟學/商科學科優勢院校相對集中的州,同時也是中國留學生人數最多的兩個州,分別為63644、55464人。

表5 2015年入學的中國留學生在澳大利亞的具體分布
中國和澳大利亞在高等財經教育領域差距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本文將采用鉆石模型展開分析。
1.中澳兩國高等財經教育服務所獲得的政府支持力度不同

表6 澳大利亞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力度(2005-2012)
澳大利亞政府高度重視教育領域的財政支出。教育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一直維持在5%左右,政府教育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則維持在13%左右的水平(表6)。
我們以墨爾本大學為例了解澳大利亞政府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投資力度。從表7可看到,2008-2012年間,澳大利亞政府周期性資助一直占墨爾本大學收入來源的22%~23%。若加上州政府資助,則占墨爾本大學收入來源的30%。

表7 墨爾本大學的收入來源(2008-2012)
為全面提升國家教育質量,《澳大利亞教育法》于2013年6月頒布,為澳大利亞構建世界一流的教育體系奠定基礎。澳大利亞同時通過該國的駐外機構,向世界其他國家推介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在中國設有11個辦事處的澳大利亞貿易委員會將推廣澳大利亞教育作為該委員會的三大重要使命之一。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則借助社交網絡進行推廣。

表8 中國教育財政投入力度(2007-2014)
從表8來看,中國政府也高度重視教育的發展。2007到2014年間,全國公共財政在教育上的支出逐年增長。2014年全國公共財政支出的15.1%用在教育上。在中國教育支出中,高等財經院校所能獲得的中央財政支持力度取決于這些高校的類型和行政級別等因素。在中國2553所普通高等學校中,財經類院校數量偏少,其中公立財經類大學53所,財經類民辦大學18所,財經類獨立學院33所。全國38所“985工程”高校中沒有財經類院校,“211工程”僅中央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和西南財經政法大學4所高校入圍。公立財經大學經費主要靠國家財政,但財政撥款遠不如其他綜合類大學。
2.中澳兩國高等財經教育面臨的機會不一
中澳兩國高等財經教育存在的差距與兩國面臨的發展機會有關。澳大利亞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及其語言優勢,英語語言教育成為該國二戰結束后參與國際教育服務輸出的重要方式。進入21世紀,澳大利亞政府通過簽訂貿易協定等方式,向不同國家、不同市場推送澳大利亞教育服務。隨著2015年10月以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達成,澳大利亞大學與職業教育機構取得文萊、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與秘魯的市場準入權。澳大利亞在在線教育上的優勢地位,將得到進一步鞏固。隨著中澳自貿協定的實施,中國承認的澳大利亞大學將從目前的42所增加到77所,澳大利亞將有更多機會進入中國教育市場。
相比之下,受制于經濟發展與國際政治等因素,中國高等財經教育在20世紀80年代后才獲得蓬勃發展。盡管20世紀90年代末期中國高等財經院校辦學規模擴張,但是無論在語言優勢還是地理位置上中國難以獲得像澳大利亞同樣的發展機遇。
3.中澳兩國高等財經院校競爭方式存在差異
澳大利亞高等院校各有其專業特色,實行差異化錯位競爭。比如悉尼大學和新南威爾士大學盡管都在悉尼,但在學科上各有千秋。悉尼大學法學院是哈佛大學法學院在南半球唯一合作伙伴;新南威爾士大學商學院的工商管理碩士、商業法律與稅務、會計、金融分析、精算等學科在亞太地區享有良好聲譽;墨爾本大學的管理、金融等商科也非常有特色。相比較而言,中國高等財經院校辦學歷史均較短,高校學科結構尤其是專業領域核心教材仍以借鑒歐美為主,尚未形成自身發展特色,專業設置雷同、同質化競爭現象比較明顯。
4.中澳兩國高等財經服務的需求狀況不同
澳大利亞高等財經教育服務的需求不僅來自國內,而且來自海外市場,并且海外市場需求旺盛。表現為澳大利亞本土高校留學生數量多,占其在校生的比例較高。比如,新南威爾士大學中60%的學生都是外國留學生。墨爾本大學入學的學生中將近28%為留學生(表9,P120)。為擴大國際知名度,澳大利亞有的高校甚至籌建海外中心。莫納什大學分別于1998年和2001年在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和南非的約翰內斯堡建立了海外分校。悉尼大學在校內建立了中國研究中心的同時,計劃于2016年5月在中國蘇州建設首個海外機構——悉尼大學中國中心,期望將其打造為中澳合作研究項目的育成機構。為進一步開發國際市場需求,澳大利亞政府提出了“澳大利亞國際教育2025年戰略”(Australi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25)。這是一個針對未來十年的長期發展戰略,致力于擴大澳大利亞國際教育部門對澳大利亞經濟、社會和國際地位的貢獻。

