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苗苗,歐陽路
(南昌大學共青學院藝術與設計系,江西 南昌 330000)
?
論新農村建設農戶居住空間景觀設計的新穎性
李苗苗,歐陽路
(南昌大學共青學院藝術與設計系,江西 南昌 330000)
居住空間是人類最關鍵的活動場所,其可以反映一個國家以及地區的文化淵源、精神文明、物質文明以及生產水平。當前,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持續深入,農戶居住空間的設計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和感知具有直接影響。本文主要針對新農村建設農戶居住空間景觀設計的新穎性進行分析和闡述,希望給予我國農村建設以參考和借鑒。
新農村建設;農戶居住空間;景觀設計;新穎性
當前,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持續深入,農村的社會面貌、政治經濟、生態環境等方面都面臨著改革,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改善農戶的居住空間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組成環節,將空間景觀與農村建設充分聯系,使其人性化以及結構化。在生態理念的指導下,結合當地環境,創設具有可持續性以及人性化的居住空間,對促進我國農村建設具有現實意義。
主要分為三方面要素:第一,建筑要素,在設計理念上,要保留傳統的建筑形式,并且將現代設計融入其中。在建筑材料上,要實現現代材料與傳統材料的充分結合;在功能上,在滿足人們需求的同時,符合現代的審美要求。第二,植物要素,植物是景觀的重要組成元素,其不僅能夠體現當地的文明發展,同時還可以美化環境,起到良好的生態效果。第三,道路要素,道路是景觀設計的框架,具有劃分空間以及滿足交通的作用。在道路設計中,在滿足農戶對交通需要的同時,還要注意將審美與當地特點融入其中,提高道路的藝術美感。
2.1 將現代與傳統充分融合
當前,農村已經不再是傳統的自然空間與環境,在現代建設中,居住空間設計要體現現代與傳統的充分融合。首先,要注重人為規劃與設計來保證居住空間的文脈和質量傳承,積極吸取傳統的空間景觀設計理念,實現農戶對家庭的倫理價值和歸屬感。其次,要充分融合現代的新結構、新技術、新空間以及新功能,進而滿足農戶的多方面需求。在物質方面,居住空間要具有傳統的儲存空間、生產空間以及生活空間;在精神方面,要滿足農戶的認同感、歸屬感,將現代與傳統充分融合,賦予居住空間新的文化內涵。
2.2 文化與物質充分融合
文化景觀體現了當地人們對于自然以及對生活的態度,也折射了當地人們的發展歷程。因此,可以將居住空間的設計標準作為文化景觀進行分類,根據可視性原則,分為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兩方面。其中物質文化主要是指衣食住行等真實存在的,而非物質文化主要是指風俗習慣、道德觀念以及宗教信仰等無形文化。因此,在景觀設計中,要在居住空間以及建筑形式方面融入當地的民風民俗以及地方文化,深入挖掘當地的特色風俗和文化特點,創造和諧文明的居住空間。
2.3 將新興公共空間與傳統公共空間充分融合
公共空間是農村建設中的重要組成環節,傳統公共空間包括:廟會、戲臺以及在民間祭祀和傳統節日滿足人們社交需求的場所。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農村建設更加重視農民的生活與精神雙重需求,因此興建了一些新型的公共空間,例如文化社區、醫療室等。在建設居住空間的過程中,一定要改造當地的傳統公共空間,積極營建新興公共空間,實現新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充分融合。
3.1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農村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陣地,同時也是實現生態、藝術以及效益的最佳結合點。因此,在農戶居住空間景觀設計中,政府一定要給予支持,加大資金投入,進而實現經濟、社會以及生態效益佳大化,推動農村建設的穩定發展。政府還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根據功能對區域進行合理劃分,改善農村的居住以及道路條件,進一步完善娛樂文化設施,注重藝術性與實用性充分結合,在生態、環境以及社會方面實現發展與平衡。
3.2 加強景觀設計宣傳
社會的良性發展與運轉是個人舒適的基礎,只有社會大環境正常運轉,居民才可能收獲更好的居住環境。農戶是農村建設的主要力量,新農村規劃與建設需要村民的參與和認同。因此,一定要加強景觀建設在農戶中的宣傳,提高農戶的可持續與生態景觀設計意識,并且邀請村民參與中景觀設計的運轉與規劃中。
3.3 強調空間共享性
景觀設計不能僅僅停留在形式上的創新,還要尊重服務對象,滿足廣大農戶的切實需求,設計在遵照景觀原則的同時,還要經濟適用,將實際應用與設計方案充分結合。在設計中,要強調空間的共享性,利用當前的一切資源合理規劃,強調美感、安全感以及舒適感充分結合,利用環境豐富空間層次,創造祥和、樸素以及溫馨的居住環境。
新時期下,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持續深入,黨和政府都給與了充分重視,遵照管理民主、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生活寬裕、生產發展的要求,加強農村的文化、政治以及經濟建設。而改善農戶的居住環境則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有助于推動農村社會的和諧發展以及經濟的繁榮昌盛。
[1] 王芳.論新農村建設農戶居住空間景觀設計的新穎性[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02:138-141.
[2] 李君.農戶居住空間演變及區位選擇研究[D].河南大學,2009.
TU241
A
1671-1602(2016)20-00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