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鵬南
(沈陽體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
淺論中國體育文化起源
高鵬南
(沈陽體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本文通過對我國體育文化起源進行探究,從中思考我國體育文化的孕育歷程,意在對其發展進行思辨。“從文化學的視野運用社會、歷史的方法研究體育,既是社會轉型的要求,也是體育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中國體育文化起源;西方體育文化起源;歷史文化因素
文化是由技術體系與價值體系兩部分構成,前者是文化的基石,后者是文化的精神內核。探討文化的起源需要通過回顧歷史的長河去找尋。
中國在商代已經有了成熟系統的文字,并且有了成文記載的歷史與典冊,同時出現了學校。在《禮記·王制》中記載“殷人養國老于右學,養庶老于左學。”殷商的學校分為庠、序、學以及瞽宗。瞽宗是我國商朝時代的大學,這所“大學”是當時的貴族子弟學習禮樂的地方。在學校中,“序”起初便是教“射”的場所。見于《孟子·滕文公上》記載。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后也成為了奴隸主貴族用于舉行公共活動的場所,例如議政、祭祀、養老的場所。在商代的記載中,“射”便是當時教育中與體育緊密相關的一項。當時的“射”主要指“射獵”。而“射獵”是為祭祀活動服務,殷人敬仰鬼神,《禮記·表記》中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先罰而后賞。”《尚書》中商湯討伐夏桀的記載曾有“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史書的記載凸顯出我國的殷商時期是一個神權與王權相捆綁的時代,由此可見我們的“體育文化”出生之時是為宗教、政治的統治而服務的。
商朝之后的周朝在思想上較之前有所改變,《禮記·表記》中記載:“周人尊禮尚師,事鬼神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先祿而后威,先賞而后罰。”由此可見周朝的人更加尊崇禮法,雖然敬奉鬼神但已經不把其作為政教的內容。周朝的教育體系是舉世聞名的“六藝”,《周禮·保氏》中記載:“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六藝”中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在六藝之中,“射”與“御”是屬于我國古代體育相關的項目。“射”:指射箭技術。而在射箭技術中又分為五種,分別是:白矢(箭矢射穿靶子時剪頭發白,強調其準確而有力);參連(先放一箭,然后連續放三箭,強調節奏與身體的協調能力);剡注(強調放箭的速度,要求瞄準的時間極短,而且要求“上箭即放箭而中”);襄尺(大臣和天子射箭的形式,其中要求“讓君一尺而退”);井儀(連續射出四箭,要求全部命中目標)。“御”:指教師戰車的技術。而在御術之中也分為五種,分別是:鳴和鸞(要求駕駛車時要和鸞的叫聲相呼應);通過了解“六藝”中“射”與“御”兩項的記載,可以說明在周朝我們的體育文化相關活動已經有了競技的“味道”,要求射箭與駕車技術嫻熟,可以射的準,可以在苛刻的條件下駕車,這已經表現出當時人們對于技術的高標準嚴要求。殷商時期學習技能主要是目的是祭祀,要求掌握技能。而周朝要求的則是在掌握技術的基礎上要訓練好技術。兩個朝代在體育文化上的相通之處則在于其涉獵功能,其目的也都是為了祭祀為主,只不過周朝在駕車涉獵的同時要求一定的技術動作與形式規則。總體來說,我國的“六藝”教育屬于貴族教育,受教育的機會并不是人人均等,教育的核心是使受教育者得到全方位的發展與提高,明禮、強身、并通樂、知書、曉數,在提高個人修養的同時也是鞏固統治者的統治力。
到了東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據中國古代教育史所記載,奴隸主貴族在官府所創辦的學校幾乎已經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士階層”的出現與私學的創辦并走向輝煌。“士階層”中分為了文和武兩種,也有文武兼并之士。而其中的武士接受的教育更是主要以身體上的訓練,教育為主。到了戰國時期更是出現了養士之風,秦惠王、魏文候、齊威王、燕昭王都一度成為了“士”所期望追隨的君主,而這些國家都是那個年代的文化軍事強國。另舉一例說明,如今世界第一運動“足球”的前身“蹴鞠”便是起源于我國,而目前最早的歷史記載見于《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在《戰國策·齊策》有記載說:“臨淄之中七萬戶……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蹴鞠者。”由此可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體育文化在我國還出現了娛樂功能。綜上所訴,在我們體育文化起源與發展的初期,最早是為宗教祭祀活動服務,實際則是鞏固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即是為政治服務。而后發展出競技功能,為“禮”而服務,仍然是為上層階級服務,只有貴族才能接收到“射”和“御”的教育,而其在實踐中更多的是用于君臣之間的互動與溝通。之后當天子的統治力不復以往之士,體育文化又體現出了其軍事功能與娛樂功能。包括戰國四公子孟嘗君所在的齊國、信陵君所在的魏國、平原君所在的趙國、春申君所在的楚國都是戰國時期的大國,軍事政治強國,加上之前所提的秦國,燕國,這都是在幾百個春秋諸侯國中脫穎而出的戰國七雄,可見“士”的多少是與國家強盛與否密切相關,而其中武士的作用更是顯而易見,所以說體育文化又發展出了其軍事作用與價值。娛樂功能的出現便是在國家軍事經濟基礎強盛之后發展而來,齊國作為沿海國家經濟實力不用贅述,而作為產生春秋時期第一位盟主齊桓公的國家其軍事力量強大也是其傳統之一,而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來的體育活動便成為了百姓消遣時的手段。可以看出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體育的發展已經處于蓬勃階段,作為維護統治的手段已經位列于上層建筑,而作為平民的娛樂手段又可以不屬于上層建筑的行列。但足以看出兩千多年前體育教育與體育活動在中國已經處于重要地位。
[1] 陶華濱等.體育文化研究[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2.
[2] 沈芝萍.新時期學校體育文化的理性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2.
[3] 王磊.中國民族傳統體育與西方體育的文化理念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13.
高鵬南,男,沈陽體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G81
A
1671-1602(2016)20-02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