表9 墨爾本大學入學學生留學生占比(2008-2012)
相比之下,中國的高等財經教育服務消費主體為本國生源,對海外學生的需求相對較弱。中國財經類院校的留學生數量都比較少,比重偏低。截至2014年10月,東北財經大學全日制在校生18910人,其中留學生572人。2015年上海財經大學在校生21302人(全日制13638人),其中留學生1027人。中央財經大學學校有各類在校生17524人,其中留學生319人。這三所大學留學生占在校生比例均不到5%。至于其他地方性財經院校,留學生數量更少,比例更低。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許多家庭對海外高等財經教育服務需求隨之增長。中國本土高等財經教育能否保持自身對本土生源的吸引力,免受其他發達國家的蠶食,是當前中國高等財經教育領域迫切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5.中澳兩國高等財經教育服務的相關支持產業發展不一
澳大利亞高等財經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相關支持產業的發展。2015年6月,澳大利亞貿易委員會教育團隊邀請澳大利亞院校代表、州政府代表等共計40余人在上海召開圓桌會議,幫助他們了解變化中的中國教育市場,以期推出適合中國需求的高等教育服務產品。為了抓住方興未艾的網絡教育市場,2015年8月澳大利亞新蘭威爾士州教育科技集團分別在廣州、深圳、上海和北京四地,舉辦澳大利亞教育科技合作專場活動,對其提供的從英語語言學習到移動學習平臺等多種教育服務進行市場推廣活動。
充分發揮校友資源也是澳大利亞高等財經教育品牌塑造的重要方式。比如墨爾本大學目前有28萬畢業生,其中15%的畢業生來自海外150多個國家。針對留學生數量較多的來源國,澳大利亞高校集結起來,組建跨校的聯誼會。比如,34所澳大利亞大學和澳大利亞教育主管部門共同贊助,組建了澳大利亞中國校友會,并在中國上海、北京、廣州設立三個分會,建立了官方網站,并開展不同形式的活動,以促進校友交流、提升歸屬感。
中國高等財經院校發展也得到相關機構的支持。在中央財經大學等高等財經院校的共同努力下,面向中國各層次高等財經教育、科研和出版界,以高等財經院校為主體的《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財經教育分會》于2005年成立,到2015年依托該分會召開了六屆高等財經教育論壇。中國高等財經院校逐步重視校友會的籌建和運作,通過開展系列活動來促進校友之間的聯絡,維系校友與母校之間的感情,為學校品牌的打造注入新的能量。盡管有些高校組建了海外校友會,但是這些校友會主要以其母校為依托,跨高校的校友聯盟目前并沒有出現。
6.中澳兩國高等財經教育服務的師資構成有區別
中國公立的高等財經院校采取事業編制,受制于人才流動機制,教師隊伍中既懂得企事業管理實踐同時又掌握系統理論知識的員工占比非常低。在師資中,教學科研型教師占比超過90%。盡管近年來財經類院校針對教學型教授進行評聘改革,受制于名額等因素,絕大部分教師仍舊選擇學術型教授職稱系列。從師資來源看,中國高等財經院校的師資隊伍總體上以本土培養的博士、碩士為主。除了中央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對新進員工要求其具有海外留學背景以及在國際期刊發表文章等比較高的門檻外,其他高等財經院校盡管也想有類似吸引人才機制,受學校發展層級、薪酬、地域等多方面因素很難實現。
相比較之下,澳大利亞高等財經院校的員工隊伍比較多元化。從表10可以看出,在墨爾本大學中,員工隊伍分為學術型與職業型兩種。2008-2012年間墨爾本大學學術型員工的數量有所增加,占該校總員工人數的比重不足50%,但這并不影響墨爾本大學的學術國際競爭力。墨爾本大學有超過100個研究中心和機構,每年的研究支出達到8.5億澳元,墨爾本大學研究能力在澳大利亞研究型大學中排名第一。新南威爾士大學則面向全球招聘員工,在未來10年投資30億澳元,其中60%用于吸引人才和培養人才,全球招募130名頂尖學者。

