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運香 陽存 李運梅


關鍵詞:內科護理學;核心能力培養;考核改革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8-2409(2016)05-0107-04
《內科護理學》是護理專業的核心課程,由理論和護理技能操作訓練兩部分組成,是護理學生轉變為護士的紐帶學科,而考試是檢驗教學工作好壞及學生質量高低的主要手段,是對學校的教學質量見習評估的一個重要方法。考試與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學校教育質量、人才的素質和能力密切相關。鑒于內科護理學課程的重要性及教學中遇到的困難,本課程組成員進行了內科護理工作崗位的調研,在學校當前側重臨床課程形成性評價體系的基礎上,構建了《內科護理學》以能力為核心的多模塊綜合考核體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研究對象為我校護理學院2011級護理本科學生共152名,其中男16名,女136名;年齡20~23歲,平均(21.5±0.9)歲。實驗組和對照組各76名,兩組教學進程及教學時數相同,教學環境與師資亦相同,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考核方法,實驗組實施以能力為核心的多模塊綜合考核,該模式由A、B、C3個考試模塊組成,只有3個模塊考核均及格后才能得到該課程的學分。各模塊考核的具體內容如下:①A模塊:為理論考核模塊(占總成績的40%),60分為及格。考核方式:閉卷筆試為主,開卷為輔。主要考核學生對《護理學基礎》基本知識掌握的程度。依據認知領域目標分類(回憶→解釋→問題解決3個層次)來命題,其中回憶類試題占20%,解釋類和問題解決類試題占80%。在這一考試模塊共實施兩次閉卷考核及2次開卷考核,即第1學期結束后組織段考(占總成績的10%),第2次在整個理論課程結束后,技能考核完成后進行理論期考(占總成績的25%),開卷考組織2次(占總成績的5%)。②B模塊:為技能考核模塊,由平時操作訓練、單項護理操作考核及期末抽考組成(占總成績的40%),80分為及格。考核方式:實際動手操作。平時操作訓練占5%,單項專科護理操作考核占20%,期末操作考核占15%。平時操作訓練及單項護理操作考核實行“卡片流動”操作訓練及單項操作達標考核,即每位學生設有一張“內科護理操作技能訓練及考核”卡片,學生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選擇時間進行練習,將實驗班學生練習的情況及次數記錄在卡片上,組成學生的平時操作訓練成績。學生練熟操作后隨時可以申請進行單項操作考試(共有15項單項操作考核),實行單項操作達標,不達標者練習后再考,直至達標,并把每次考核成績都記錄在卡片上,組成學生的單項護理操作考核成績。期末抽考是對整個實踐教學進行考試,采用抽簽方式考核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在操作過程中,教師多設疑難問題,考核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③C模塊:綜合能力考核模塊(占總成績的20%)。考核方式:小組合作過程考核。使用生理驅動高仿真模擬人(energency eare simiulator,ECS)進行綜合能力考核。教師考核前設計10個病歷,主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過敏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脾臟破裂伴休克、小兒肺炎、宮外孕破裂出血、哮喘急性發作等10個情景。設計的病例需要應用多種護理技能操作,包括心肺復蘇、外傷的搶救、心電監護、輸液泵應用等10余項基礎護理操作及配合。學生按學號4~5人為1個小組,每個小組設1名小組長,考前1周抽簽決定考核的具體情景,告知學生在每個病例設計中患者的主要病情演變、疾病轉歸及主要涉及的具體護理操作項目,要求學生復習相關護理技能操作及專科知識,查找文獻,了解疾病的最新治療護理進展,小組長負責組織訓練,訓練及考核均在ECS上進行。考核時由2~4名教師同時監考,小組考核成績即為小組成員的成績。
1.3效果評價方法
1.3.1分析兩組學生《內科護理學》的總評成績,90~100分為優秀,80~89分為優良,70~79分為良好,60~69分為及格。
1.3.2采用自制問卷進行效果測評:問卷根據有關文獻自行編制,共10個項目,采用提高、一般、不能三級評價,計分依次為3分、2分、1分,經專家審核和修改。用SPSS 11.5軟件計算該量表的可信度,Cronbachs Alpha值為0.84,考核完畢對護生進行不記名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52份,剔除2份回答不完整的問卷,有效問卷共計150份,有效率98.7%。
1.4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1.5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所得數據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生課程的總評成績比較
實驗組護生課程的總評成績較好,與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2.2學生對不同考核方法的評價
實驗組學生對多模塊綜合考核方法的評價較好,與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3討論
3.1多模塊綜合考核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
本研究表1顯示實驗組的及格率為100%,優秀人數及平均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通過使用“多模塊綜合考核”,改變了以往一卷定終身的考核模式,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鍛煉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與實踐的能力,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傳統的中國護理教育側重知識的輸入而忽略了能力的輸出,造成護理教育與社會需求間的脫節。表2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對課程期評考核總成績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大多數學生認為該考核模式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學生主動參與護理技能操作練習、考核及實訓室的管理,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個別指導,通過誘導、啟發學生,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從而提高個人能力。
3.2多模塊綜合考核模式,體現了“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學理念
多模塊綜合考核使考核組織更加靈活,通過多種考核形式,尤其是c模塊的綜合考核,給學生有發揮創造力及靈活應用知識的機會,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并將考核與學習過程相結合,通過多元化、多重評價的課程考核,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中的主體,從而形成“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提高教學效果,鍛煉了學生的臨床綜合能力。
3.3發揮了小組合作性學習的功效
在C模塊考核模式,將考核中學生最關心的考核成績與小組每位成員掛鉤,由于操作是小組演練,從而給學生一定的壓力,使她們感到人人身上有擔子,個個身上有責任,促使學生重視練習,認真研究操作,激發學習興趣,改變被動學習的狀況。這種生生互動充分開發和利用了教學中的人力資源,為現代教學系統注入了新的活力,這對于學生正確認識教學本質、發揮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功效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增進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4體現了護理工作的特性,培養了學生相互幫助、相互合作的品行和團隊精神
護理工作是一項具有很強合作特性的工作,在履行“幫助患者恢復健康,幫助健康的人促進健康”的神圣任務中,不僅要與同行密切合作,還要與其他醫務人員配合。C模塊的考核方法就是為學生提供學會合作的平臺。通過小組內學生之間的溝通、討論、評價、鼓勵、支持、幫助等一系列合作互動過程,共同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一起實現學習目標,從而共享探索成就、體驗協作快樂。從表2可見,實驗組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多模塊綜合考核模式對技能學習有很大促進作用,學生在訓練中相互指導、相互切磋、相互糾錯、相互督促,主動幫助動手能力差的同學,同時小組每位成員都能體會到自己的努力有利于小組其他成員,而其他成員的努力也有利于自己,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品行和團隊精神。
總之,《內科護理學》實施多模塊綜合考核模式,形式積極靈活,從多方面考核學生,并給學生創造了模擬的護理環境,能提高學生的綜合操作與分析能力,得到了大多數學生和教師的認可,但也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如分組時按學號分各組成員很難做到按能力搭配,個別小組表現欠佳,同時教師要把較多的時間及精力放在考核上,因此,這種考核模式有待進一步總結經驗,不斷完善。