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諺 符志松
【摘 要】高校英語調頻臺是校園廣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豐富校園文化內涵,營造熱烈的英語文化學習氛圍,凝聚英語專業向心力和促進英語學習能力方面產生著積極的影響。在教育部關于新辦本科院校轉型為應用型方向辦學的新形勢下,應該在組織架構建設、設備維護更新、內容資源采編、人員系統培養和新媒體一體融合五大方面完善和加強應用型高校英語調頻臺的二次建設。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英語調頻臺
0 導言
高校校園媒體一般指包括校報、校園廣播、校園電視、校園網絡、校園學生社團報刊和校園手機網絡在內的媒體形態,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它肩負著引導和影響輿論、傳播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校魂人心、培育和豐富校園文化的重大職責。它具有體現多元化、服務性的特點,對學生提高文化素養,陶冶心智情操,樹立正確價值導向和增強母校向心力和認同感發揮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傳統上,校園調頻廣播是校園主流媒體形式之一,其廣播頻段在70~87Hz的頻率范圍之間,以人工或定時自動無線發射的方式來進行信息廣播,具有“內容傳播快、接收靈敏度高、覆蓋區間廣、成本低、一定范圍不受空間限制的特點”[2]。根據校情不同,外語調頻臺以隸屬或獨立于校園調頻廣播的形式在各大高校廣泛存在。前者更切確地說應該叫做外語板塊或節目,相對來說其播報時間更短,播報內容也因此受到很大制約。由外語學院(系)自行設立的外語調頻臺獨立性更強,因此無論在播出時段和廣播內容設計上都有極大的自主性、靈活性和多樣性。
1 英語調頻臺主要作用
雖然關于大學英語和英語專業教學的理論探討日益深入,相關的英語應用實踐的教學也逐漸獲得共識并加以展開,但由于各種現實的原因,目前許多高校英語教學還停留在教重學輕的傳統模式,教學方法講授化、教學內容書本化、教學進度僵硬化的特點明顯,這與外語越來越強調的應用需求嚴重脫節。英語調頻廣播能增加和擴展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時間和空間,是面向大學英語尤其是英語專業學生理想的聽覺媒體教學輔助手段。隸屬于校園廣播的英語板塊其節目內容主要以歐美音樂賞析和點歌服務為主,而獨立的英語調頻臺則主要在中午、下午、晚間三檔時段輪流播放英語節目。其內容涵蓋教材相關的聽說內容、大學英語四/六級和英語專業四/八級考試聽力音頻、趣味故事、美文朗誦、歐美音樂鑒賞、時事新聞播報(VOA/BBC/CNN/CRI)乃至祝福點歌等等。英語調頻臺的有效運作不僅能為同學們營造良好外語語言氛圍,提高廣大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能有效促進英語聽力能力的提高,增強英語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和向心力。此外,調頻臺發射信號的同步性決定了它適用于大規模的聽力考試,因此,各高校英語調頻臺目前基本上又是大學四/六級聽力考試和英語專業四/八級考試的主要的傳輸途徑。
2 困境與挑戰
高校校園廣播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發展,主要通過架設校園喇叭,采購播音設備設立播音室進行節目播報的形式進行。2000年后校園廣播開始普及,播音設備有了極大改善,基本采取地面外放的形式,此后無線調頻數字信號廣播系統更是在各高校全面鋪開,隸屬或獨立的英語校園節目廣播也開始豐富起來。得益于英語過級考試的需要,大部分學生都購買了專用的考試耳機或者能夠接受到校園頻道的普通收音機。然而從硬件的角度而言,在部分教學樓和宿舍樓也存在著信號薄弱的問題,尤其是拐角處往往存在著信號盲點區域。而最令人遺憾的是綜合現有研究發現,目前各高校英語調頻臺普遍處于“半游離”的現狀,管理松散,效果也差強人意。馬荻文通過網絡和實地問卷調查對杭州高校大學校園廣播實際效益進行了分析,發現校園廣播實際已經處于“無人問津”的慘淡現狀[3],而這其實也正是目前大部分高校英語調頻臺所呈現的狀態。究其原因,首先,是網絡信息化時代人際交流平臺的大量涌現對仍然處于傳統自然發展的校園廣播造成了極大的沖擊。校園網、校園論壇、百度貼吧、新浪微博、騰訊微博、QQ群、微信群等信息平臺因其及時性、娛樂性和廣泛性已然成為學生日常信息交流接受和傳播的首選,也占用了學生本就為數不多的個人支配時間。在這種情況下,英語調頻臺廣播的日漸式微也就不足為奇了。英語調頻臺的劣勢首先表現在播出內容稍縱即逝,因此節目質量對于觀眾的關注度非常重要,同時學習類的聽力資料也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很大制約。二是,收聽順序固定化,缺乏節目互動也就不具備選擇性。三是,英語廣播受時間制約。校園廣播往往只能是在課余特定的時間內如早、中、晚時段播出一到兩個小時,廣播播音時間短且不連續,明顯受到局限。此外,各高校的調頻廣播設備目前也處于老化的階段,亟需購入新的數字化采錄設備和發射設備。另外,主持人的個人業務素質也有待提高,許多播音員都由大一新生招募而來,具有很高的工作熱情但工作經驗和能力有所欠缺,而當經過一兩年的鍛煉在采編播方面都比較成熟的時候可能又因學業和工作的關系離開,造成人才斷層。
