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平平,張寧
(大連工業大學服裝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4)
?
論中國美學精神與現代攝影的交融與發展
鄭平平,張寧
(大連工業大學服裝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4)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文化形態的日趨多元和外來文化的不斷撞擊,我國的傳統文化面臨了極大的挑戰。與此同時,在攝影發展中,中國本土的攝影語言相比較而言是匱乏的.因此將傳統文化與當代攝影技術相結合來更好的傳承我們本民族的傳統美學與精神勢在必行.
傳統文化;當代攝影;攝影語言
對一個民族來說,民族文化是這各民族對自身和世界的認識,沉淀著這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獨善其身既無必要也不可能,只會導致守成主義。這對于文化自身只會是一種傷害。我們若一味堅持自己的民族文化而隔絕其他世界文化,我們的民族文化終將被隔絕一切的時間隔絕,也將不會有所謂的當代藝術。而當代藝術也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才能擁有生命力。傳統文化對當代藝術文化發展提供無窮的靈感。中國有輝煌燦爛的五千年文明史,產生了太多傳世的詩歌、詞賦、書法、繪畫、戲曲、雕塑等精品。而這些偉大的文化傳統資源理應是當代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但大多數“藝術家”卻打著標新立異的幌子,理所應當的反對傳統,學習“先進”。這些“藝術家”對傳統文化的態度讓我想起兩個字——“糟?!薄R苍S這個詞語在這并不那么的恰當,但這些經歷幾千年的風雨考驗頑強的保存下來流傳至今的傳統文化,都是文化中的精髓,棄之不顧,不是糟蹋是什么?
2.1 本土攝影語言匱乏
縱觀中國攝影的歷史狀況,在中國革命勝利后,與人們想象中的革命所帶來的解放感相反,出現在主流攝影刊物上的攝影作品仍以傳統趣味的四平八穩的圖像居多。也許這與中國人的視覺文化心理有關。在這種情況下,談論攝影表現的多樣化是一種奢侈。而觀念更被視為唯心論的變種,根本沒有它的立腳之地。這種狀況一直要等到1979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后才有所改觀。八十年代初期的北京四月影會、八十年代中期的北京“裂變群體”、上?!氨焙用恕比后w、陜西“陜西群體”等都以各自的方式開始沖擊陳舊的攝影觀念,像“裂變群體”與“北河盟”的現代主義色彩濃厚的攝影探索也贏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間與理解。但是,在這場攝影觀念的改革開放中,這些具有理想主義色彩的攝影群體的探索所帶來的影響與沖擊盡管很大,但卻難以影響攝影人口眾多的主流攝影界。攝影界的主流仍然是以兩種取向為主,一種是新聞攝影,另一種是比賽奪獎為主要方式的“藝術”攝影。不過到了九十年代初期與中期,中國社會生活出現的巨大變動為攝影者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攝影的題材呈現出從來沒有過的豐富情形。加之一些如《人民攝影》這樣的地方攝影專業報紙的鼓勵支持,中國出現了一股紀實攝影的熱潮。關注現實問題成為一些有社會意識的攝影家的共識,紀實攝影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并取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同時出現了一批較為成熟的紀實攝影家。然而,紀實攝影畢竟是一種以攝影關心現實問題的樣式,面對變得日益復雜的社會現實與傳播媒介的商業化,它逐漸顯出了一種無力感,更遑論來關注攝影自身了。而與紀實攝影本質截然相反的觀念攝影是不可能從紀實攝影中產生的。這兩者之間不存在一種歷史的因果關系。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傳播媒體急劇增加、商業大潮和市場經濟的介入、外來文化的影響增大,都對攝影界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并引起了紀實攝影的衰退。市場的介入既為攝影家的生存帶來一種新的機會,同時也深刻影響了攝影家的生存方式。在這場大潮中,只見到商業攝影的振振有詞,而攝影的社會責任與現實關注功能卻遇到了現實生存危機的挑戰。因此可以說當代中國的攝影語言相對來說是比較匱乏的.
2.2 觀念攝影與當代中國攝影的關系
觀念攝影與“中國的攝影”也是有著本質上的抵捂。觀念攝影盡管冠有攝影兩字,但其題中應有之意卻不在攝影上。對觀念攝影中人而言,攝影只是一種他們的觀念的依托物體,他們著眼的是自己的觀念如何被視覺化,觀念才是他們的真正著眼之處。當然,他們的觀念探索不可能不涉及對攝影自身的反思,因此,最終仍然會反過來影響到對攝影的認識。而攝影界中人則往往認為攝影早已經是一種自足自立的視覺表現手段,認為攝影只是一種向外觀看的工具,因此他們基本上固守一種反映論式的立場,并沒有意識到有返觀攝影自身、質疑攝影本身的需要。而從中國攝影的歷史發展進程來看,中國的攝影始終缺少一個可以讓現代主義攝影觀念獲得充分發展擴張的機會。而這也許是決定中國的界攝影是否對各種新藝術現象具有寬容性的一個重要的歷史條件。
2.3 用攝影語言詮釋傳統美學精神
楊泳梁,出生于上海嘉定,年幼師從香港中文大學導師楊洋,接受國畫,書法等中國傳統藝術學習近10年。他的作品遠觀明明是一副煙波浩渺、氣韻生動的傳統文人山水,但細觀之畫上層巒疊嶂卻竟由無數廣廈林立的現代都市影像細膩合成。楊泳梁德風景,不再是攝影家一個人的風景.而是所有關注城市建設社會發展的眼睛.他以機器來取代筆墨,把中國傳統國畫的美學精髓與現代攝影技術相結合,將傳統美學精神和文化,與現代生活、西方美學之間搭起一座橋梁。
[1] 顧錚.我將是你的鏡子-世界當代攝影家告白[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
[2] 顧錚.中國攝影新銳[M].浙江:浙江攝影出版社,2010
[3] 李天道.中國傳統文藝美學思想的現代轉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4] 樊美筠.中國傳統美學的當代闡述[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鄭平平(1991-),女,漢族,遼寧蓋州人,學生,碩士在讀,大連工業大學服裝學院設計學專業,研究方向:當代商業攝影視覺表現與審美特征研究。
J401
A
1671-1602(2016)20-01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