表10 墨爾本大學教職員工構成(2008-2012)
1.增強政府支持,提升中國高等財經教育發展地位
澳大利亞高等財經教育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定位。中國高等財經教育要發展,首先要明確其在國家發展格局中的地位。經濟學家羅納德·科斯在2010年曾指出,“經濟學的未來在中國。”由于中國高等財經教育發展不僅關系到中國高等教育,而且關系到中國在未來世界政治、經濟、文化格局中的話語表達,中國政府要逐步增加對國內高等財經院校的財政支持力度。對于處于“一帶一路”戰略節點上的中西部高等財經院校,更要加大財政支持,使其發揮對該戰略的人才支撐功能。對于沿海發達地區的高等財經院校,在中央財政撥款的基礎上,鼓勵其通過校友會、社會贊助等方式,實現學校經費來源的多元化。
2.分類改革,引導中國高等財經院校差異化發展
和澳大利亞不同,中國高等財經院校分類并不明確。中國高等財經教育要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同時實現《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目標,首先需要分類改革。
對于部分普通高等財經院校,可根據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 〔2015〕7號)推動其向應用型轉變。對于科研型為主的高等財經院校,鼓勵其根據學科發展現狀,以澳大利亞、美國和英國的財經類學科為標桿,找出差距,制定縮小差距、發展世界一流財經學科的發展目標,并分階段實施。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應用型還是科研型高等財經院校,盡管在發展導向上有差異,但是人才培養都是基本要求。要將培養學生喜愛學習、對學習持積極的態度和持續學習三個方面的自我導向學習意識作為人才培養重點。比如重慶工商大學就在這方面做了探索,他們指導在校學生對重慶市老字號品牌展開實地調研,引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培養學生從實踐中發現問題的能力。
3.改革人才招聘與流動機制,優化高等財經院校師資來源和結構
中國高等財經院校尤其是有志于打造國際一流財經學科的院校,要強化全球招聘意識,逐步提升國際化師資在總體員工中的比重,優化國別結構的同時優化學科結構。同時改革現有人才流動機制,在高等財經院校教職工中建立進入退出機制。通過薪酬等激勵制度的改革,吸引其他行業優秀人才到高校任教或者兼職。對于在崗員工,通過職稱評聘制度改革,為教學型教授、學術型教授的培養提供平臺。按照中央部署,積極推進高等院校事業編制改革,為激活高等院校教職工群體的主觀能動性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要加強中國高等財經院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機制,加強人力資本意識,鼓勵英語基礎較好、專業知識較扎實的教師去境外高等財經名校訪學或者進行短期培訓,并加強對這些老師的境外學習績效考核,鼓勵他們結合國內教學實際進行局部教學模式改革。
4.構建高等財經教育發展平臺,盤活高等財經院校資源
高等財經教育發展需要相關支持性產業的發展。跟蹤畢業生發展,建立校友會數據庫,是打造高等財經院校教育服務品牌的重要手段之一。高等財經院校要通過鼓勵校友在母校建立教育基金、回母校講學、不定期對校友進行問卷調查等方式,讓校友資源為高等財經院校發展建言獻策。
建立校企合作平臺也有利于推動高等財經院校發展。高等財經院校通過建立實習基地等方式,與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進行某些學科專業人才的聯合培養。比如通過篩選,將會計學、法律、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分別送到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外貿企業等進行實習,讓學生真正領會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兩者之間的異同。高等財經院校將實習單位、實習學生的反饋進行及時總結、凝練,作為推動教學改革尤其是課程改革的重要依據,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等財經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平臺的支持。要鼓勵與高等財經院校密切相關的課程軟件開發,根據專業發展積極引入“慕課'等,跟上國際高等財經教育發展潮流。
[1]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5-2016[R].Geneva:World Economic Forum.2015,38-100.
[2]司曉宏,侯佳.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發展特征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3):102-109.
[3]曾天山,王小飛,吳霓.澳新兩國國家教育智庫及其服務政府決策研究——澳大利亞、新西蘭教育科研考察報告 [J].比較教育研究, 2013,(8):35-40.
[4]徐輝.21世紀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趨向及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15,(1):7-13.
[5]澳大利亞發布TPP對本國的影響[EB/OL].http://finance.sina. com.cn/roll/20151030/114123631368.shtml.
[6]澳洲留學生簽證程序簡化附中國承認澳洲大學名單[EB/OL]. http://mt.sohu.com/20150619/n415309993.shtml.
[7]澳洲八大名校優勢學科[EB/OL].http://edu.nen.com.cn/system/ 2014/08/28/012699379.shtml.
[8]劉曉亮,孫小平.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國際化運行策略[J].現代教育管理,2014,(10):7-11.
[9]科斯.經濟學的未來在中國[EB/OL].http://www.caijing.com.cn/ 2011-01-26/110628366.html.
[10]王菊蘭.中澳大學生自我導向學習能力之比較——基于上海大學與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的對比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8,(7): 66-70.
(編輯:秦俊嫄)
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教研項目“中澳高等財經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編號:2014jyxm71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G642
A
1671-0568(2016)29-0117-05
袁平紅,博士,安徽財經大學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