目前,我國2400多所大學中包括了755所普通本科院校,其中646所屬于地方本科院校,占到本科院校總數的85%。可以確定的是,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國高等教育將發生革命性調整。1999年大學擴招后600多所“專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將逐步轉型職業技術學院,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也成為首要的目標。對于應用型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由于生源廣,各地教育水平不一,學生間的英語水平差距較大。入學后對英語的學習熱情和氛圍感受對于學生認同本專業并愿意投入精力學好英語是非常重要的。英語調頻廣播在這方面能發揮重大的作用,但同時也對其內容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欄目設置要契合學生情感需要和職業發展需要,而且應該符合不同層次學生的理解水平。而如何在強大的網絡媒體的沖擊下爭奪學生的持續的關注度也是高校英語調頻廣播所面臨的更為重大的挑戰。
3 英語調頻臺再建設
3.1 積極利用和融入新媒體
客觀地說,傳統的英語調頻臺面對無所不在的網絡新媒體勢力已經不能獨善其身了,應該以網絡為依托擴展調頻廣播的內涵。在廣大學生中應用廣泛的網絡交流平臺如校園網、校園論壇、百度貼吧、新浪微博、騰訊微博、QQ群、微信群等,其影響力已無可撼動,英語調頻廣播應與時俱進,積極利用這些平臺的影響力刷出自己的存在感并爭取關注度。可以采取在新浪、騰訊開設官方微博,在微信開設公眾號,在校園網、百度貼吧開辟專門板塊的形式來宣傳英語調頻廣播的每日節目內容、節目預告乃至節目點播等。如果有充足的經費支持,甚至可以開發出校園英語廣播APP供學生下載,這樣隨時推送廣播內容更是輕而易舉。亦或者可以利用智能手機商業應用開發者所開發的收音機APP如荔枝收音機等開設自己的播出頻道,同樣也可以在不增加很大成本的條件下實現占領學生手機陣地的目的。
3.2 理順組織架構,完善相關規章制度
調頻臺本身要有完整的組織架構,同時又要避免人員過多人浮于事。以簡單高效的垂直領導為原則,可設置臺長-各節目板塊主持人-采編人員/技術維護人員/記者這樣的基本組織結構,甚至可以將廣播主持、內容采編和記者的功能合二為一來達到更高的效率。建章立制是保證廣播工作得以有序全面長效開展的重要保證,不僅要全面完善,更要通過一定的獎懲制度來獎勵也約束臺內人員的工作表現。
3.3 加大設備更新
目前大多數高校英語調頻臺設備都處于較為老舊的狀態。為了更好達成新形勢下英語調頻廣播二次建設的目標,需要爭取相關領導對于英語調頻廣播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校充足經費的支持下,更新和新購所需的數字化采編設備,采訪用錄音筆,電腦主機,音頻處理軟件和調頻發射機等。
3.4 建立有序高效的廣播人員培訓制度
一般來說,愿意參與校園廣播工作的同學基本上是出于個人興趣愛好和基于鍛煉專業能力的考慮。要保證他們行而有趣,學有所成,首先應該在學院層面安排有經驗的教師統領指導工作,主持及采編工作基本由二、三年級有經驗的同學擔當。一年級招收的新人從助理做起,熟悉設備使用,學習英語新聞知識和相關欄目知識素養,觀察和積累采編及播報經驗。然后通過一年時間的觀察在助理中挑選高質量有特點的主持人實現平穩過渡。
3.5 從學生和專業需求出發,在調研的基礎上增加特色欄目,改良或刪減舊有欄目,并提高采編和播報質量
原有英語調頻廣播的一大缺點就在于欄目的開設很多時候來源于編創人員的自我感覺和個人愛好,其結果往往是陷入到自娛自樂的境地。過級考試類的音頻由于涉及到文本材料的問題,建議將其挪移到自主學習中心或網絡自主學習平臺上。而職業英語方向的課程音頻可以通過重新設計和剪輯安排成一個新節目。如酒店英語中的單詞聽寫,導游服務中的導游詞講解等,都可以通過新聞播報的方式提高學生在這方面的聽力理解能力。而傳統的欄目如時事新聞播報,歐美音樂榜,美文朗誦欄目予以保留,但內容和表現形式應在創新方面加以探索。考慮到學生英語能力差異問題,各欄目可采用英-中雙主播或者中英文交互播出的方式進行,這樣既避免了主持工作長久化后陷入單調、缺乏激情的情況,同時也展現了一定的競爭性來激發主持人的工作熱情,此外,這種方式還顧及了部分聽力水平能力不足的聽眾,維持了他們關注的熱情。再者,為了增加內容的即時性和同學們的參與度,可加大與校報,校電視臺及各學生社團的聯系,及時將校園動態翻譯成新聞;增加在某些社會熱點討論時對學生進行隨機采訪的力度,將同學們的好奇心和參與者調動起來。這種欄目的推出對于內容的采/編/譯有著很高的要求,因此對主持人和采編者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4 結語
雖然高校英語調頻廣播目前處于發展的迷茫和低潮期,但它所能發揮的對于校園文化建設的促進作用和學生語言能力培養的推動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我們所應做的是正視發展中的短板,在組織架構建設、設備維護更新、內容資源采編、人員系統培養和新媒體一體融合五大方面積極作為。對于應用型英語專業學生來說,保持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對于英語學習的熱情,促進他們聽力理解方面的漸進提高,強化他們專業方向知識的習得,英語調頻廣播在這些方面都能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
【參考文獻】
[1]婁雷.高校校園媒體的資源融合與發展[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3):50-53.
[2]胡春.淺議高校外語調頻臺的建設[J].科技創業月刊,2013(8):9-11.
[3]馬荻文,陳夢軼,林曉芝.在杭高校大學校園廣播實際效益分析[J].理論縱橫.2012(12):86-87.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